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的校内企业化环境初探

2014-03-29 00:57王甘林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企业化校企培训

王甘林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学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即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当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曾一度成为青年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培训方式和教育方式也进行了更新,过去的传统学徒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要求,大部分行业逐渐摒弃了传统学徒制。如何改造传统学徒制,吸收其优点,使之成为一种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现代学徒制,一直是笔者多年研究的课题。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近年来试行现代学徒制,特色和效果逐渐显现,目前成为了全院在校生最多的专业,就业率也非常高,实践证明,校内企业环境下的现代学徒制能够较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 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足

1.1 制度的缺失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制度,各个学校都有自己一套做法,培养出来的人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例如同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同样是大专文凭,但是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1.2 合作机制的缺乏

目前政府、企业、学校等单位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特别是企业,虽然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而头疼,但是却没有参与培养人才的动力。一方面是师资数量的不足。国家规定的高职人才培养标准中,生师比为18∶1,实际上很难有学校真正达到这个标准。很多学校在数据统计中把外聘兼职教师全部折算进去也许可以达到这个比值,但是在我国,兼职工作是很难达到其效果的。另一方面是师资质量还不能满足要求。由于教师数量上的不足,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非常重,很难有时间在教学时间之外参与社会生产实践,高职院校真正“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还太少,教师的动手能力整体上还不高。

1.3 资金的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较少,虽然现在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了GDP的4%,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投入还是非常之少。因为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所以教师的收入也是整体偏低,例如工程造价行业,有经验的造价工程师,在企业工作的收入一般都是在高校工作收入的3~5倍左右,所以高校很难聘请到经验丰富的造价工程师任教。教育经费的不足,也直接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各种教学设施还不能完全现代教学要求。

1.4 学生的自信不足,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鲜明

高职院校是第四批招生,学生经过一本、二本、三本筛选后,仍然没被录取的,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很多学生感觉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一种失败,学习的自信心不足,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兴趣不浓,在认知上习惯简单直观的训练模式,目前的教学方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

2 国外学徒制现状

德国与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其学徒制各有特色。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强调校企合作,作为校企合作的产物——“双师素质”教师,是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具有教学能力,既在职业技术专业教学中任职,又在实训教学中有很强动手能力的教师。德国的职业教育存在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场地,学校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也传授一些基本技能;企业以传授实践经验和技能为主。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学生,一个是企业学徒工。学生入学时即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作为企业的学徒工,一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行“新学徒制”培训计划。新学徒制规定,提供学徒培训的雇主与学徒之间应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培训合同要在相关的州和地区的培训局注册。为了使新学徒制得到良好的发展,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学校)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新学徒制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企业雇一个学徒工,支付的工资较低,学徒的其他保险、福利、培训费等由政府支付。企业通过对学徒的工作表现考察未来的员工,有利于企业招收到优秀技术工人和员工。企业主认为学徒培训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新学徒制的实施也使政府受益,充分的就业减少了政府对失业金的支付,广泛的培训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提供了高素质劳动者。

3 国内企业校企合作抽样调查分析

校企深入合作是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一个必备条件。为了深入了解目前我国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现状,以及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期望和需求,以便我们更好地摸索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笔者设计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对34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是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所在的企业,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1)企业比较愿意与学校开展合作;

(2)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能动性不高;

(3)企业比较愿意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老师提供实践机会;

(4)企业比较愿意利用学校的资源为企业服务;

(5)校企合作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平台,企业与学校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利益可能得不到保证。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企业比较愿意与学校合作,给我们实施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增强了信心,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目前校企合作模式还有待优化创新,只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让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得到利益保证,才能让校企合作良性循环下去,让企业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 校内企业化环境设计

4.1 设计原则

(1)以学校为主导和监督。校内企业化环境,必须严格按照正规企业的真实情况进行设计,可以让正规企业入驻,但必须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要监督其运转。重在人才培养而非企业化的赢利。为什么设计成为“校内企业化环境”,而不是“企业内校园化环境”,这是根据我国的特点而设计的。一是因为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主要是针对学校,而针对企业对人才培养投资几乎没有;二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人数太多,师资数量不足,企业容纳的学生数量又有限。

(2)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只有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真实项目的锻炼机会,才能让企业的师傅深度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能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带领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来。一方面锻炼了教师,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到生产实践。产教融合,使学校的全职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为企业创造利润。企业如果不盈利,那么这样的合作一定是不长久的。

(3)市场化运作。首先,因为校内企业化环境是真实的企业化,是要参与真实的社会生产实践的,既然有企业参与,所以必须市场化。其次,只有参与市场,才能让学生真实融入到生产实践中来,更好地培养其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第三,只有参与市场化运作,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这样的合作才能长久而稳定。

4.2 设计方案

(1)硬件环境设计。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的校内企业化环境为例,目前在校园内已建设了700多平米的校内企业化环境办公场所,功能区包含模型室、虚拟仿真室、开标室、会议室、培训部、造价咨询部、市场部、综合办公室、总工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等。本场所是完全按照企业办公环境标准来建设,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作为社会服务的场所。企业把业务带入学校里的企业化环境办公场所完成,我们教师和学生参与,同时企业的工程师也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

(2)运行制度设计。制定了以学校为主导和监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学校提供场所和设施,有实力的企业直接入驻,免收场地费,吸引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服务于企业的生产,企业的工程师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并建立了“师徒”双向选择制度,创造良好的师徒关系,明确了师徒之间的权责利。

(3)监管与评价机制设计。学生一律严格以公司上班的形式在企业化环境中进行学习、训练、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所以我们设计了一套对学生的日常考核制度。例如:统一考勤与签名承诺制度、专业课程集中学习与成绩认定制度等。由系里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给予学员的“师傅”一定的工作经费补贴,在“师傅”的指导下,“徒弟”获得各种奖励或者成果的,系里将给予“师傅”相应的奖励。校外“师傅”,由系颁发兼职教师聘书。“徒弟”取得突出成绩的,由系里给予相应奖励。“师傅”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师傅”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系里成立由主任、书记任组长,系副主任、副书记为副组长,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学工秘书为成员的督导小组,对学徒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5 结 论

校内企业化环境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我们的几年摸索与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

(1)对人才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作用明显。在企业化环境中锻炼过的“徒弟”,能够在毕业前就与公司文化融为一体,跟着“师傅”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生产实践活动,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性问题了解较深,均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有的可以达到大型项目负责人的水平。

(2)大大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师作为实实在在的“师傅”,工程师不脱离公司的生产岗位,共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我系的全职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

(3)校内企业化环境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建设。

引进了合作企业,引进了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聘请了楚天技能名师,专业力量有了较大增长。

我们服务的企业大部分成为了我院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外实训场所有了较大改善。

通过与企业合作,我们主编了多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特色教材,以实际工程为例,企业工程师参与合作编写,教材使用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企业化校企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其仿企业化路径探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