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文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校内评价

2014-03-30 01:42蔡爱国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1期
关键词:考查创新能力人才

蔡爱国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1 “中文专业复合型人才”概念辨析

辛涛、黄宁在《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中说:“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1]这一观点是很具代表性的。照此推衍,对高校中文专业来说,要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除了掌握中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有其他专业的知识和能力。

然而,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这种要求之于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是否合理?这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简单地说,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中文专业负责人是否应该要求学生都去辅修一门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的一系列核心课程?从表面来看,这样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自然有好处。但是,这一要求本身存在问题。在我国,大学本科一般的修业年限为4 年。就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而言,虽然学生在每一学年都有不同的学习侧重点,但他们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始终是满负荷的。如果中文专业要求所有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在这4 年中辅修另一门专业,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学生的年度学习量时,出现了较严重的偏差,以至于学生处于一种“吃不饱”状态,从而有足够的精力去涉足另一个专业领域。既然如此,中文专业是否还可以独立存在?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当然可以进一步优化,但专业的主体性却不应该受到影响。至少在目前,中文专业更应该做的,是增强自身的专业性,在专业教育的部分领域加大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

复合型人才这一概念应该还另有指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中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曾有如下表述:“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段表述是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字。所谓复合型人才,首先应是指在知识、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而高校中文专业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切实增强培养力度,使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大量专业基础知识和拥有较强的文学感悟和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锻炼写作、组织管理等与专业相关、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中逐步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

中文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就教学实施而言,应该包括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对实践环节的有效组织和适度加强,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着力培养。而对中文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评价,在这个层面,可以就此归为两大部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创新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2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

评价总是与人才培养过程密切相连,所以,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创新能力的评价,而不是仅仅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评价,本身就意味着人才培养思路的重大变革,意味着教育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

首先要落实的,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曾经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一条意见,对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无疑是有针对性的。中文专业的教学往往呈现出一种传统色彩,即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个人演讲。要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中文专业复合型人才,势必应对这样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笔者曾在相关文章中进行过论述,现将部分观点引述如下:“就教学方式而言,一方面,使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师引领、优秀学生示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使其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研究解决的路径。同时,在具体的课堂组织方面,应该下大力气强化教学互动环节,要将小组讨论、情境化教学等各种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置放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2]以上关于教学方式改革的设想,未必是完全正确的,但可以借此机会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就应对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目前部分中文专业课程的考核,其呈现状态是学生考前进行突击记忆,便能够通过考试。这样一来,课程考核实际上就蜕化为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核。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抓住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这个核心,从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两个方面来进行变革。第一,是进一步扩充评价得分点,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不能单纯地依靠一次期末考试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将期末考试与平时的考查结合起来。这里的关键有两条,一是提高平时考查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一是丰富平时考查的形式。平时考查的形式如何丰富,取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如果课堂教学方法确实是向启发式、探究式等方面演进,则可以将学生参与这些教学互动的积极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等方面列入考查范围。第二,是跳出知识考查的藩篱,加强对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考查。就课堂教学而言,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势必会对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就中文专业的课程来说,应该包括阅读大量文本的要求,包括进行大量写作练笔的要求,包括对各种文学、语言现象进行辨析和评判的要求。实际上,中文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正是在这大量的读写议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就应该围绕这些内容,来组织展开。其中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就是划定文本范围,要求学生定时阅读,从中发现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具有逻辑性和理论性的思考,以及将其写成具有一定形式和分量的文字。

3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丰富考评内容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当然也应该成为中文专业复合型人才校内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培根在《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中提出:主动实践的要素包含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四个方面。这同样适用于中文专业。就目前中文专业一般办学情况而言,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大致可借助以下四种途径: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参加大创项目、参加实习见习。对学生在这四个方面表现的考评,有助于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较好途径,也是评价的重要采分点。在参加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在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对于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中表现的评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通过科研成果的取得情况以及学生的贡献度来进行评价,一是请项目的负责教师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对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的情况进行考评,有助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文专业可参加的学科竞赛虽然不多,但“挑战杯”等一些优秀赛事,可以较为综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同能力,值得投入精力。可以广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组织机构举办的这类比赛,将参与过程与参赛结果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还应该自行组织一定规模的学科竞赛,从而将赛事的覆盖面尽可能地扩大,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这一途径得到锻炼和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力和领导力,对参与项目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也很有说服力。大创项目的推进,有助于锻炼项目负责学生的领导力,有助于强化项目参与学生的协同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大创项目能够按照设定的要求顺利完成和结项,就意味着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应组织相应的专家组,从大创项目的立项与开题,到项目的结项,都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评价。

实习见习是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环节,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更应该尽可能地加强。需要注意的是,中文专业实习见习的实施存在难度:除了中小学可以大批量接收中文专业学生进行集中师范实习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单位有类似的容纳能力,所以学生实习见习只能分散进行,这就容易导致管理失控。如何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改善。一是尽可能地将学生安排在跟专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单位,同时校内指导教师应深度介入指导,以此为依托,使过程的监控更为严格,使实习单位和校内指导教师提供的成绩能够更为公平合理,经得起横向比较。一是细化评价指标,并配备相关说明,使实习单位能够理解这一指标体系,以及细化指标体系这一做法的意义,从而能够向学校提供更多可资参考的实习表现细节,以使校内评价者更为顺利地完成考核与评价。

4 结 语

高校中文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实际上首先就是要改变现有人才培养偏向于知识掌握的弊端,其核心是培养能读、能写、能议、能用的人才,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校内评价,就应该从这一认识出发,对应相关的工作环节,整合一系列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逐步改革和优化现有评价机制,使评价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契合,使评价方式与人才培养过程更加适应,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中文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向完善。

[1]辛 涛,黄 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49 -53.

[2]蔡爱国.大学文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建设[J].教学研究,2013(6):92 -96.

猜你喜欢
考查创新能力人才
人才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