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课内与课外,有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2014-04-01 14:00牛婷婷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数学教学

牛婷婷

摘 要: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利用资源;合作体验;实践活动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进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数学实践活动应该是把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活动有效地进行。以下就自己在数学课中所做的工作,谈一些肤浅的做法。

一、重视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有效开展课堂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知识,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乐趣。但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形式上不但是单纯的户外活动,而是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是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课外的社会调查活动。如,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之前在学习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时,我们借助了硬币、两袋盐分别体验了1克和1千克。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本中提示到“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学生从字面上很难感受到1吨有多重,为了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1吨,首先请学生们两两互相抱一抱,估一估对方有多重,说一说抱对方的感受。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但巩固了用“千克”为单位的估算意识,同时为体会100千克奠定了基础。接着让学生体会抱两个或三个同学,估一估一共有多重,体会又有什么感觉。在这样两个小活动的基础上,最后请体重为25千克的4名学生抱成一团,请学生先计算出4名学生共重100千克,让其他学生再来抱一抱这四个学生,体会100千克。由100千克开始,每次增加100千克,一直到1000千克,让学生逐渐在脑海中建立“1吨”重的表象。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多数都在25千克~35千克,全班31个学生约重1吨,并让全班学生起立,一起跳一跳,体验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体验过1吨后,如果直接让学生说一说身边什么东西大约是1吨,我觉得这样会把学生退到一个误区,学生会随便说。而此时我是先让学生完成练习册第5页第2题(看物体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目的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和数据,在学生心理呈现出一些标准,在这些标准中相互比较,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如,很快地能填出汽车是5(吨),而轮船是3000( ),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千克”,为此我引导学生对比汽车和轮船的外形(体积),想一想5吨的汽车能乘坐多少人,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轮船比汽车大很多,载重量自然要比汽车重很多。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通常情况下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成正比例关系。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二、合作体验,共同实践,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比如,我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使用让学生动手围一围、摆一摆、测一测等形式,使学生对周长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周长,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从而对周长形成科学的认识。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感受,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三、延伸课堂实践活动,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教材中静态的知识学生没有具体的感受,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于有些学生还不容易理解。而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来代替,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在教学《估算》时,发现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只要已知条件给出的数据是整百整十数就进行估算。很显然,这部分学生对估算形成了思维定式,而忽略了题目实际意义。课后和学生交谈中了解到,学生之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合理地运用“估算”的原因是缺乏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

课堂短短的40分钟是很难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那么我们只有请家长“帮忙”!由于家长们已经脱离学校多年,多数家长对“估算”无从下手,所以我认为“帮忙”不是简单地说“请家长帮助孩子提高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而是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活动实践要求。如,(1)带100元去超市,买两件40元以上的物品,让孩子估计:100元够吗?(2)带孩子去徒步(路程自定),完成一部分后,让孩子估计还有多少没有走完?(3)计算徒步时间,如走一段路程用47分钟,估一估走两段这样的路程需要几分钟。(4)定时一起看一本书,先看了几页,问估计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当要求具体后,相信家长会模仿这些例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运用能力。像这样把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呈现出来,不但有效地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还能帮助个别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真正做到了有教、有育!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安排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动手的空间、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我们的数学课就不仅仅是传授了数学知识,而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为此我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十二小学)

编辑 韩 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数学教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