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教师专业情感态度问题研究发展趋势

2014-03-30 05:07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态度情感

王 平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农村教师质量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而且关乎到整个国家教育的质量和公平程度,近年来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不仅应该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而且应该紧密结合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具体情况,构建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状况和需要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模式。近年来,对于农村教师专业现状的研究涵盖了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在内的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农村教师专业情感态度问题的关注显得不够。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试图对未来我国农村教师专业情感态度的研究趋势作出分析,期望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进一步开展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研究有所裨益。

一、情感与态度: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既有知识、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更有教师的情感和态度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情感态度在教师专业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情感态度在人类行为活动中发挥着动力机制的作用,对于活动的发生、过程、目标以及结果的达成等发挥着全局性的影响。以人的培养和人生发展为己任,教育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富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人的情感态度不仅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发育、丰满和完善,而且也在其中发挥着动力机制的作用。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情感发展不仅关系到认知、道德以及行为技能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体人格和人的社会性发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情感态度无论对于教学活动还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都意义重大。

(一)推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成长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工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首要关注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受到教师的影响很大,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会影响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但是教师的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影响却更加重要,它具有内隐性、长期性的特点。第一,对学生认知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不仅表现在 “知识掌握”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 “情感发育”上。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人的智力发育是多个方面的,认知中必然地包含有对认知事物态度上的转变,其中涉及有情感的定向。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仅局限在课本知识,而且来源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可以促进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学生情感上积极、开放的状态,而宽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不仅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其本身对于思维与认知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精神,提升学习的注意力,保持高效率的记忆和学习状态。第二,对学生求知欲的影响。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更有助于保持课堂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敢于进行思考和质疑,增加对课堂的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如此,教师在良好情感状态下,其教学的语言无论在生动性还是丰富性方面都会变得更好,这就会间接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教学的效率。第三,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良好的教师情感是良好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前提,一个人的德性养成不仅仅依靠道德认知的发展,而且需要道德情感的发育成熟。而道德情感的发育需要来自于外部他者的参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的情感态度传递出的爱、热情、尊重、信任等不仅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许,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受移情和情感氛围的影响,不仅学生自我道德情感受到熏陶,而且在处理与他人、同伴的关系上都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情感状态,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性。

(二)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良好的情感态度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在多个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第一,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还会对别人的情绪状态产生感染作用,情感的正向迁移使得周围的人也能够保持同样的情绪,从而在整个课堂和校园中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不仅如此,积极的情感态度还有助于化解不良的人际关系和冲突,缓和教师与学生、同事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营造条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方面都得以提升。第二,创造宽松的自我心理氛围。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不仅与心理有关,而且反映在身体的各个方面,长期处于焦虑、烦躁、不安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中,不仅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而且由于人的身体各个器官长期处于压抑和激动等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导致身体的各种病变,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教师是充满挑战而又容易倦怠的职业,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教师人数少,师生比很小,教师的工作负担更重,只有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使教师有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第三,调整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师职业更多地是与人打交道,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而且需要看到人的成长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内隐性,同时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只有良好的情感状态,才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并保持积极饱满的热情,提升工作效率和对工作满意度。

(三)提升教师德性修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好学生,而且还要积极地谋求职业发展和自我幸福。只有良好的情感态度,才能提升教师的德性,引领教师职业发展的同时,体味由于职业和自我德性而带来的人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第一,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教师道德不仅仅来自外部的规范约束,而且来自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和对教育事业的爱。教师对教育的认同和热爱之情可以保持教师在教育中积极地学习和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工作,发现教育的奥秘和乐趣,从心灵内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不仅如此,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关爱之情,不断地促进教师从外部提醒到自觉地以身示范,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第二,提升教师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职前学习和职后进修都需要积极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没有对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探索的态度,教师很难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也很难寻求自我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也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要求。具有良好道德情感和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的教师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我国农村教师专业情感态度研究

作为教师专业内容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教师情感态度的研究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这项研究显得更加迫切。然而,国内对于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情感和态度的直接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是从侧面和相关的角度间接地涉及到教师情感。

(一)对于教师情感和态度研究的历史简述

在我国文化传统中一直看重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学习的过程从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从主动逐渐转变为一种情感上的喜好与接纳,富有情感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容易提升效率的学习方式。到了近代,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教育内容的增多,加上受到科学主义知识观的影响,学校教育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在不停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和职业倦怠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不仅导致整个学校教育变得死气沉沉,而且异化了人的生命,使学习变成枯燥的事情,教学也变得呆板起来,整个教育中充满了消极的情绪,教育的效率也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针对这种现象,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教育学术界逐渐开始探索在教育中开展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中人的情感态度问题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学生情感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而且对于整个教育活动都有重要意义,其中教师对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敏感性、调控力等都影响学生情感的发育和成长,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教师素质和教师专业品性不仅仅包括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还应该包括教师的情感。“我们必须从完整理解的、包括学科与伦理、认知与情感整合的 ‘教师专业性’的概念出发,以科学实证研究与哲学思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新的教师培训思想与道路。”[1]434在对于学生情感关注的同时,朱小蔓教授对教师的情感-人格素质进行了研究,提出应该在教师培训中着重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的艺术和技术、教师的教育风格类型[1]436-437等方面来进行教师情感的培育工作,提升师范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于是,教师情感态度的研究又开始回到教育研究的视域中,一时间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讨论。这对于农村教师情感态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对农村教师情感态度的间接性研究

第一,从与教师情感有密切联系的教师专业品性的角度研究教师情感。把情感作为一种专业精神和构成专业品性的重要部分,认为 “教师的专业品性是教师专业自主性、专业素养及专业精神的集中体现”。要促进农村教师的发展,“就应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品性,以专业精神为核心,注重专业自主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建构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真正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品性的可持续发展”[2]。

第二,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提出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情意,并进一步将教师的专业情意分解为:专业发展的需要与动机、职业认同、职业价值观、自主发展意识等[3]。因此,专业情意之中包含了很多项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因素。

第三,从生命关怀的角度研究教师情感,提出要给农村教师以生命关怀,帮助他们拓展成长空间,解决生存困境。研究认为,应该要 “坚持以人为本的农村教师政策,满足农村教师的生存需要;激活农村教师的生命主体意识,培养自省、自觉、自我关怀的主体精神;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压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等”。[4]把对教师情感的关注提升到对生命和生存状态的高度,是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三)作为动力与影响机制的农村教师情感态度研究

第一,农村教师流动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其一是通过对教师流动的研究,把教师情感作为促进流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看待,认为应该 “提高教师流动的认识、激发教师流动的情感、引导教师流动的意向,端正教师流动的态度”。[5]其二是从农村教师流失的角度研究职业自尊、自我承诺等影响因素,认为不仅要看到政府和教育、人事、财政等因素在教师流失问题中的影响作用,而且要看到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师自身的作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教师具有不同的自尊,特别是正性自尊对情感承诺等行为有预测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对农村教师的自尊的了解,注重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从教师情感方面出发,减少教师流失程度。[6]

第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借鉴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式,针对我国农村教师专业现状,探索个性化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运用自我导向学习的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7]在这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模式中,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责任感。因此,从根本上说可以看作是一种依赖于教师个人情感与态度作为动力机制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模式。从情感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出发强调情感作用的研究还有认为应该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及能力,注重教师内部需求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8]同样是从强调教师自我意识角度出发,有人还研究了教师心灵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封闭的环境中,要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要有开放的心灵,“关键的是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心、具有 ‘特殊的勤奋’和 ‘恒常的创造激情’,以及 ‘始终如一的坚持’”。[9]

第三,农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状况的一种情绪感受的表征。有研究者专门通过调查研究了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及其影响因素,认为 “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忙碌感,人际消耗,社会偏见”等四个方面的因素是构成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方面,尤其对人际消耗和社会偏见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0]因此,既反映了教师情感的作用和意义,也说明了当前农村中学教师情感上的问题,为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提供了参考。当然,职业倦怠只是教师情感中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师情感的表现是全程性的,而且教师情感本身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它的动力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方面。

第四,农村教师评价机制问题。教师情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还表现在教师的评价方面,有研究指出,教师评价作用的发挥,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发挥评价对于教师的激励作用,要从多方面出发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11]这种激励作用的背后,实际上还是依赖于情感的动力作用和内在的促进。

(四)作为专业行为外部表征的农村教师情感态度研究

第一,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情感的外部表征之一是教师职业上的倦怠。这种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它自身既表现为一种情感态度,而且还与其他教师情感态度密切相关。例如,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的方式,分析了农村教师感恩、内省情绪智力等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并认为二者对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12]因此,对于我们从教师情感和内心情绪智力的角度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有重要启示作用。这个方面的研究尽管看起来是对教师情感表征的研究,但实际上还是通过对情感表征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来寻求或验证情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动力和机制的作用。

第二,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有研究从对策的角度谈论如何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基于比较宏观的视角对工作满意度促进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要通过 “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办公条件,完善教学设备”、“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农村小学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减轻农村小学教师压力,增强其职业成就感”等措施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13]有研究者采用量表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角色意识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 “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4]教师的离职意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和情感。有研究指出,在离职意向方面,男教师高于女教师;高学历教师高于中等学历教师。[15]

第三,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抵制和不适应。例如,有人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研究了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中所作出的持续性的、隐秘的抵制与不合作的行为,并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教师个人情感、自身特点以及群体文化与课程改革之间的冲突。[16]在这其中,教师的个人情感依然是通过外部表征的矛盾冲突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的。此外,还有人关注了在农远工程实施中教师的情感情绪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应对上的策略,认为应该从政策支持、优化培训、提供环境制度支持以及合理考评等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17]这里,对于教师情感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问题原因等较为宏观的层面。

三、未来农村教师专业情感态度问题研究:趋势与展望

已有的对教师专业品性的研究强调了以情感为核心特质的教师专业精神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但是,并没有对如何促进专业精神的培养和提升给出具体的解释与研究,教师情感如何发育生长,情感与教师专业的关系以及教师教育活动的开展之间的内隐关系还十分模糊。仅有的少量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情感态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方面,直接针对教师情感态度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教师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而对于教师情感和态度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尤其在如何培养教师的道德情感,探索教师情感态度在促进自我专业发展中的机制和作用模式等与教师专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课题上,有待于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开展符合农村教师成长需求的教师专业情感态度研究工作。

(一)重视对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情感的理论研究

对于教师情感理论研究的匮乏是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的理论原因之一。美国教育专家克莱博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出的警告直到现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对教育改革的呼吁实际上忽略了师资培训中的一个方面:虽然许多研究报告人员时常指责师范教育过于强调教育方法而牺牲了教学内容,但他们中却无人涉及影响着师范教育的最严重的问题,即师范教育缺乏科学基础”。[18]这一科学基础就是用人的发展理论培养教师。而人的发展理论就不仅仅是对认知的重视,而且要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心理的存在和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研究已经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教师情感的直接性和情感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从农村教师在生存和职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对他们情感、心理上的冲击出发,改变传统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中的知识强化模式,加强农村教师情感现状、情感发展影响因素、情感发展机制,尤其是教师负面情绪的研究探讨等方面的研究将大有可为,这可以为有效地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情感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撑。

(二)重视对农村教师个人生命史与性格特征的研究

情感不仅是公共性的精神,也是个人生命与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不仅仅来源于教育生活,而且是在教师个人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教师生命发展和生活展开而逐渐形成的,它已经成为教师生命和性格的一部分,与教师个人的生命历程密不可分。“教师的情感状态及其品质是其人格最强大的动力和动机系统,甚至可以说,情感几乎是个人化教育知识形成最深藏的奥秘。”[1]以往研究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应该说还很欠缺,很少有跳出情感的动力机制角色而深入情感内部来谈论这个问题。不过,在对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研究方面已经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强调教师心灵的开放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影响作用,已经能够看到对于教师内心的关怀,将来对于教师心灵生活的关注,尤其是对教师情感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等微观的探讨,将成为一个研究的趋势,特别不能回避对教师个人生命史的关注,要从教师个人的生活历史和成长环境入手开展研究。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要关注教师的来源、家庭背景、个人成长经历等的研究,要开展教师的个人生命叙事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思研究,引导教师更多地从个人生活中认识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质,关注自己的性格、气质、心理,从而在教育活动和专业成长中合理发展和运用自己的情感,提升自我成长。

(三)重视教师个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机制的研究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项以个人参与和实践为基础的活动,在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个人对教育的理解、信念、参与方式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方式与途径,而且,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来自各门学科的知识综合,而且需要很多非知识性因素的参与,例如环境、生活经验、个人情感等等。因此,教师的知识构成远远不是局限在有限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范围内,而是扩展到广泛的各门学科知识上,并且与教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体特征紧密相连。“从表征的形式看,教育知识不是以命题形式表达的明确知识,它大量属于情境性、情感性、个体经验性的缄默知识。上述广泛的知识领域在与教育相关的意义上,并不 ‘自动’构成教育知识,只有在与个体教育活动相关的意义上,才能 ‘生成’为教育知识。”[1]对于教师个人知识的关注就不得不涉及到作为知识形成影响因素的情感的作用,关于这一方面,目前的研究还显得比较粗浅,主要集中在情感对教师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关系探讨,但事实上,教师情感之所以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状态和态度,主要的原因之一还在于教师情感对教师专业知识及其形成的影响上,教师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很大部分也是来自教师工作中知识传授的成就感,而这一点,恰恰与情感密不可分。因此,将来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化,这不仅需要教育专家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而且需要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下而上地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技巧、交往艺术、情感表达和应对等,把从工作中提取的经验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对教师个人性知识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有效地开展真实的教师成长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重视农村教师实习和个人化培养模式的开发

在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想跟进教育的变革,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观念。教师 “从此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19]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实习要从 “职前实习”的观念转变为 “持续实习”,教师从此不再拥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和技能,而要不断地面对新环境和新学生,要始终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不断发现新的自我,更新自我。这一点不仅表现在职前的实习中,而且表现在职后培训中。某种意义上,职后培训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而且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实习,其中,谦卑、积极、富有爱心、不断创新的情感态度是教师职后学习的关键。对于情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已经在整体上的研究中有所涉及,但是教师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培养培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将来的研究可以在整体培养培训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师个人情感出发,对教师个人性因素给予更多的关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探索情境创设的技巧、有效性等方面,把情境与实习的模式与教师个人情感特点、气质类型等结合起来,开发具有教师个性和个人特点的教师培养模式,为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和不断变化的城乡教育现实做好情感应对和准备。

[1]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蒋茵.专业品性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

[3]卢秀琼.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教育评论,2008,(2).

[4]方健华.切实给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以生命关怀——基于苏北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2).

[5]陈牛则.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态度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经济,2012,(4).

[6]谢凌凌.关于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职业心理考察——基于教师自尊、职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关系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1).

[7]徐君.自我导向学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8]毛菊.基于发展需求与外部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2,(5).

[9]魏功钰.开放的心灵可以改变封闭的环境——论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

[10]甘怡群.工作特征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1).

[11]安雪慧.农村教师评价体制变革中的教师激励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12]何安明.农村初中骨干教师感恩、内省情绪智力和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13]王爱玲.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14]周天梅.四川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5).

[15]赵志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9).

[16]葛春.新课程实施中农村教师的 “日常反抗”——基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17]杜娟.农远工程中教师消极情绪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8,(9).

[18]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态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