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媒体教学滥用的危害及其对策①

2014-03-30 03:37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8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

戴 兴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试论多媒体教学滥用的危害及其对策①

戴 兴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目前,对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的探讨已是遍地开花,但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少关注。笔者受技术哲学的启发,从多媒体技术先天缺陷、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师生交流及人文关怀、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了教学中滥用多媒体的危害,并提供了一些理性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建议。

多媒体教学;危害;建议

如今多媒体教学技术发达,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高校,多媒体设备随处可见。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具有巨大优势,比如可以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知识点更直观,可以节约教师板书时间。然而,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不少固有的缺陷,忽视这一点,必会导致对多媒体的迷信和依赖,从而产生危害。

1 多媒体教学的异化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教学设备也日益增多,现在多媒体教学在中国炙手可热,不少教师几乎到了每课必用多媒体的程度,仿佛多媒体教学就代表着先进。笔者在开始探讨具体问题前,首先要破除人们对多媒体技术的迷信,用全面的视角正确看待这一技术。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然,多媒体教学技术只是计算机技术的衍生物而已。追根溯源,要正确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得先正确看待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其诞生以来,短短几十年就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文明进步。但一个硬币总有两面,近来的研究越来越关心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对人类智力发展方面的危害。例如,2012年10月,英国《太阳报》一则报道称,有一组科学家预言未来人类的大脑将变得更小,理由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使用,大部分的记忆和思考工作都由电脑代替完成了,人类的大脑功能将逐渐衰退。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兴起,更是加大了这种可能性。此外,据2013年5月13日英国媒体报道,瑞典于默奥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合作的研究分析和比较了维多利亚时期以来文献记载与现代人的条件反射时间,发现1889年普通男性的平均条件反射时间为183毫秒,2004年则为253毫秒;女性反射时间亦由1889年的188毫秒减慢至2004年的261毫秒。研究指出,由于条件反射速度可视为一般智力的基本认知指标,因此可说200年前的人相对现代人智力较高,估计200年间人的平均IQ累计跌了14.1分。有关报告刊于学术期刊《Intelligence》。研究人员指出,IQ分数是工作表现、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最好指标,这或可解释约200年前维多利亚时代为何成就辉煌。这次研究结果与一向认为自二战以来人的智商得分逐年增加的弗林效应(Flynn effect)相反。有研究认为,科技越进步,人类越懒惰,少数人勤于思考和创新发明,多数人坐享其成,也许是导致人类平均智力水平不断下降的原因。

由上可见,计算机技术本身就存在一些内在的危害因素。而多媒体教学,简单讲,就是通过电脑等机器设备,综合利用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衍生产品,其必然同样存在先天不足。因此,不要神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它给教学带来的并不一定全是好的,对其要辩证地看待,切不可盲目崇信。

2 多媒体直观性引发的问题

根据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识发展有4个主要时期:从出生到2岁的感觉运动时期、2岁到7岁的前运算时期、7岁到11岁的具体运算时期、11岁到15岁的形式运算时期[1]。可见,儿童11岁之前的认识主要为直观认识、感性认识,儿童只有在11岁以后才慢慢表现出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而多媒体教学无与伦比的一个优势就是其直观性,教学课件一般都充满了图片、动画、声音这一类的直观信息。多媒体的直观性、动态性完全符合低龄学生的认识特点,以语言学习为例,多媒体教学对于初期语言的学习有巨大优势,特别是体现在词汇量的提高上。可如果教学中过多使用多媒体,使学生从小就对图像、声音产生依赖,就会阻碍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根据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学生长期过多接受视觉、声音的刺激,非线性逻辑将逐步战胜大脑左半球的逻辑思维,危害学生日后智力发展。在语言学习中,学生如果缺乏逻辑思维,就会在语言使用的层面上乏力,比如写作时,难以条理分明地组织文章结构,难以构思出深入、细致、复杂的故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负面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多媒体技术将书本文字动画化、直观化,导致学生逐步淡化直接的阅读兴趣。没有阅读习惯,就难以培养出学习的耐心,也就很难沉下心研究高深知识,对学生智力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所以,合理的多媒体教学应遵循认知规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建议教师逐渐减少多媒体使用时间以及课件中过于直观的信息。教师也该恰当培养学生如何在没有现代技术的环境下,独立思维、动手和生存。

3 扼杀学生的语言想象力

我们最近在研究语义学时也联想到了一些多媒体教学方面的不利因素。语言学家利奇七分法将词的意义分为7大类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2]。其中除了概念意义以外,其它统称为联想意义。什么叫联想意义?比如,“妇女”这个词,除了它的概念意义:一个成年的女性以外,它还能让人联想到“脆弱、敏感、温柔”等附带含义。又如,单独看“dog”这个单词,它除了指一种犬科动物以外,并没指哪一条具体的狗,但是不同的人心里会联想到不同的狗的形象。

台湾大文豪古龙先生就有这么一则轶事生动地体现了语言的联想性。他曾邀请众多好友至其家喝酒,席间他提议由一个人说一个名词,然后每个人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说出他们认为和那个名词有关的另外3个名词。古龙提出的名词是“风铃”,众宾客联想到的有:秋天、风、小孩的手、装饰、钉子、等待、音乐匣、悠闲、屋檐下、离别、幻想、门、问题、伴侣、寂寞、思情、警惕、忧郁、回忆、怀念……在这些回答中,有很多是很容易就会和风铃联想到一起的,有一些回答却使人觉得很奇怪,譬如说“钉子”。古龙问:“你怎么会把钉子和风铃联想到一起?”回答很绝:“没有钉子,风铃怎么能挂得住?”“小孩的手呢?小孩的手又和风铃有什么关系?”回答的人说:“你有没有看见过一个小孩在看到风铃时不用手去玩一玩的?”“你呢?”客人反问古龙。古龙的回答是“浪子、远人、过客、离夫,甚至会联想到马蹄声。”他给出的解释是一首新诗里的名句:那答答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3]。

由此可见,语言本身就不是呆板单一的,充满了想象和变化。而反观多媒体教学,单词用具体的图片表现出来,课文故事情节也用过分直观、细致的动画、声音表达出来,扼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媒体课件里的东西是相当固化的,而许多知识却是抽象的。本身抽象、可供学习者展开无限想象的知识,却被课件制作者通过文字、图画、视频等方式形象化,直接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剥夺了学生的想象权利。再加上课件的展示往往有速度快、容量大等特点,在仓促的内容变换中,学生很容易失去思考的机会,成为没有个性的被动接受者。

一般来说,人在年幼时想象力最为丰富,建议在低年级语言教学中,尽量少用特别具体的图片来表现语言信息,如果必须要使用图片,最好用几种不同的图片来表现同一个事物的差异。不使用多媒体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提示来激发孩子想象,同时又可以深化孩子对语言概念意义的记忆。比如,“春天来了,妈妈带我来到郊外,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大地,蓝蓝的天空中有鸟儿自在地飞翔,空中还有……”,孩子通常能联想到风筝、飞机,也有的能想到蜻蜓等其它事物。还可以先给孩子描述一件事物,然后让其凭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最后学习这个事物的单词。因此,传统教学手段还是不可抛弃的,多媒体教学并非十全十美,两者应该互补其短。

4 人机交流缺少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精神源自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这一理念在中国逐渐得到普遍认可,中共十七大报告就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人文关怀意味着要坚持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物质层面需要,也要关心其精神层面的需要。如果教学中不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会不同程度地违背这些要求。

多媒体教学技术集形、声、色、光于一体,能对学生的感官造成强烈刺激,使其注意力长期集中于一处,能利用较小空间在较少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信息,因此教学效率极高。可是,人并非机器,观看多媒体时间过长,学生就会产生疲倦,变相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并且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期,感官刺激过多将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比如导致近视。2012年4月,现代教育报就有一篇新闻称,多媒体可能是诱发小学生假性近视的罪魁祸首。此文还提到相关眼科健康专家的建议:在小学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应少于15分钟,在中学课堂中,应少于20分钟。

此外,多媒体教学技术中津津乐道的人机交互技术,也并非十全十美的东西。比如,如今十分流行的步步高点读机一类的数码设备,就典型地运用了人机交互技术。而点读机这些数码产品本质上也是一种电脑设备,与机器交流过多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严重时甚至导致“电子产品依赖症”“儿童抽动症”等心理疾病。盲目推崇多媒体教学的人,往往带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评估教学方法时,只以学习效率作为衡量标准,缺少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怀。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是一条普遍认同的教学原则。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辅助作用。如果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那就会喧宾夺主,多媒体成为主角,而教师沦为放映者,学生沦为听众,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如此一来,师生无法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成为空谈。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曾说过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4]他还认为,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才能协调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智力因素(如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而一味地迷信多媒体教学的高效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则将传统教学误区中的“人灌”恶化成“机灌”[5],危害极大。因此,只有当多媒体教学由纯工具逐步走向人文化,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始终把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师生交流。使用多媒体时,教师也要积极点拨、评述和导入,并遵循适时、适度、适效的原则。

5 过分强调课件制作导致教师精力分散

多媒体教学技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多媒体硬件技术,二是多媒体软件技术,其中的软件技术对于大多数普通教师来讲,就是指课件制作技术。

多媒体课件说到底,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过于看重课件制作,就是过于重视形式。尽管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精美,文字、动画、视频、音频完美结合,这样的课件很容易吸引学生,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但引起学生注意的,究竟是课件的内容,还是课件的形式?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由于看见表面新奇的东西而变得异常兴奋活跃,至于课件承载的内容,即知识点究竟是什么,往往并不关心。并且,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能力制作出精良的课件。如果投入巨大精力到教学形式的制作上,钻研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时间就少了,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辛苦程度。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上花尽心思的做法,不适合一般教师。

笔者建议,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扎实教学基本功、用于提高教学艺术以及用于深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上,完全没必要舍本求末地去追求过于花哨的多媒体课件。教师个人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是有效课堂的王道。

[1](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英国)利奇(Geoffrey Leech).应用语言学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古 龙.谁来跟我干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

[4](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周 婷.莫把“人灌”变“机灌”[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59-60.

(责任校对 莫秀珍)

G422

A

1674-5884(2014)08-0073-03

2014-03-25

戴 兴(1990-),男,湖南宁乡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小学多媒体教学刍议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