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导领教育回归本真的路径选择

2014-03-30 04:33梁海伟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本真发展教育

● 梁海伟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书中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话语权对于凝聚共识、巩固政权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大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话语也呈现复杂、多元的景象。教育领域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利用话语权,引导教育合乎规律地发展,并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释放正能量,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教育话语权的现实困境:问题透视

教育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领域。教育领域迫切需要掌握教育话语权,以对存在的不良倾向,加以澄清和引导。以下两种倾向值得关注。

(一)众口难调,“人民满意”主体的教育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和社会的期盼。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判断标准,从整体的、长远的指向上,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确性。但“人民”是个集合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群众、政府、学校等各个层面的主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下,各类主体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利益诉求等方面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彼此之间会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体现在每一类主体、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的公正和满意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也无法“一揽子”解决。“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喊口号那样简单。”[1]比如,从理论的高度、道义的角度和长远的视角,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福祉等各个方面,无论怎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无论教育投入多少都不算多;但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教育毕竟只是其中的一个行业,并且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较长,不如其它行业见效快。因此,政府这一主体虽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但要完全落实到位还需下更大的决心。再如,对教育来讲,一个学生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几乎是未来的全部。因此,有些教育问题往往说别人都好理解,一旦轮到自己头上怎么也不好接受。有时候政府和学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在作业布置等方面忙着 “减负”,家庭却联合社会,忙着“增负”;对异地高考问题更是针锋相对,外籍学生家长要求放开户籍限制,本地籍家长则强烈反对,等等。由于思想观念不统一、利益诉求不一致等原因,致使推进素质教育、控制择校、调控职普比等诸多教育问题的解决处于左右为难的矛盾境地。这种矛盾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继续存在。化解矛盾,释疑解惑,就需要掌握教育话语权,加强引领,凝聚合力。

(二)急功近利,教育系统内部缺乏对教育规律的理性把握和对学生生命的充分尊重

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存在着理想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扭曲、是非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种种不良倾向。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本应释放一种高尚健康、昂扬向上的文化气场,发挥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和净化作用,目前却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所裹挟,出现了随波逐流,甚至曲意逢迎的现象。有些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和把握,不能坚持正确的教育立场和教育观点,在一些教育问题上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高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比如,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在教育质量评价上,缺乏多样化的综合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标准化、同质化严重,个性化培养不够;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忽视综合素养和教育境界的提升;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过度依靠行政命令,思想启迪和专业引领不强;引领教育回归本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也迫切需要掌握话语权。

二、以话语权引领教育回归本真:目的指向

(一)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为“人”本身服务

教育与其它各行各业相比,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是培养人,其存在的最高价值也应当遵从“人是目的”这一最高道德律令,全心全意地为人服务,所培养的人之后再去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工作,发挥更多的功用和价值。因此,我们不否认教育具有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属性与功能,但这些属性与功能应当在为人服务的基础上去展开,是间接的、非本质的。如果把教育的最高价值直接定位在为阶级统治和斗争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追逐名利服务等上面,则等于把教育的间接、附属功能变成了直接、本质功能。当前社会转型期,受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教育最大的危险是,教育日益成为了追逐名利的工具,“教育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利’所裹挟,‘知识’也好、‘考试’也好、‘升学’也好,背后都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利’的巨大诱惑,如此,教育必然越来越远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化育,剩下的皆可曰‘利’。在这里,学生必然沦为赤裸裸的 ‘工具’——执政者获得政绩的工具、教育者获得各种名利的工具、家长能够光宗耀祖的工具。”[2]教育本来是为人服务的,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应当是享受幸福的过程,但一旦教育发生了异化,远离了其“为人”的本真,教育便反过来成为了奴役人的工具和枷锁。

(二)教育本真在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教育的本质目的是让接触、接近它的人享受到精神幸福,体会到成长力量,展望到前途光明,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自己的秉性和能力范围内获得充足的发展,从教育这个大家庭走出去之后,成为幸福的、前途光明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3]如果教育不能带给学生幸福、力量和光明,相反让学生感到压抑、苦闷、疲惫和灰暗,那就远离了教育的本真。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天性烂漫,天真童趣,喜欢表达自己切身的感受。我们应俯下身子,仔细聆听学生的声音。他们是否愿意上学,是否愿意上课,是否愿意和老师交流,这真实地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应成为衡量和改进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包括智力发展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劳动的、审美的、道德的精神发展的广阔发展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人们是从多个方面看待他,用许多尺度衡量他,感受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好老师眼里是不应该有孬学生的,把所谓的“孬学生”转变成好学生才是我们教育的要义所在。引领教育回归本真,就是让教育迷途知返,从功利主义中走出来,让教育真正成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精神家园。

三、掌握教育话语权的实践要义:路径选择

引领教育回归本真,既需要引领者本身具有正确的主张和坚定的信念,也需要加大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凝聚社会共识。

(一)坚持正确的教育决策

由于各类主体对教育利益的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矛盾,教育很难让每类主体、每个人都满意。换句话说,教育要让人民满意,但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等于简单地去满足、去迎合所有群众的所有要求。事实上这也根本办不到。真正要做到的是,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寻找共同利益,打破固有利益,满足合理利益,并努力化解某些极端化的利益诉求。敢于承认和正视这个现实,我们才能更加清醒、更加理智、更加自信地做出有利于教育长远发展、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正确的教育选择。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部分主体、部分人的一时一事之需而妥协和放弃正确的行动,在教育决策和行动上陷入自相矛盾或消极无为的境地。在调控职普比例、控制择校、控制班额等诸多问题上,无论我们怎样做,总会有部分家长表现出不满意。面对这种左右为难的矛盾境况,我们不应回避问题,消极无为,应大处着眼、登高望远,从确保教育大方向正确、维护教育大公正的高度考虑问题。只要我们的决策和行动真正有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能够赢得大多数群众的满意,就要敢于负责,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不惧非议。国家发展要“道路自信”,教育发展也要“方向自信”。只要大方向对,我们就要坚持下去,不能让局部的、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扰乱了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不能因为少数人的质疑和不满而放弃,打退堂鼓。同样,我们干事创业,也不能为了满意而满意,不能为了迎合少数群众的要求而损害更多群众的利益。对于群众的声音,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倾听,虚心接受,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让教育决策和行动真正经得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是育人、立人的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尊重理性,尊重科学,这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要担负起教育的“育人”使命,就必须尊重理性,尊重科学,善于探索、发现、尊重和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有些教育规律尽管客观存在着,但我们可能认识不到它的存在,于是不自觉地违背了;有些教育规律我们虽然认识到了,甚至很熟悉、很认可,但受教育评价机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只顾眼前利益,有意无意地对教育规律进行着违背和逃避。违背教育规律办学,等于是南辕北辙,即使出于好心,无论怎样努力,都会在当前或未来付出沉重的代价。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是按固定的标准和流程快速地、大批量地、流水线式地制造一个个无生命的产品;农业则是顺应天时变化,遵循庄稼内在的生长规律。“教育是农业”,这句话包含着对受教者的尊重与热爱,揭示了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的真谛。作为教育人,我们不应被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功利化、快节奏等潮流所裹挟,要努力在工业时代坚守住教育的农业品性,让教育从功利主义中走出来。面对现有的教育生态环境,为了打造幸福和谐教育,就要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教育规律出发,加快教育转型发展,实现“五观”重塑。教育价值观要从社会转型期的浮躁、短视引起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倾向转向立德树人,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教育质量观要从片面追求高分数、升学率转向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政绩观要从把教育当作工具和筹码、仅仅服从和满足面上的一时之需转向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全心全意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教育长远发展;学生培养成才观要从育人模式的标准化、同质化转向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观要从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注重教学智慧、德性熏陶和人生引领,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终生幸福,我们要努力把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享受幸福的过程,努力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支撑者、服务者和引领者,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幸福的有用之才。

(三)凝聚教育共识

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塑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就教育工作者而言,要辩证对待教育生态环境。既不能回避矛盾和问题,把矛盾和问题交给后人、交给历史去解决,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阶段和现实国情,忽视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患上问题焦虑症、悲观症。在这一行动中,既要有问题意识,也应有过程意识,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沉稳冷静中积极作为。要塑造良好的让社会尊重教育内部生态环境,这种环境应当是公开透明的,是健康向上的,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要树立“教育宣传也是生产力”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宣传观,用大宣传思想指导宣传工作,自信、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宣传不仅要传递、传播声音,更要沟通、服务和引领社会。有时群众对某项教育工作不满意,大多是由于宣传不及时、不到位,让群众产生了误解。宣传做好了,误解、抱怨就会转化为理解、支持。还有一些同志对教育发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需要我们用专业知识去引领。比如,对有些孩子而言,也许职业教育就是最适合的教育,最有利于成才的教育。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家长忽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成才需要,把孩子上普通高中当作“面子工程”。一旦受招生政策限制,不遂己意,就散布不满意的言论。表面上为了孩子,实质上为了自己,长远看不利于孩子成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家长、社会转变观念,把孩子的成长成才放在第一位。要不断提高教育宣传水平,通过设置讨论议题、举办咨询会等各种途径,发自真诚,鼓舞人心,及时宣传教育政策,解读教育规律,描绘教育愿景,让各级领导充分了解我们的主张、思路与措施,促成决策的信心和决心,让社会了解教育、相信教育,让群众理解教育、支持教育。

总之,掌握话语权,引领教育回归本真,这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既面临着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我们坚信,只要正视现实,坚持理性,创新方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一定能为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形成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1]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N].人民日报,2013-05-20.

[2]呼唤教育的文化复兴[EB/OL].http://zzy81916677.blog.163.com/blog/.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本真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