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自省之三问

2014-03-28 11:05彭耕耘
传媒 2014年10期
关键词:群众

文/彭耕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增强宗旨意识,更主动、更自觉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通过“走转改”活动来检验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而要提升“走转改”的实效,媒体人必须解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问题。

为了谁——为了读者、为了受众。这应该成为媒体人做好采编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读者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爱看不爱看、方便不方便、对读者有没有用,都是媒体人应该考虑的,这也是宗旨意识的体现。

内容上,要从小我向大众转化。不要以自己的个人兴趣来取代读者的普遍兴趣,也不要因为自己不感兴趣就以为读者不感兴趣。要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想着读者,分析读者群体的成分构成和关注点,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服务需求。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多挖掘感人的故事和有趣的细节,巧用背景资料,对深奥的内容进行通俗化解读,不断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形式上,尽量方便读者阅读。标题制作、图片运用和版式设计上应该更加用心,追求看点。版式应该时尚灵动,传递审美元素,传递核心信息。印刷上,注意把控质量。发行上,注意到达率和及时率,防止漏送、迟送现象。

凡此种种,均需要媒体各环节人员心中牢固树立“为了读者”的观念。

依靠谁——依靠读者群众。要办好群众满意的媒体,同样应该依靠读者群众,更应该坚持“开门办媒体、群众办媒体”的优良传统。

媒体的发行要依靠读者,有了读者的征订,才有媒体的生存根基。媒体的广告要依靠读者,如果没有读者的支持,广告也就没有了市场。

新闻的线索来自读者,采访报道更离不开读者的协助支持。媒体联系的群众越多,所拥有的资源就越多,可以采写的内容就越多,媒体的路就会越来越宽。群众是新闻报道的对象和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媒体人的衣食父母,与他们的联系不应该中断。如果记者能够与一个采访对象保持三五年的联系,那就成了朋友。只有维护好“老关系”,不断结识“新关系”,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面才会不断拓展,记者可采可写的东西才会源源不断。

我是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是读者的代言人。媒体人要有担当,应牢记职责使命所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通过宣传报道,说服群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把党的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媒体工作者应把自己看成是受众的代言人,有责任把读者想见而见不到或难以见到的景象,通过镜头或文字呈现给读者。

记者作为新闻的生产者,是媒体人里最重要的一个群体,不仅要认清“我是谁”,更应该认清“我该怎么做”,而成为时代的见证者。记者,从字面上解释即是记录者,而这种记录不应只流于表象,更应探根究源、追求本真;要舍得花工夫,行走八方,拓宽视野,才能洞察全貌;要有持续性,不急不躁,锲而不舍,才能见证时代风云,揭示发展规律。

把现场的真实情况告诉读者。“脚板底下出新闻”“不到现场不动笔”,是老一辈新闻人的优良传统。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理应成为新闻人的写照。一些新闻事件,需要记者深入挖掘、走访调查、做足功课,才能摸清实情,“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特别是反映艰苦岗位的工作情况,更需要记者扑下身子去深入体验,才能有切身体会。如果记者只满足于程序性内容而不注意现场观察体验,那么报道的角度和效果将完全两样。

当生活的有心人。只有注意观察社会、洞察世相、融入市井生活,才能真正与百姓同悲喜共命运。生活正是新闻富矿,记者的亲历或即时见闻,百姓也能感同身受,若能将之放在宏大的背景中,进行理性地思考观照,恰是报道的好题材。

帮读者解开心中谜团。如今进入泛媒代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泛滥,众说纷纭,难免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当此之际,记者有责任出面解疑释惑,还原真相,多做解释性报道,多做核实性报道,这也正是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在。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破解“走转改”难题,增强报道贴近性、指导性,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媒体人均应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并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