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回归语文

2014-03-30 07:02张燕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张燕

(常熟理工学院 附属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让朗读回归语文

张燕

(常熟理工学院 附属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定位偏颇、朗读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朗读指导方法机械等,使得朗读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渐行渐远。教师要想让朗朗书声重新回归到语文教学的行列,必须从改变观念、放远眼光、精选教材、优化形式、激发兴趣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强化朗读指导,让学生透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内蕴,在朗朗书声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朗读;现状;策略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曾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等箴言警句凸显朗读的意义。现今的《语文课堂标准》亦对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段亦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大纲》更是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由此可见,朗读教学自古至今都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细观今日的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这一最传统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却被很多教师所遗忘,朗读教学正面临着逐步边缘化的局面。很多课堂朗读虽在,却情感不在;书声虽有,却韵律无存。学生们朗读就是机械性地发声,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一样的语气,一样的节奏,平铺直叙,毫无音声相和之美可言。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语文课堂不再书声朗朗,是什么让朗读教学与语文课堂渐行渐远呢?

一、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定位偏颇

我们曾试图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笼,想在素质教育的纯净天空下一展身手,但人们对于成绩的热衷,并未因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改变:家长要成绩,老师要成绩,学生也要成绩,学校俨然就是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舞台。殊不知语言教学靠的不仅是理性分析,更主要的是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曾说过:朗读是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没有朗读的课堂犹如没有生机的荒漠,难以品味词句的精妙与内涵的深刻。

(二)朗读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因受“成绩论英雄”这一偏颇教学目标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对朗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提问-讲解-分析”的课堂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推崇效仿,朗读的运用成为他们课堂教学过渡、点缀的“手段”、“伎俩”;至于课堂教学中对于朗读教学目标的设置、朗读教学模式的探究往往被忽略掉,此时的朗读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朗读教学指导方法机械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使用朗读教学这一手段,但指导不得要领,及表不及里,注重表层形式,忽略细微处指点;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忽略朗读表达的具体要领。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见类似于这样的指导:“朗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轻重缓急”,“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投入、注意语速语调”……试问:如此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指导,如何让学生真正把握朗读之法,如何让他们懂得发声、换气,懂得灵活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轻重以及情感的处理等。

(四)朗读教学形式单一陈旧

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组成部分。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朗读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只是单一的齐读或指名读;学生读毕,也只是简单地点评:“好,读得不错”,或“若声音再响亮些会更好”……由于朗读形式的单一陈旧,多样化朗读形式教学严重不足,以致于朗读教学在语文大家庭中日复一日地枯萎,也使得学生对于朗读训练缺乏足够的兴趣,只能是机械式地齐声朗读,亦或是如白开水般不添加任何情感的苍白演绎。

二、让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回归的策略

教学目标定位的偏颇,朗读教学重视程度的不足,让朗朗书声与课堂教学渐行渐远;朗读教学指导方法的机械,朗读教学形式的单一陈旧,让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渐行渐消。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朗读教学的误区,让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中?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放远眼光,重视朗读教学;进而探求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的独特功效。

(一)改变固有观念,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要想走出朗读教学的误区,对于一个教学者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原有的观念,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不再简单地为成绩所牵绊、为所谓“课堂效率”所束缚。

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懂得抓好朗读也就抓住了听、说、读、写的关键。朗读是一个全方位的感悟自得的过程,是一个“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形成语感的过程”。[1]也就是说,朗读就是一种让口、耳、眼、心并用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顺利的进入“读其言、见其物、闻其声、悟其情”的境界。要知道真正入情入境的朗读,不仅不会影响课堂的效率和成绩的取得,反而会使学生在投入的朗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加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明确朗读意义,认识朗读教学重要性

要想提升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一个教学者必须清楚地了解朗读之意义。要清楚明白: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融入课堂,感受文学的魅力;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唤起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听范读录音时,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济南冬天温晴秀丽的景象,让自己融入课文,感受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分析每个角色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试着读出每个人物不同的语气和语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加深了对每一个人物的认识。

(三)精选朗读材料,提高学生朗读技巧与水平

陈爱仪、雷抒雁编的《朗诵艺术谈》强调:“一个作品,如果其感情是矫揉造作的,其语言是装腔作势的,其格调是低下猥琐的,任何人也不可能通过朗读把它提高。”[2]因此,选择朗读作品是极为重要的。现行的九年义务教材中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譬如每一单元内的“诵读欣赏”板块,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今诗文都是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我们可以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范本,有效指导学生准确发音,把握朗读节奏停顿、音调等。当然,在具体教学中,也并非每一篇课文都如诗文一样可以以朗读教学为主,有的课文可能适合训练速读,有的课文可能适合圈点勾画的精读……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语文教材进行充分的、深入的研究,对每一册教材中的朗读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四)优化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进入初中,随着的年级的递增,课堂上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阅读课文的方式也由原本的“人声鼎沸”慢慢地转为“鸦雀无声”,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动嘴发音的朗读方式。殊不知,只有当我们的口头语言有了一层语音的作用,它才真正有了活力,有了跳跃的生命。默默地朗读,是难以将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地表达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须不断优化朗读的形式,除了齐读、指名读、自读这些常规朗读形式外,还可采用男女生对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接力读等多种方式,并根据每一篇文章的特色来选择相应的朗读方式。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故事,走近故事中的每个人物,揣摩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再如《海燕》我采用小组赛读的方式,让学生试着读出气势;同时选择“朗读达人”大比拼的方式,请各组挑选达人朗读文章的最强音“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去体会作者的那份豪情……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的投入其中享受朗读所带来的快乐,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当然,学生朗读热情的激发,也离不开教师动情的范读。教师的精彩范读不仅能创设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文,让学生能主动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投入到课堂朗读中去,切实感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朗读真谛;同时又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与激励作用,以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

初中朗读教学是形成学生语文智慧技能、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由之路,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3]59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非语文现象中解脱出来,为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留有一席之地,让每一个孩子在朗朗的书声中内化语言,理解课文,体味情感,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

[1]雷玲.听名师讲课[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爱仪,雷抒雁.朗诵艺术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3]黄永红.试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9).

Letting Reading Aloud Return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ZHANG Yan
(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objectives are biased,the guidancemethods of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aloud are mechanical,and not enough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aloud.All these problemsmake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aloud and th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If the teachers want to return reading aloud to th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they should start with changing ideas,being far-sighted,selectingmaterials carefully and optimizing forms and stimulating interest to fullymobilize students’initiative in reading aloud aswell as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reading aloud.As a result,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intention of the article well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by reading aloud.

reading aloud;the status quo;strategy

G633.3

A

1008-2794(2014)06-0122-03

2014-03-25

张燕(1980—),女,江苏常熟人,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