碳研减排:解决汽车的“亚健康”

2014-03-27 07:43
中国设备工程 2014年6期
关键词:亚健康汽车产品

碳研减排:解决汽车的“亚健康”

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持续大范围的雾霾肆虐,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无一幸免。

根据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的实验结果表明,雾霾中导致能见度降低的物质主要有4类:有机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黑碳,而机动车尾气包含了其中的三种成分(有机烃、氮氧化物和黑碳),成为雾霾的最直接污染 源。

北京市环保局最新发布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的最新解析结果显示,北京PM2.5来源中,本地污染排放约占七成,并且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占比高达30%以上。毫无疑问,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

中国汽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孟良教授分析,机动车排放污染如此严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城市里国Ⅲ以下标准的高排放车保有量较高;二是国内燃油、润滑油等油品质量不高。

业内专家分析:汽车减排的关键在动力系统,终极目标是要处理发动机燃烧不充分和积碳两大汽车“亚健康”问题。

“不仅中国现阶段保有的国Ⅲ以下排放标准的汽车需要改造,而且国IV标准的汽车,在使用1到2年之后,也同样会出现以上的‘亚健康’问题。”李孟良说。

城市用车,发动机长期低转会造成燃烧不充分,就会产生积碳,有些部位会被粘粘乎乎的没有完全燃烧的油渍糊住,进一步造成燃烧的不充分,恶性循环之下油耗会增加,内部机件的负荷和磨损也自然会增加。

如果能研究出一套治理方案——既能解决尾气治理问题,使用又不复杂、针对车型又多、使用成本又低、还具有节省燃油的功能。那将为首都乃至全国治理汽车尾气排放和节省燃油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绿色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将整合了中美技术的“碳研汽车减排节能解决方案”带到现场,引起业内轰动。这是国内目前为止唯一的针对汽车“亚健康”的综合解决方 案。

碳研汽车减排节能解决方案是整合了全球汽车尾气治理技术和产品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其在本地化过程中,经过大量的实际应用测试和试验,均得出良好的减排节能效果。

在针对发动机燃烧不充分问题上,碳研院开发出一套“增能涡轮器”。碳研增能涡轮器由一个进气涡轮和一个排气涡轮组成,其结构设计在于利用增加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空气流动,从而增加发动机混氧量,促进燃油的充分燃烧,以及废气污染物的充分排放。

在发动机润滑上,碳研减排解决方案引进美国最先进的润滑油技术和产品。“长期以来,市场上主要使用化学添加剂的润滑油,而这些润滑油经过摩擦、燃烧最后就成为积碳的主要成分。”碳研院工作人员方泓睿在现场介绍说,碳研“零磨损”磁浮多性能润滑油的特殊性在于加入了稀有金属元素冶炼而成的特殊合金化合物。它改变传统的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减少摩擦系数30%,有效降低发动机磨损。”

PM2.5 40.5﹪

从可进入人体肺泡(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分析来看,机动车尾气占到了40.5%。

雾霾22.2﹪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

在显微镜下,发动机气缸壁也是凹凸不平的,为了减少摩擦,过往有在气缸壁上抹涂层的方法。“类似于不粘锅涂层,日久之后,涂层脱落也是积碳的主要成因。”

据方泓睿介绍,“碳研修护剂的纳米微粒可以填补凹凸不平的机件表面,从而修复金属磨损面,再保护纳米微粒可形成网状体牢牢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纳米保护膜,3万公里不会脱落。”

经过实测,碳研汽车减排可以使车辆排放量降低30%~50%,油耗降低8%~23%,提升动力10%~20%,延长机械寿命50%以上。

截至2013年末,京津冀汽车保有量约为2420万辆。据专家推算:如果以每车年耗燃油1.4吨的平均数来计算,使用“碳研”汽车减排相关产品,那么京津冀地区一年就可节省汽柴油305万吨左右,将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约为230亿元。

“如果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那么现有汽车可以立即提高1到2个排放等级,年降低石油消耗量近5000万吨,等于省出一个大庆油田。”绿色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负责人说。

而经济效益还是其次,“这项技术在保护环境和民众健康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价的。”方泓睿测算,如果仅对北京公交车进行碳研改造,可以为首都减少废气污染物排放38万吨,而如果扩展到大部分私家车,则可以减排150万吨左右,相当于少开约150万辆车。

众多专家一致认为,国家应该继续提高汽车应用排放国家标准,并扶持汽车节能科技创新和加快相关技术推广,以实际行动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的呼吸健康空气的权利。

【赵家荣】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

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针对于PM2.5治理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好。解决现有车辆的PM2.5问题,我不懂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我想新车一定要按照新的标准,你不能说刚买来的新车,就要马上进行改造。当然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实际上还有现有车辆怎么去提高它的燃油效率,减少摩擦的技术。最终的效果我看了一下,已经做了一个经济效益的分析,那就是节油,在燃油充分燃烧后,怎么去减少燃油的使用?再然后,可以怎么减少PM2.5。

还有二氧化碳的排放,PM2.5减少排放,基于二者之间它联系在一起,我看了一下测试报告,是企业跟你们研究院做的报告,还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我不知道还需要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吗?

不过,你要想去说服人家,首先你就要做经过有资质的第三方的测试,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从用户的角度,他们更注重权威部门的认可。像北京市的公交车,我觉得就可以先做一些实验,比方一个月里有多少车辆采用这种技术,它实际的效果与其它没有采用这种技术的车辆相比后的数据拿出来,我觉得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我觉得作为出租车司机也好,公交公司也好,他都是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大家都想去治理大气污染,大家都有积极性。只要你技术好,只要技术是有效的,我想他就愿意用你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非常好的事。

技术上我不是很懂,可能研究本身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再请一些权威部门做一些鉴定,还可以请一些院士专家再帮助做一些诊断,看看有哪些技术还需要再进一步提高,改进,完善,我觉得这样会更好。总的来讲,这个研究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谢谢。

【张丽娜】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

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研讨会,这也是新产品的发布会。

我知道绿色低碳能源研究院有很多新的产品和技术,有些已经进入应用,效果还不错,这个产品是研究院和天津的碳研减排有限公司,研究院的全资子公司共同开发这个产品,我觉得这个产品的开发非常重要,我看了材料,刚才也听了专家对这个产品的性能和效果做的一些论证,我觉得这个产品还是很有创新性的。

原来我不知道移动排放的情况,我知道美国移动排放可能占二氧化碳排放的50%以上,因为美国汽车的拥有量很高,我们国家前几年了解这个情况的时候,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没有那么高,我今天看材料才知道已经到了48.7%,我觉得增长幅度很大,排放问题也很严重。

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在一些工业化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内,这个问题很突出,咱们研究院研制这个新产品,我觉得可能对大气污染治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刚才赵家荣也提出新的产品研发使用最关键的是要落地,我们研发出来这个新的产品要进入使用,有一些什么样的程序,我觉得还要抓紧做一些落地的工作。

我们司是搞体制改革,对技术创新和体系创新这方面,我们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议,把这个经济和生态放在一起,说明生态与经济的转型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关联度非常高,虽然环境生态技术需要先行,但是在体制和机制方面也需要有突破,能够给创新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凡属创新性的,不管是技术也好,还是体制也好,或者是属于企业方面包括这种研究开发和市场结合方面,我们都很关注。

【牛昌文】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绿色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是我们协会的合作单位。首先,在这里我要感谢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等各部委以及军委领导的支持,还要感谢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别今天是周末,还来了这么多领导和专家,为此我们感到很受鼓舞。

其次,关于治理大气污染,大家已经说了很多内容。我认为,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也是国家和老百姓以及全民都关注的事情,我们作为支持单位也要全力支持绿色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把这项技术完善,成熟和推广,尤其要着重向社会推广。我想这里面最主要的还是要得到各部委和军队的领导,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有关媒体和专家学者的持续支持,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徐志强】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

减少汽车排放,可以改善大气污染。通过调研,得出两个结果:一个是燃烧不充分,另一个是积碳问题。由此,提出解决方案:解决燃油燃烧不充分,通过涡轮增压,还有可以抗磨损。围绕这方案列出三个典型案例,基础工作做得非常好,结合了我们现实的问题。

汽车减排是比较复杂的一件事情,做好了需要方方面面整体上的研究,应该说汽车是比较复杂的,怎么能分类去做工作,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技术这一块要刻不容缓,具有紧迫感,需要加快技术研发,再从应用上加快。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现实。

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深入分析和研究,研发一些有针对性的,特别是从技术层面,经济层面比较好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这些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

【景晓波】工信部运行局副局长

今天研讨会的题目很大,首都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政府很关注,具体涉及到汽车减排解决方案做了一个介绍。绿色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应该说抓住了重点,秘书长,张司长,徐主任都讲了,我也很赞成。

我看了看,因为这个事情在这之前戴院长跟我有过一些交流,这是个组合性的方案,一是增能,还可以解决燃烧不充分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提高效率,可以减少排放。

二是金属抗磨保护剂,实际这是保护剂一种。

三是可以减少磨损,这个得靠油,就是靠润滑油减少它的磨损,这三个组合方案我事先都了解过。

总体这是好事,用处在哪呢?刚才大家也都讲了,我们不是用在新车上,而是用在已经销售到用户手中的应用车辆,也可以直接用在600万辆黄标车上,应该说这些车是你们的服务对象。

刚才发布会讲首都,我看挺稳定的比如说公交系统的用户,你将来重点是先服务于北京这个大城市,北京的交管部门,公交公司,市场营销部门。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第一,对这件事给予肯定,第二,积极支持,第三还是有待完善,谢谢。

【杨铁生】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

去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为2200万辆,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37亿,总量很大。从1~4月份的增长量看来,估计今年汽车产销将达到2400万辆,所以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大国,雾霾出现之后把雾霾的主要成因归结到汽车上,所以汽车就成了节能减排的重点。

关于雾霾问题,北京认为本地区污染源里面汽车占31%,实际在本地区还有一些外来的污染源,这么算下来可能汽车占19%。像上海可能是汽车排放占25%,不管怎么说汽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方面,尤其对于特大型城市来说。

另外,PM2.5主要的组成,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大概50%~80%是颗粒物,那就是二氧化硫等问题。因此,污染的问题,现在通过三个组合的技术应用在汽车之上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我觉得淘汰黄标车也是一个问题。目前要把600万辆黄标车全要淘汰,这个量非常大,如果没有一个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很难做到。原先我们想把这600万辆车里的一部分进行改造之后,能够达到标准,就不一定非得把这些车都淘汰,这也是一种方法。

【王先进】交通部部长政策办公室主任兼交通发展中心主任

我的发言主要是关于交通运输部有关节能减排政策。我们部在车辆运行方面的节能减排方面做了政策研究,还制定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我们都参与了。

首先是政策模式上,我们部里采取鼓励和支持,综合运营各种技术和产品,比如说我们部里面每年发布节能减排的产品目录,我们可以做一些工作,研究一下这三个产品如何进入我们部的前提和路径。我们部之前刚刚完成了一个政策的初稿,交通行业的政策,是我牵头花两年多时间组织上百个专家论证出来的,这个过程也是非常曲折,已经报给专家审议,有30多项节能减排的产 品。

第二,我们部主要从几个层面来考察,首先是先进性,成熟性和实用性。我们部里出相关政策强调各种技术产品的可持续性,就是背后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性,这是很关键的。尤其润滑剂,还有涡轮剂,我不多说,这方面一定要有权威认证让用户和市场可信的渠道来发布相关产品应用的可信度。

第三,是我们部里还有新的考虑,如果让我们的技术政策落地,我们传统上是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政府和市场要各尽其职,政府和用户都要参与。我们讲创新,不能只是创新,还要资本方来推进。西方的创新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就等于没有完成整个创新。这也是我们院里关注的,今后我们对此也要关注。谢谢!

【李孟良】中国汽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现在,咱们国家机动车排放量很大。除了机动车量大的问题外,柴油车占比很大,接近50%。对于柴油车来说,多年来,排放问题相对于乘用车来讲,还要严重一些。

从现在机动车行业来讲,到2018年全国都要提升至国五的标准,油品问题现在得到解决。北京市去年就是开始实施国五标准,加强达标管理来控制,尽量通过年检制度来保证车辆排放达标使用。

另外,淘汰具有排放问题的车。除了刚才说到的黄标车,我们从环保部的数据里能看到,国一和国二标准的车,现在国内保有量差不多是730多万辆,国家现在对于这些车的政策也是采取淘汰的方式,这是一个路径。

除此之外,还有油品改善和工况,近两年提得比较多,改善交通会好一点。我们也有五条路线来走,比如说保养和维护,大家看到很多车很脏,会更关心油耗和排放。第二个路径基本上就是换发动机。第三个是治理,从国外包括国内都有措施。第四是改进添加剂,包括燃油,机油添加剂。第五是不用柴油作为燃料,全国也有很多油改气的案例。

我认为,这个解决方案,对于我刚才说的几条路,添加剂和改造融合,也算是一个贡献,从路线上来讲也是比较符合国内实情。

第三个方面,以速度来讲,原理刚才也讲了一些,产品的角度也有一些案例,我看到图片上有轻型车的案例,还有两辆柴油车和两辆汽油车。从这个项目来讲,我觉得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看到柴油的颗粒物下降是很明显的。一般来讲,像加装一个DOC的产品,也就25%以内,这个产品有50%以上的减排,相对来说,我觉得刚才的报告还是蛮令人振奋的。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校)

猜你喜欢
亚健康汽车产品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汽车的“出卖”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医疗设备“亚健康”了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3D 打印汽车等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