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 把握历史学科规律 科学复习

2014-03-30 02:06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史观史料概念

郭 弘

(大连教育学院 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116021)

高效有序复习对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就历史学科的复习状况看,尚且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学科能力不强、答题技能欠佳。历史学科是通过事物发展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来呈现其特征、反映其规律的,所以当学生对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准确、对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彻、对基本的历史线索理顺不清晰时,就无法用准确的学科语言进行规范的表述,也无法用历史思维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更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历史情境中去。鉴于此,依据《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及其说明》,为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知识体系,力求夯实基础知识

考前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关注除主要的历史史实和重要的历史结论外,更要解读重要的历史概念、归纳主要的历史阶段特征、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凸显主题的知识整合。

解读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和特征的全面准确的认识,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现象概念和历史名物概念,是构成历史主干知识的骨架,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概念时要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评价等要素。解读历史概念时要做到:准确定义——用高度概括、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保证概念的准确性;全面掌握——通过比较法、分析法,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从中找出其共性和个性规律,保证概念的完整性;正确运用——历史是发展的,因而历史概念的内涵也就具有了动态性,认真把握不同时期同一历史概念的变化,建立完整、准确的概念体系,并把已经掌握的概念运用到新的历史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1]

理清历史线索。历史发展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线索,也包括某一历史发展阶段(或某一专题)的线索,还包括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理清线索时一是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纵向顺序整理,使历史知识更具有条理化和系统化,以体现历史的专题性特征。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可整理为

产生:春秋时期学术思想萌生(孔子)

发展:战国时期政治学说提出(孟子、荀子)

确立地位:西汉时统治思想形成(董仲舒)

新高度:宋明时期理学思想发展(朱熹、王阳明)

冲破束缚:明清时期批判继承(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二是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整理,使历史知识更显阶段化和完整化,以体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阶段特征最鲜明的特点是体现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结合,因此要善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尤其要高度关注中外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如14—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的特征是: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历了由手工工场到工业革命阶段、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步建立,重商主义思想盛行;

政治上: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思想上:人文主义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先后都冲击了封建神学;

文化上:近代科技产生并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也为工业革命提供准备。

中外历史上类似的转型时期还有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世纪初的世界等。[2]

整合知识主题。近几年高考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特别凸显命题的主题意识。所谓主题意识是指围绕一个或若干核心材料进行素材收集、试题设置,这种试题紧密围绕学科知识体系,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将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在新情境下重新组合。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要注重知识整合,在整合中凸显主题,通过明确主题,抓住知识的主线和主干,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合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每个专题的主题。如“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专题,贯穿了“人文主义”这一主线,因而“对人的认识”就是其主题:“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体现的是人的价值何在,“文艺复兴”探讨人该怎样活着,“宗教改革”追求人该有怎样的宗教生活,“启蒙运动”彰显人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其次要关注每个模块的主题。如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的主线是人类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就是必修Ⅰ的主题:雅典的直接民主开人类民主政治的先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以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发展了民主政治的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宣告了无产阶级对民主的追求,十月革命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和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则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同时民主政治的发展成果在每一阶段又都有法律的保障。这一切都说明人类在追求政治文明的道路上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完善。

二、加强史料研读,力求提升学科能力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能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通过史料,既能深化和活化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历史、领悟历史。在新课程《考试大纲》中,“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一项就是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近年高考试题不论是大题还是选择题,均以史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下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因此对史料的研读也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考前复习,尤其要提升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师掌握的历史资料十分有限,因此研读史料时首先要善于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复习过程中的“情景资料”。使用教材时既要关注教材正文中的各类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资料,更要利用教材中“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栏目上的史料,因为这些史料大多是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选取的,具有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加强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其次要会用高考试题中的经典史料。这些史料都是命题专家多年研究的成果,其严谨性、科学性和新颖性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使用时既可以使用高考原题的史料,也可以将高考试题中的史料重新设计成新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充分发挥高考试题在复习中的引领作用。第三,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补充课外史料。这种补充要恰当,而恰当的关键又在于对史料的甄选,教师要依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必要时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如概述史料,即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转述史料,即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反之亦然),也可将学生难懂的古文翻译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

研读史料第一步,是要指导学生依据设问要求整理史料的基本信息,训练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的能力。通过引领学生归纳史料表面信息、挖掘隐含信息,让学生形成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通过理解、归纳形成“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研读史料第二步,是针对史料辨别哪些是历史事物、哪些是历史解释,能在理解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历史结论,能用相关史实说明历史现象、证明历史观点,形成“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研读史料第三步,是依据情境材料和所设计的问题,形成描述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描述和阐释能力”以及结合史实评论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依据上述做法,通过不间断地训练,使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高。[3]

研读史料时,要力求做到两个关注:一要关注多元史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经常渗透着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观,要善于运用多元史观解释同一历史问题,如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革命史观认为它是殖民掠夺之路;全球史观认为它开辟世界市场,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文明史观认为它加强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史观认为它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社会史观认为它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可见多元史观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历史事件,使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事物的时候,视角更全面、结论更丰富。二要关注时政热点。时政热点问题和社会重点话题往往更能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因此复习中要关注学科内的长效热点知识,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问题,也要关注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热点问题,如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的热点知识、与2014年相关的周年纪念等,复习中以分析历史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寻找现实问题的历史依据为契合点,从不同知识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理解历史问题。

三、进行考前仿真训练,力求提高考生的应变力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考前一个月是备考的冲刺阶段。这期间,需要把复习过的基础知识浓缩、再现一遍,把构建好的知识脉络再理顺一遍,同时针对自己的薄弱部位做一些强化式训练,特别是要适当、适度地模拟一些高考真题,通过做题让自己的“手不生”。但这个阶段千万不能只单纯追求做题的数量而使自己陷入题海,最好的办法是剖析一些经典的高考题,通过剖析这些“真题”,明确题目要求即试题问了什么,掌握审题要领即我们要审出什么,形成解题思路即答题角度是什么,形成规范答案,即段落化、要点化和序号化。在剖析经典试题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题多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一题多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提升学生在高考考场的实战能力。

总之,在考前复习阶段,大家既要摸准高考脉动,又要明确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变化;既要从宏观到微观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又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考前复习做到高效和有序,才能使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能不断提高,才能在未来的高考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冯克诚.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历史卷④)[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150-166.

[2]冯克诚.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历史卷⑧)[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25-31.

[3]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7-138.

猜你喜欢
史观史料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幾樣概念店
史料二则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