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研究①

2014-03-30 03:37莫继承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8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莫继承,谢 群

(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研究①

莫继承,谢 群

(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民族精神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更是教育者的责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剖析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健全高校的教育机制、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等措施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科学价值。

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教育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的承担者,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德育教育的关系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新课题。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让高校大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

1.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诚实守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美德因素,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诚实守信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大学》中有“与国人交,止于信”、《孟子·离娄上》中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乐记》中有“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从这些古著中,不难看出诚信不仅是个体的美德标准,更是社会有序进步的基石,同时诚信问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每个人只有达到“诚之者”的状态,才能有益、高效地与人交往,整个社会才能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大学生思想正处于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向他们传输这样的思想和做人的标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诚实守信价值观的形成,更加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为帮扶经济因难学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奖、助、贷、勤、补、免等政策,但是在困难生认定、毕业后还款等工作中经常出现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显然,“言必信,行必果”“人不信则不立”这些经典的诚信古训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而且必须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这种文化精髓潜移默化地指引他们的行为,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的道德观影响深远,尤其是对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更加可以折射出整个集体、民族、国家的道德品质。“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从这些古语中可以充分看出先哲对道德素质的重视和要求,并且深刻认识到道德素质无论是对个人、民族还是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开篇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就是让人们把尊道重德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当前,国家多次强调立德树人,还将道德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正是由于现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下滑,经常出现利高一切、良心泯灭、背信弃义的现象,对于这种状况高校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德育工作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一些错误的道德观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引导他们不仅要做一个有知识的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好好做人,如何作为一个具备良好社会道德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3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它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推动整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民族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1]。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强调为祖国献身的民族精神。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古代英雄人物事迹为辐射源,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不断引导高校大学生养成坚定、执着的民族精神,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永立于世界之林。

2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缺失原因

当前,各高校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强化,但大学生的德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如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缺乏、价值观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等,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缺失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一是学习传统文化动机缺失。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智育成绩永远是第一位,大学生的德育学习只是一个过场而已,道德认识始终停留在表面,致使学生学习动机仅仅是成绩、荣誉、毕业证而不是满足和提升自身的道德需要。二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大学生应当具有学习、吸收和消化道德认识的能力以及将道德认识落实到道德实践的自我控制能力。当代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影响,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他们未定型的道德观念会发生扭曲和改变,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就是大学生丧失道德意志力的根源。三是心理不成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就是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逐渐成熟的时期,容易受外界新奇事物干扰,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极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

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缺失应属首因。自汉代起,西方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就开始了;到了晋唐,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达到第一个高峰,当时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将印度佛教文化进行吸收,从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和宗教化的儒学;在明朝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达到第二个高峰,尤其是在万历年间一些西方传教士借传道之名,在中国大肆传播西方文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国门,此时中国社会及文化系统快速瓦解,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爆发,使得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质疑达到顶峰,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2],胡适“全盘西化”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至今仍未消退;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从饮食、文艺、娱乐、影视、节日等方面中国传统不断受到西方文化打压、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剧下降。

2.3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响

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也出现了问题。一是应试教育机制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忽视。应试教育体制强调向学生强制灌输理论知识,社会、家庭、学校片面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是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1952~1958年国家对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改造:专门化的专家和工程技术科学成为高校教育的宗旨和学科发展重心。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育体现出了强烈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主义,而德育教育则不断受到贬低和忽视。三是教育者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高校教师囿于教材的限制和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储备,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因此教师很少甚至不会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教学中,而文科类教师教学方式死板,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很难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课堂中。

2.4 家庭教育的影响

“民风、世风皆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和熏陶是其它教育无法比拟的,家庭教育也是孩子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然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传统文化教育出现了“断层”。一方面家长在教育理念上过分注重孩子的成才培养,忽略了对孩子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有甚者对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行零教育,严重阻碍了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有部分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特别是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多数家长便对孩子放手不管,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使得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更无从谈起。

3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实现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如何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是社会、国家、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3.1 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人是社会的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才可以形成价值观、道德观。江泽民曾说过:“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4]因此,要在大学生群体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营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一是教育、宣传、文化等政府部门积极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公民道德体系建设中,从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保护。二是大力鼓励和支持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组织,依靠全国人民来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全民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面。三是继续深入开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将他们的典型事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报道,使人们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四是执法部门加大力度惩治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从根本上消除如贪污腐败、诚信缺失、徇私舞弊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符的现象和行为。

3.2 健全高校教育机制,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面

高校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承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因此健全高校的教育机制,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面是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5],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环境无形的教育作用,高校可在学校宣传栏和教室、宿舍走廊墙壁上多悬挂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人物肖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二是举办传诵经典、古诗词鉴赏、专题讲座等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三是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容。目前高校学生只能通过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或其它仅有的几门选修课程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可以增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机会。并且在对大学生进行以“两课”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其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化功能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四是提高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方向标和指示灯,要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质,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授课过程中,还可以以自身为典范,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3.3 发挥主动性,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大学生作为学习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只要发挥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才能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一是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阅读课让学生多读古典书籍。让学生在书籍中学习司马迁的执著精神,学习陶渊明的品格操守,学习屈原的高风亮节等等,传统文化教育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古代典籍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古代圣贤的人格精神。同时,通过对古典人物、事迹的了解、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增强学生对传统的认知感和自信心。认知程度决定精神层次的高低,通过专题讲座、影片播放、红色基地参观等途径,让大学生清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并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三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知行合一”,即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爱护环境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化并外践于行,不断感受、内化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从中深化道德认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大学生。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而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落脚点就在高校教育,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和高校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1]赵小群.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5 -28.

[2]石 峻.胡适论学近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魏书生.家教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4]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责任校对 莫秀珍)

G641

A

1674-5884(2014)08-0092-03

2014-03-19

莫继承(1986-),男,陕西咸阳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