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教育发展

2014-03-30 02:42郭文良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民主人文

郭文良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分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1]人文主义作为西方思想中认识人与宇宙的方式之一,对西方社会及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作为社会的要素,也深深地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在人文主义视域下审视教育,对于改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的本质、价值、功能、目的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其价值

人文主义作为西方的传统思想意识形态,对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再到近现代社会的改革,人文主义始终贯穿其中。但 “人文主义”一词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模糊性,很难就 “人文主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正如英国哲学家布洛克所说:“由于humanism这个词意义多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使得辞典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伤透脑筋。”[2]对 “人文主义”一词进行系统梳理,从“人文主义”一词词源学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握这一词,具有重要意义。

从词源学上来说,“人文主义”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家尼塔默提出的,后来德国史学家乔治·伏依格特在 《古代经典的复活》中将 “人文主义”用于对文艺复兴的研究。如果作进一步追溯,humanism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在意大利出现的拉丁文humanista,humanista译为人性的修养。那时意大利的学生把教授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师叫作umanista,即英文的humanists,教法律的教师叫作legista,两者所教的课程统称为studia humanitatis。[3]这就是最早出现的人文学。教授人文学课程的人被历史学家称为 “人文学者”。从词源上看,“人文主义”与教育密切相关。首先,从“人文主义”一词的起源看,人文学者教授人文学知识,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出现了 “人文主义”。其次,表现为人文教育。尽管不同时代对人文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直被人们所追求。最后,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而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培养人,在目的上是高度一致的。

对于 “人文主义”一词的含义,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根据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人文主义是指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是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4]中国的 《辞海》认为人文主义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即 “人文科学”;另一方面,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对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5]从人文主义一词的历史发展来看,人文主义的内涵也在逐步的变化发展。古希腊人文主义内涵强调人的理想与德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在理性和启示中探讨人文主义的内涵,在这一时期理性和信仰是统一的。进入17、18世纪,理性与信仰的割裂,特别是启蒙运动突出了人文主义内涵的理性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追寻,特别是过度强调人的理性带来的人的幸福感的丧失。进入19世纪后,人文主义的内涵逐渐走向非理性的层面。现代社会,人文主义内涵的多元化融合成为了其最显著的特征。现代人文主义的对立面是科学主义,在此背景下,学者们沿用启蒙运动的传承和思路,将人文主义译为人本主义。[6]纵观人文主义一词的词源与历史发展,人文主义内涵经历了人文科学、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这四大阶段,使得人文主义的内涵更为丰富,且符合时代的特征。人文主义的价值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了人生价值

人文主义主张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崇尚现实生活,追求幸福快乐,尊重人格尊严、追求自由平等,其重要意义在于提升了人生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将上帝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人成了上帝的附属品。人文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让人的地位和价值居于中心,人类对自身价值具有了全新认识,突破了人类价值的思想局限。价值本身具有层次性。张岱年认为:“价值的第一层含义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除此之外,价值还包含对需要的层次和需要的主体进行评价的问题。从不同需要之间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来看,整体的需要高于个人的需要;从人所异于禽兽的特有的需要来看,精神的需要高于物质的需要。人类的价值应该就人类与其他物类的比较而言,自我的价值应该就自我与别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人类的关系而言。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其中真是认识的价值,善是道德的价值,美是艺术的价值。”[7]人文主义发现了人的价值,同时在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即真、善、美中,不断地提升了人的认识价值、人的道德价值和人的艺术价值,也就是说,人文主义最终发现和提升了人生价值。

(二)构建了西方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人文主义从古希腊时期的萌芽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兴起,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发展,直至西方近现代的多元化完善阶段,人文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潮流,深深地改变着西方的文化面貌,构建出了西方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8]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一种人的自由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升华,人文主义又构建了人文精神。尼采强调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非功利的,海德格尔提出人诗意的栖居,萨特提出了人道主义哲学等。这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的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无论从其历史发展,还是从其主要观点看,或是从现代人本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影响来说,都构建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形成了近现代的西方人文精神。

(三)归复人性本源

人文主义主张人性、反对神性的思想,奠定了人们追求人性的基础。人性使人从本能、自然、自在的发展中解放出来,赋予了人的主体性。人性使人不断走向自我存在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存在的本性,使人成为人,使人的价值最大化。人文主义者一直主张人性、人权。古希腊、罗马的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用人性代替神性,人的本性是追求现实生活的快乐。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狄德罗认为人本性善,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的本性。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等。现代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重科学、重规律、重速度、重效率的时代,出现了人性的迷失。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信仰、理想、道德等构成的人的灵魂,及指向人生意义的思想出现衰落。人文主义对人性的发现、发展与倡导,使人的生命具有了超越性的意义。在人性失落的时代,人文主义起到归复人性本源、追寻人生意义的作用。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从人的本质属性即自然性、社会性、主体性和追求意义性,可以看出人性的多元化。人文主义发现了人性,主张人性、人权,丰富人性发展,归复人性的本源,这一直贯穿于人文主义的全过程,是人文主义的重要价值。

二、人文主义在教育中的表现

人文主义的内涵与价值彰显了研究人文主义的重要意义。人文主义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人文主义的词源到教育的现实样态,都体现了这种关联性。人文主义受到了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现实样态中也无不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影子。

(一)教育目的的人文体现

教育在其目的上具有鲜明的人文体现。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必然蕴含着人的目的与价值。由于教育现象极为复杂,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与理解,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认为,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9]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10]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的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11]虽然学者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一定的分歧,但是他们在培养人、重视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等方面是达成共识的。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价值的实现等思想,与教育目的在人的认识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人文体现。

西方教育目的理论可分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宗教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为宗教服务,其主要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其主要受到社会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即是人文主义在教育目的上的具体表现。从裴斯泰洛齐、康德、赫尔巴特、福禄培尔到斯宾塞,一脉相承的教育目的取向,一言以蔽之,叫做 “个人 (复数)自由发展”或 “个人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或 “道德、智慧与身体和谐发展”,简单地说,便是 “个人全面发展”。[12]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发展过程,都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是人文主义在教育目的上的表现。

(二)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

教育在其内容的选择上,具有人文选择取向。教育内容主要是教育所传递的知识和技能,传达的思想和观念,以及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最常见的教育内容是各种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教育领域一直关注的核心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那教育内容应传递的是科学知识。这在科学和工业主宰的社会,对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高速发展,人类在拥有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又遭受着人性的迷失以及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挑战。在教育中,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容易造成教育只追求科技而忽视人文,使得人成为了科学和理性的工具。科学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应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让教育成为人的教育。弗洛伊德认为教育应当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教育内容上注重道德教育,促使人了解真实的自我,理智地谋求幸福。存在主义教育家奈勒称:“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13]新托马斯主义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人精神活动的过程,教育内容是人的精神、道德和美德等。这都体现了教育内容上的人文取向。

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有利于人们理解教育本质、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为人服务的,教育价值的实现即是人的价值的提升。教育内容人文选择的方式是加强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指的是:“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内容。”[14]从人文教育的概念和内容看,恰恰反映了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性。人文主义在教育中表现为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而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是通过人文教育实现的。换句话说,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人文教育实现的,并以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表现出来。这种人文选择具体为重视人文科学的教育,关注人、反映人性,揭示人的本质,主张张扬人性的教育内容。

(三)教育价值的人文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教育培养一定的人,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人的意义。[15]可以说,教育对人的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价值,教育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历史来看,人文主义者一直重视教育的价值,并带有明显的人文取向。苏格拉底的教育价值观包括外在价值、身体价值和内在价值,他认为教育的外在价值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的身体价值是培养强健的体魄,教育的内在价值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苏格拉底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明显的人文倾向,即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人的理性是教育的最大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倡导教育的价值重在发现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上。启蒙运动时期,卢梭认为人的良心的价值高于理性,教育价值是提升人的道德。人文主义走到近现代,教育的价值突出表现为塑造人的品格、提高人的道德、提升人的价值等方面。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价值思想最能反映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杜威把价值从超验理性转向经验现实,认为教育的价值即对社会和人的改造与促进,教育价值与人的生活及经验密不可分。在人文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价值在人文主义者的教育思想中,带有鲜明的人文取向。

教育价值的人文取向是教育价值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其结合点在人的价值上。教育价值的人文取向具体表现为三大价值取向。一是人在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人文主义是以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这就要求在教育中,教育要以人为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二是人具有教育的需求。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各层级发展都需要教育来提升。在 《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一书中,马斯洛直言不讳地宣称:追求 “自我实现的人”就是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16]三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发现人、主张人性、人权,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在教育价值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总之,教育价值的人文取向是人文主义在教育中的表现,正是教育受到人文主义的巨大影响,教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人文取向。

三、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生价值,追求自由平等,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突出人的主体性,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主张 “人本”教育、注重 “全人”教育和重视 “主体”教育。

(一)主张 “人本”教育

所谓人本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本通常与神本、物本相对应,与人本教育对应的为神本教育和物本教育。神本即以上帝为本,神本教育是以上帝为本的教育。物本即以物为本,物本教育是以物为本的教育。无论是神本教育,教人信仰上帝,以上帝为中心,还是物本教育,以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等中心,它们都忽视了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人本教育把人的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教育体制的创设、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教育方式的取舍皆以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为旨归。[17]人本教育的产生是人文主义对教育影响的结果。从理论基础而言,人本教育受到唯意志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等影响。人本教育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首先,人本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为尊重人、重视人、以人为先。人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的过程、教育目的都应体现以人为本,人的价值、尊严都能在教育中得到尊重。其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激发人的生命冲动,实现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教育目的不是获得众多知识,而且激发人的学习热情,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与激情,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最后,教育过程注重人性化。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人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让人享受教育的整个过程,让教育成为一种生活乐趣。总之,人文主义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即是人文主义对教育影响的结果。人本教育的内涵和主要观点,都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影响。

(二)注重 “全人”教育

人文主义发现人、以人为中心,而对人的质量规格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在教育中表现为全人教育的诉求。全人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的自由教育论体现了全人教育思想。18世纪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自然人。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为全人教育提供了基础。德国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洪堡认为教育的目标是 “完人”教育。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坚持教育要培养 “基督教绅士”,约翰·亨利·纽曼声称教育培养具有智力发达、情趣高雅、举止高贵、注重礼节、公正、客观等优秀品性的绅士,也都属于全人教育的倡导者。[18]20世纪永恒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人即完整、自由的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完整的全人教育理论是由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创立的。他认为人类文化生活由六个方面构成,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教育的内容必须包括人类的全部文化,因此,教育必须是绝对的 “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方面的价值,使人成为 “完全人格”亦即 “和谐人格”的人。[19]从全人教育的发展来看,一直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众多人文主义者或是带有人文倾向的人都提出注重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人文主义对教育影响的表现。在 《教育2000:全人教育的观点》中,并提出十大教育改革原则,即:(1)为人类的发展而教;(2)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 “个体”; (3)重视经验的关键作用;(4)实施整全的教育;(5)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6)给学生选择的自由;(7)为参与式民主社会而教;(8)为培养地球公民而教;(9)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10)精神和教育。[20]从全人教育的主张中,不难发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全人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把传递全部人类文化知识作为实现全人教育的途径,把全人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人文主义深深影响着教育,促使教育不断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终极诉求,即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全人教育思想正是在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将人的全面发展引向深入,并指导践行教育的过程。

(三)重视 “主体”教育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需要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表现为对主体教育的重视,这是人文主义对教育影响的结果。所谓主体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具体说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他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只有发挥人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21]主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们对马克思讲的全面发展,习惯于只从数量上考虑问题,即理解为人类要在身、心或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诸方面得到发展,却未能都深入追究它的精神实质或从质上考虑问题。其实,之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22]从主体教育内涵可以看出,主体教育对人的尊重,契合了人文主义的要义。在哲学上,主体是能动地行动的人,主体性是主体的根本属性。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即在教育活动中能动地行动的人。换句话说,主体教育重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从人的能动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对人的发现、对人的尊重、以人为中心,也正是由于人文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才有了教育对人作为主体的重视,才有了主体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主体教育能够促进人的精神实质的探究,主体性即是人的本质属性。主体教育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首先,教育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能动性。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23]这要求教育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发挥,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其次,教育的最高价值是提升人的价值。主体教育,紧紧围绕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将提升人的价值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一切教育活动应以教育的最高价值即提升人的价值为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最后,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成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主体教育重视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能动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让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因需要而教育。主体教育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体教育一直贯穿着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的人文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促进了教育向着人性、人学方面的多元发展。

四、人文主义关照下的教育走向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人文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对教育的发展及其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教育必将走向教育自由、教育民主与教育平等。

(一)教育自由

人文主义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从启蒙运动时期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洛克等,到现代的萨特、罗杰斯、马斯洛、柏格森等人文主义者,都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教育应走向自由。教育自由是通过免除人为的干预,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条件,创造最大的个人精神成长的空间,使个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我创造。保护和尊重个人自由的教育将为每个在教育中生活的人免除任何的干预、强制和压制,为他们创造多样的机会和丰富的情境,通过他们的选择能力和选择活动,在教育生活中运用各种力量和资源,实现精神的自主发展。[24]首先,教育自由意味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受强迫。教育中违反教育自由的现象层出不穷,有精神控制、价值专制,也有规训、惩罚。其次,教育自由意味着人的自我发展、自愿发展。自我发展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确定自己的教育目标,自我定位,自主发展。自愿发展也是教育自由的一种体现,根据自我的意愿来选择发展的方向。最后,教育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而非绝对自由。教育需要提供一定的限制,来保障教育的自由。正是有对个人的限制,才有了人人的自由。人文主义影响下,教育之所以走向教育自由,源于自由的意义与价值。人文主义者曾提出 “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等思想,倡导人们追求自由。自由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表现为自由是人的本质诉求,相应的教育自由是教育中的人的现实诉求;另一方面自由是人获得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应的教育自由是人获得教育价值的基础条件。教育走向自由是走向相对的自由,有制度保障的自由。基本的教育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和表达的自由、学习自由、道德自由、个性自主发展的自由、教育资源平等利用的自由、人身自由、交往自由等。[25]教育自由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人的自由,塑造人的自由,让人自由思想、自由生活,最终实现人的幸福生活。

(二)教育民主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教育走向教育民主。人文主义对民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方面。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在社会政治方面,开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萌芽。17、18世纪启蒙运动是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到了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完善。在整个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体现了人文主义对民主政治的影响,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民主诉求。在教育领域,人文主义影响并引领着教育走向教育民主。所谓教育民主作为民主原则在教育上的运用,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受教育权的平等,即谁来办学,谁有资格上学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包括学校管理、师生关系以及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评价、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前者涉及社会民主,后者是通常教育民主的主要内容。[26]教育民主意味着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由、参与的自主,来培养社会态度和公民参与态度,形成一定的社会技能。教育民主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教育走向教育民主,源于教育民主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教育民主是人的理性得到实践培养的重要条件。在现实教育中,教育民主促进了人的理性发展。其次,教育民主捍卫个体的教育自由,塑造着个体品性,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具有巨大的个人价值。只有通过教育民主,才能保障人的自由发展。最后,教育民主能够促进社会民主。社会民主的人人平等、个体自主、公共参与都需要教育民主的培养,以实现社会的民主。总之,教育民主具有重要的个人与社会价值,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教育走向教育民主。

(三)教育平等

人文主义主张人人平等,认为只有实现人人平等,才能维护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中心地位。人人平等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创造社会文明的重要保障。正是基于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思想,才产生了西方近现代的政治文明和文化传统。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教育走向,应是教育平等的实现。所谓教育平等,即在教育领域内的人人平等。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人即目的。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这里所谓的教育权利,指的是 “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利而讲的 “教育上”的平等权利。第三,机会均等原则。良好的教育制度,乃是使每个人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有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第四,差别性对待原则。人具有差异性,实现教育平等需要差别对待,其基本前提是,使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27]教育平等是实现人人平等的重要途径。教育走向教育平等是基于教育平等的意义与价值。首先,教育平等确立了以人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价值的人文倾向。正是基于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才使得教育中的人人平等成为可能。其次,教育平等有利于个体成长。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更容易激发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个体的积极健康成长。最后,教育平等有利于社会平等。人的平等思想、平等理念和平等的行为需要由教育培养提升,人人树立平等意识,践行平等行为,能够创造社会的平等。社会的平等也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平等的实现。总之,人文主义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教育平等成为教育的发展走向。走向教育平等符合时代对人、对教育的要求,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发展。

总之,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教育发展必将走向教育自由、民主、平等,这既是当今社会的时代诉求,也是人性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只有实现教育的真正自由,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只有实现教育的现实民主,才能实现社会的民主,也只有实现教育的平等,才能让人人在社会中平等。教育事业首先是人的事业,做人的事业,需要按照人的规律办教育,人文主义对人性与人生价值的重视,有利于人们对人的规律的探寻。通过重视人、追寻教育规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不懈追求。

[1]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2-14.

[2]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

[3 ] Tony Davies. Humanism [M].London:Routledge,1997,pp.125-126.

[4]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六册)[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761.

[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上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698.

[6] 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

[7] 张岱年.论价值的层次 [J].中国社会科学,1990,(5):3-10.

[8] 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 [J].哲学研究,1996,(8):18-25.

[9]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2.

[10]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5.

[1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6.

[12] 陈桂生.关于 “教育目的”问题的再认识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5, (2):5-8.

[13] 奈勒.存在主义与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12.

[14]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15] 王汉澜,马平.浅谈教育的价值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90,(1):25-28.

[16] A·Maslow.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M].New York,1971.p.155.

[17] 李润洲.人本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建构 [J].教育学术月刊,2010,(7):7-9.

[18] 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2.

[19]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 (下卷)[M].刘剑乔,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

[20] 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2.

[21] 宗秋荣.全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综述 [J].教育研究,2004,(3):92-94.

[22] 和学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当代取向——主体教育的学生发展目标探索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7-10.

[23] 和学新.主体性教学研究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153.

[24] 金生鈜.论教育自由 [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6):65-70.

[25] 金生鈜.论教育自由 [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6):65-70.

[26] 柳谦.反思教育民主 [J].教育学报,2010,(4):29-36.

[27] 马和民,许小平.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1):73-78.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民主人文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