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五条措施

2014-03-27 03:15周建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科信息技术评价

周建峰

(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江苏南通226406)

信息技术作为人类又一次堪比蒸汽机式的革命,它让我们获取、加工和传输信息更加智能便捷。如果不能娴熟地将信息技术为己所用,在信息社会必定将会寸步难行。因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其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十多年,一直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现分享所得如下。

一、重组教材,让单调内容趣味化

信息技术教材主要是提供知识点以及主要操作步骤,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照搬教材,那么课堂肯定会黯淡无趣,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重组教材,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例如: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15课《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内容是插入剪贴画、图片和自选图形,跟Word中插入图片非常相似,比较平淡,在操作上也没有太大难度。怎样用一个有趣的主题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呢?

笔者以“喜洋洋过生日”为主题,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创设出这样的情境:喜洋洋过生日请了很多的朋友,可小兔和小猴还没到,怎样帮喜洋洋把他们请来?从而过渡到学习插入剪贴画。小兔在哪里呢?就在剪贴画里,怎样把它请到家里?小猴又在哪里呢?它就藏在D盘下的“动物客人”文件夹里,怎样把它请过来呢?客人都到齐了,细心的小兔发现房间还没有布置,一点生日的气氛都没有,它带来了许多小星星,怎样贴到墙壁上呢?自学“插入自选图形”,除了可以布置小星星还可以布置其他图形吗?例如,太阳、气球、红心、云朵等。那我们就赶紧动手帮喜洋洋一起布置起来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喜洋洋的房间布置得可漂亮了。

生日宴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餐桌已经摆好了,可食物还需要大家动手摆上来,它们有的藏在剪贴画里,有的藏在D盘下的“食物”文件夹里,大家一起把他们搬上桌吧(学生操作并播放生日歌)。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摆好的食物给大家看一看的?

午饭后大家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请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老师给出的草地上,把美好的情景表现出来,可使用剪贴画、D盘中的图片,还可以用自选图形去装饰,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一节童话般的信息技术课无疑是有趣的,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全程积极参与。整节课,教师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确定精彩的主题,通过精细的课堂组织,使用精选的教学资源将训练落到实处,随时精确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最后还有精彩的小结和精心的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分组分层,小组长发挥大作用

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差距更大。如果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掉队,亦或让一部分学生收获甚微。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分组合作,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设计分层次任务,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首先,根据学情调查表进行合理分组,一般以4-8人为宜,分组时既尊重学生意愿,同时兼顾能力均衡,男女混编的原则,每组设立两个正副组长,正组长负责开展学习活动,副组长负责纪律和考评。其次,小组长是由学生推荐的,根据学生一个阶段的课堂表现,得到组内成员认可的即可担任组长,通常正组长是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副组长是纪律性较强的学生。最后,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分成若干个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例如:《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中,笔者设置了两个分层任务:一是插入图片需要用到菜单栏中的哪条命令,在小组内进行操作并交流,通过活动复习强化了Powerpoint的窗口构成,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二是这节课中大家还有哪些知识点一知半解,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组内的讨论分享,有效地归纳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又能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还可以真正准确暴露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组内的互帮互助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实践证明,组内成员间合作分享,通过小老师带动其它成员,不仅让这些小老师更加优秀,具备未来精英人才的潜质,更重要的是面对了全体,通过分层训练,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协作互助,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善用修辞,使深奥的概念通俗化

信息技术课中,有一些专业术语或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学科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现实生活中容易理解的语言或实物,形象通俗地诠释学生难以理解的计算机知识。

例如: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Windows、Linux等属于前者,画图、IE、Word等属于后者,但学生无法理解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此时笔者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系统软件比作一个舞台,应用软件比作演员,只有搭好了舞台,演员才能在上面表演,也就是应用软件离开了系统软件就无用武之地,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

事实证明,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把深奥专业的信息技术概念变得形象通俗,让学生能结合已认知的事物去理解这些概念,从而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催化剂”。

四、多方整合,巧妙助力学科教学

高效的信息课堂还可以依托学科整合来实现,通过信息技术和其它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课程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到技术及其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最终必须实现其“服务”的价值。因此必须经常开展跨学科的活动,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向价值。

例如:教学word绘制自选图形时,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上的内容,而是与数学课中的正方体、长方体、锥体等几何图形结合起来,让学生尝试绘制这些图形,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技术,还能联系到图形的学习。又如:笔者所管理的机房中益智游戏都是英文版的,学生为了玩这些游戏,遇到不懂的单词,自己会尝试用翻译工具翻译英文菜单的含义。借助“单词连连看”、“字母快打”这样的游戏,可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单词,熟悉键盘,寓教于乐,一举两得。数学口算练习课,学生协助科任老师下载安装口算练习软件,在机房进行口算训练,并能快速计算出得分、平均分等;语文学科中,学生收集班上的优秀作文并录入电脑中,再团队合作制作成精美的电子小报,最后打印并张贴在班级墙壁上,供其他学生阅读欣赏。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其它科目,这无疑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高境界。

整合要体现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自身特色,不是简单的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教和高效的学。整合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考核评价,以问题任务为载体

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书面考查,但更应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在对学生进行考查测试时,我们应多与日常电脑应用产生的任务或问题相整合,将测试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测试。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学科,即使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达成教学目标,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多给学生一些赏识,给每一个学生以中肯恰当的评价。

例如:笔者曾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编写各种学科试卷,协助学校中老年教师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在学期结束时,请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评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课上有学生的鼠标的左键坏了,在没有新鼠标更换的情况下,笔者让学生想办法解燃眉之急,有的学生说如果鼠标右键是好的,可以在“鼠标属性”设置里,将左键改成右键,还有的学生上网搜索到用键盘替换鼠标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优异表现都被计入考核。在高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如果学生的电脑出现小故障,笔者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下课前的三五分钟时间,向学生示范故障的检测及排除方法,在以后的测查中会选择某些问题作为附加题,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结果评价方式是以考试为主要形式,不太适合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的测查应该融入到各个学科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融入到实际需要中。又如: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课堂评价表”,让课堂评价及时到位,如表所示。

表 《美化文章》的课堂评价表

评价考核是教学目标的索引,必须体现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保证评价效果的真实有效,我们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重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考核。一堂课结束后,课堂评价表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学生的 “成长记录袋”留下一份“成绩单”,还为以后的复习留下资料,也杜绝了信息技术课“堂堂清”、“一无所有”的现象,为教学双方留下“印记”。

总而言之,探索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多方入手,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走向高效。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 t20120330_760603.shtml.

[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版)[EB/OL].http:// www.ictedu.cn/upload/2012_05/12050408248528.pdf.

[3]周建峰.真实与虚拟任务的评价视角[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29-31.

[4]周建峰.例谈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3(4):28-30.

猜你喜欢
学科信息技术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超学科”来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