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装备制造业低碳创新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4-03-31 13:10单忠纪唐磊谷芳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

单忠纪,唐磊,2,谷芳宇,3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庆 163319;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财务处;3.大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表明,2007年我国工业废气产生和排放量均为61.23万亿m3,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粉尘等的排放量超过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0%。废气排放位居前六位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这说明制造业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核心,发展水平是国家持续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但其高废气排放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需要在装备制造业中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指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手段,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装备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推进的关键是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装备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十大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较大的发展空间。2011年,黑龙江省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支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随着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城市化、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产业化进程已从清洁发展、节能减排到低碳行动。作为低碳经济试点省份,黑龙江省适时提出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低碳化进程,促进低碳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仅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所在,更符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坚持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1 低碳技术及创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1]。从这一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1 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变革将在未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国外学者David G.Ockwell等提出发展低碳技术阶段模型,明确指出了发展中国家承接低碳技术所需要的六种主导因素[2]。Klaas van Alphen认为,在对比发达国家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后,得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得益于低碳技术的持续开发和成功使用[3]。我国清华大学的何建坤教授则指出低碳技术包括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等,而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4]。

1.2 低碳技术创新

Shrivastava[5]提出的低碳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主要包括外部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因素,并且能够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产业和企业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付允等[6]指出,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低碳能源开发与利用、能源效率提高,低碳化石油能源的应用。陆小成[7]等认为,能源的节约利用、废弃物排放减少都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要体现,而且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典型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宏观层面以低碳研究与开发为创新方向,中观层面以节能减排为创新方式,微观层面以碳中和技术为主要创新方法。

2 低碳创新系统与装备制造业创新系统

2.1 低碳创新系统

低碳经济与创新系统(IS)具有重要关系[8-9]。国外学者Alkemade、Kleinschmidt等和Negro等提出创新系统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低碳创新系统的建立和低碳技术的成功[10-12]。为了分析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Marko P.Hekkert等[13]对24种新兴的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评价,并认为低碳创新系统的缺乏可能是低碳技术低扩散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低碳经济与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功能模型及技术预见对低碳创新系统的作用等。陆小成、刘立认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主要由低碳知识生产系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低碳创新政策系统、低碳创新服务系统和低碳创新文化系统等构成,并且技术预见的可持续性特点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提供了重要基础[7,14-15]。

2.2 装备制造业创新系统

根据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内容,某一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某些不同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会影响创新系统要素,最终使该产业的创新具有独特特点。由于装备制造业创新系统的特性显著差异,使大家更关注装备制造业创新系统的研究。Pavitt[16]根据产业依赖模式将装备制造业创新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供给主导型装备制造业,其创新系统倾向于组织、工艺和渐进创新。第二类,规模型装备制造业,其创新系统注重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第三类,科技型装备制造业,其创新系统注重与科学进步有关的关联创新。总之,装备制造业创新的产业依赖模式不同,制造业创新系统包括的内容和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此外,李进兵、邓金堂[17]以四川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提出装备制造业创新系统主要由企业创新环境、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创新产出三个子系统组成。

3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现状

针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创新系统和装备制造业创新系统研究的需求,结合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现阶段,我省应推进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组织企业和有关技术力量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作为技术创新工程的关键。第一,以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主,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第二,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机结合,推进校企和院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与技术研究基地,完善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运行机制[18-20]。

具体来说,黑龙江省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1)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建设一重集团国家大型核电锻件及承压设备研发中心、哈电气集团核电基地、黑龙江北方工具公司风电装备、大庆瑞好低增速比同步永磁风力发电机设备制造、703所和哈汽轮机厂30 MW级天然气压缩燃气轮机研制基地、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微小型燃气轮机产业化等项目。(2)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建设黑龙江一拖东方红工业园现代农业装备基地、佳木斯常发佳联农业装备公司联合收割机等重点项目。(3)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推进建设大庆中嘉乘用车生产基地、哈飞汽车集团百万辆整车基地、齐齐哈尔龙华公司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哈飞集团Z15直升机等重点项目[21]。

为了保障黑龙江省现代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建设的实现,将尝试构建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

4 黑龙江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构建

黑龙江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低碳创新系统包括:低碳技术创新系统、低碳产品创新系统、低碳工艺创新系统、低碳制度创新系统。

4.1 低碳技术创新系统

在本系统中,主体是以政府、企业为核心,二者之间的合作方式有三种,即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与政企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开发活动,通过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期在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技术、温室气体降低排放等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进企业与产业竞争力的低碳技术创新。以技术作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支撑,提高黑龙江省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整体产业水平,实现低碳创新系统的快速发展和完善。要明确企业与产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技术,只有实现技术创新,特别是低碳技术创新才能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制造业提档升级,最终实现发展与完善低碳创新系统的终级目标[22]。

4.2 低碳产品创新系统

产品创新是企业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而了解低碳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明确其发展重点是低碳产品创新系统建立的关键。具体来说,要确定低碳创新系统监管对象,准确定位环境、政策、产业竞争优势、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找出影响低碳产品创新系统的七方面关键因素——政府、企业、政策法规、消费者意识、消费者收入、市场和知识产权。其次,重点加强低碳产品研究与开发系统的构建,开展低碳产品的研发不是一个单一过程,要树立低碳产品创新理念,即从制造——环境——全生命周期的低碳产品设计理念出发。现阶段,黑龙江省重点发展新型能源、汽车制造、农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最终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创新型低碳产业系统,实现从原料——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的低碳创新方式。

4.3 低碳工艺创新系统

当前,我省要尽快制定装备制造业低碳排放的绿色制造工艺标准,建立低碳工艺创新标准。要对现有的制造业企业在制造工艺碳排放量方面进行控制,并严格执行制造业工艺流程中的碳排放标准,适应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及生产制造过程低碳控制至关重要的要求,改变装备制造业工艺创新、方法创新环节下不遵守绿色制造工艺标准的现状。

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低碳工艺设备创新。重点是要加强低碳工艺创新中设备和技术的绿色创新,并且两者要结合起来考虑。低碳工艺设备创新主要指硬件设备创新,而低碳工艺技术创新则包括了依附在低碳工艺设备上的软件技术创新。故在加强政府及企业设备管理部门低碳工艺的硬件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强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进行低碳工艺的软件设计创新[23]。二是低碳工艺设计创新。在设备创新的基础上加强设计创新,加大调控产业(企业)的低碳技术全过程。

4.4 低碳管理创新系统

当前,对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来说,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因此,要树立企业经营管理的低碳化理念,就要从战略决策、企业运行、组织文化以及产品研发、管理创新方面树立低碳化的观念。这需要结合低碳创新主体、低碳创新外部环境、低碳创新资源构成来确定。同时,要明确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技术创新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即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多数来源于企业自身对低碳过程的执行与管理。同时低碳管理还要受低碳技术的制约,且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同时影响低碳管理和低碳技术创新。

4.5 低碳制度创新系统

低碳制度创新,是要明确低碳制度创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即需要理顺制造业产业、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制度创新三者的关系问题。实践中,需要提高政府监管力度,加强第三者的行业中介组织,积极建立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低碳制度创新模式。

5 结论

在对低碳技术、低碳创新、低碳创新系统等理论剖析基础上,对我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及现代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建设重点方向详细阐述,提出了包括低碳技术创新系统、低碳产品创新系统、低碳工艺创新系统、低碳管理创新系统、低碳制度创新系统五方面的黑龙江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

[1]金涌,王垚,胡山鹰,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4-16.

[2]David G O.Key policy considerations for facilitating low carbon technology transf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J].Transition towards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2008,36(11):4104-4115.

[3]Alphen K V,Hekkert M P,Turkenburg W C.Accelerating the deployment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by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09,9(19):108-212.

[4]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46-50.

[5]Shrivastava P.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183-200.

[6]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

[7]陆小成,刘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架构分析与实现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09(6):32-36.

[8]Hekkert M P,Harmsen R,de Jong A.Explaining the rapid diffusion of Dutch cogeneration by innovation system functioning[J].Energy Policy,2007,35(9):4677-4687.

[9]Jacobsson S,Berge A.Transforming the energy sector: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in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4,13(5):815-849.

[10]Alkemade F C,Kleinschmidt M,Hekkert.Analysing emerging innovation systems:a functions approach to foresigh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sight and Innovation Policy,2007,3(2):139-168.

[11]Negro S O,Hekkert M P,Smits R E.Explaining the failure of the Dutch innovation system for biomass digestion-a functional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07,35:925-938.

[12]Negro SO,Suurs R AA,HekkertM P.The bumpy road of biomass gasifi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explain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erging innovation system[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8,75(1):57-77.

[13]HekkertM,Negro S,Farla J.The troublesome build up of‘low carbon’innovation systems[J].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1(5):422-435.

[14]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6):97-101.

[15]刘立,陆小成,李兴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社会建构[J].中国科技论坛,2009(7):48-52.

[16]Pavitt K.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 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J].Research Policy,1984(13):343-373.

[17]李进兵,邓金堂.四川装备制造业创新系统的协调度分析[J].软科学,2009(4):83-86.

[18]罗潇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19]吴雷.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9(6):109-111.

[20]高松凡.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12(4):24-25.

[21]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10-26)[2014-01-15].http://wenku.baidu.com/view/dd37b06627d3240c8447ef43.htm l.

[22]翟绪军.低碳时代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绿色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5):11-15.

[23]甄志勇,毕克新.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综述[J].科技与管理,2011(5):31-34.

[24]江龙.基于技术转移的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