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014-04-02 05:33
河南电力 2014年9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

宋 璨

2014年6月22日这一天对国人来说,是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两个项目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唯一“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大运河给予了高度评价:“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2000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与一个民族

对中华民族来说,有两个历史奇迹承载着我们悠久的文化和深厚的感情,一个是万里长城,一个是大运河。万里长城从山海关由东向西南延伸,形成一条奔驰飞动的“亢龙”;京杭大运河则从北京由北向中国东南沿海缓缓流淌,形成另一条蜿蜒流动的“潜龙”。古老的运河与同样古老的长城默默对视了2000多年,一个横亘东西,一个贯通南北;一个静态阳刚,一个动感阴柔;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但它们却同样地壮观、雄迈、博大和悠远,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成为历史陈迹,而大运河至今还发挥着作用,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着重要影响,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则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

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工程。它是一条历尽2000年岁月沧桑的河流,一条承载了中华民族梦想的河流。

大运河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完整意义上的大运河于隋代形成,于唐宋发展和繁荣,于元代取直改造,于明清疏通。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七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干线、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有人称它是“母亲河”,也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这条人工河,一直扮演着横贯我国北方政治军事中心、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交通、经济、文化大动脉的角色,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融合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运河与我们的黄河、长江一样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运河与一个帝王

说起大运河不能不说隋炀帝,他的一大历史功绩是开凿了大运河,但他的王朝覆灭也与举全国之力挖大运河不无关系。

隋朝实现统一后,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当时的状况是关中贫瘠、江南富庶,政治中心却在西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水路把钱粮从南方运到西北。隋文帝杨坚挖通了从大兴城到潼关的广通渠,并对古邗沟进行了修浚。之后,隋炀帝子承父业,继续开凿大运河。不过隋炀帝的魄力和野心比他的父亲大得多,他相继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邗沟,还修浚了江南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起点,又以北京和杭州分别为北方和南方的终点,全长1700多千米的南北运河,即隋唐大运河。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挖掘运河全靠人工完成,整个运河修建的历史就是一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隋炀帝文采风流,雄才大略,35岁登基时,他的年号叫“大业”,光从这点就能看出他的雄心壮志。隋炀帝立志做出功在千秋万代的大事,只可惜只顾建功立业,不顾民众的承受能力,急于求成,结果成为亡国之君。历史上隋炀帝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多半因为开凿大运河。唐代诗人皮日休对隋炀帝有一个中肯的评价:“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得也。”

大运河与一些城市

北京这座古老的都城,对其影响最大的历史遗迹就是长城和运河。长城是北京的骨骼,运河则是它的血脉。为了防阻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从战国时代延续到明朝,修筑北方长城的工程几乎没有停止过,至明代集大成。北京作为国家都城,就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而言,有其所长,也有其不利条件,这就是经济实力不足。故“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东南”。不仅元代如此,明、清亦然。于是,便开通京杭大运河,大搞漕运。可以说,没有大运河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国家都城的历史地位。当时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漕船经大运河将数百万石米粮运至北京,发达而繁忙的漕运源源不断地为庞大的北京提供给养,可以说没有大运河的漕运,就没有现代繁荣发达的都市北京。

去年夏天,笔者去北京颐和园游玩,发现这里的景致似曾相识,后经仔细研究发现,北京的皇家园林有“临摹”江南山水文化的痕迹。因为北京的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而昆明湖拷贝的就是杭州的西湖文化。特别是西堤,完全是模仿西湖的苏堤而建造的。所以在颐和园,我们既能领略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又能看到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这座皇家园林中的假山也都是依托大运河运来的太湖石建造而成。扬州瘦西湖有座白塔,刚看到时感觉在哪儿见过,后来才知这座白塔是仿造北京北海的白塔建造,但北海的白塔巍峨庄重,而这座白塔却建得玲珑俊秀,反而更衬托出瘦西湖的优雅宁静和俏丽多姿,虽是“借”来,却也恰到处好,匠心独具。一条运河竟这样神奇地把南方和北方的城市沟通,把文化的血液彼此交融,不得不令人称叹。

大运河贯通南北,流经九个省市,沿线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能聚集相当数量的人口和物资,于是,一系列“运河城市”应运而起。运河最南端的杭州,依靠漕运和民运逐渐繁荣起来,成为国内最繁荣、最富裕的地区。

千年运河,使杭州拥有“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运河不仅留下了广济桥、拱宸桥等千年古桥,不少沿河地段也因桥而名,丁桥、斜桥、拱宸桥、祥符桥、卖鱼桥、德胜桥、江涨桥等,成为杭州重要的地域文化。运河两岸形成了夹城夜月、陡门春涨、半道春红、西山晚翠、花圃闻莺、皋亭积雪、江桥暮雨和白荡烟村“湖墅八景”,大部分景观留存至今。

在大运河申遗的省市中,地处中原的河南无疑是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分布的大运河遗址主要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段和永济渠南段,涉及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个省辖市。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洛阳盆地的洛河自然成为御河和运河之中枢。但实际意义上的运河非始于隋。早在夏、商、周时期,伊洛河这个黄金水道、天然良港,早被多少英雄豪杰垂青,无一不临河、近河筑城建都,成就伟大的帝业。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而在这条水运大动脉中位于洛阳盆地的洛河,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她是这条大动脉的核心,隋都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御河。洛阳一段特别是在隋、唐和北宋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洛河沿线留下了丰富的遗存,见证着昔日的繁荣和历史的厚重。大运河洛阳段,将成为洛阳新的旅游专线和热点。

唐末,由于中央政府军政费用几乎全部借助于汴河调运,谁掌握了汴河谁就扼住了唐朝的咽喉。而汴州城正是汴河的中枢,谁控制了汴州城,谁就能控制南北运道,从而掌握主动权。开封虽不如洛阳有四塞险固而利于防守,但从唐代以来,开封却以“水陆所凑,当四会五达之通”而居于重要地位,成为经济发展而日渐富庶的城市。宋政权建立后,尽管当时中原地区比较富庶,但供应京城百万官民所需仅仅靠一个地区的财力、物力是不行的。当时,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等主要运河水道环绕京畿,辐射四方,以京畿为核心的运河网正是开封都城地位得以保持的最关键性的外部环境条件。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见当时东京汴梁城市经济的空前繁华。

开封2009年着手对大运河进行遗产保护和申遗规划,把汴河故道开封段遗址、州桥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包括祐国寺塔、繁塔、延庆观等)、大相国寺、开封城墙、朱仙镇古建筑群等列为开封段运河遗产。

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接开封杞县,东接安徽濉溪,沿途经过商丘市7个县(市、区),呈西北东南流向,全长199.7千米。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郡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当时,宋州(今商丘)即建有离宫。宋州睢阳城内店铺林立,商业极为发达。直至南宋时期,商丘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商贸重地,漕运商旅往来不绝,粮商、盐商、茶商、丝商等商贾云集。

商丘很多地方因大运河而繁荣,至今仍然烙着鲜明的大运河历史印记。睢县的蓼堤镇,宁陵县的阳驿乡,虞城县的芒种桥乡、站集乡,夏邑县的会亭镇等,其名称来历或者在民间演绎成的传说,都与大运河有关。

大运河与一个话题

中国大运河作为“活”的流动的历史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我们在祝贺申遗成功的同时,也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和清醒。对中华民族来说,对于热爱大运河的人们而言,恐怕最为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申遗的结果如何,而是大运河在申遗有了结果之后将会怎样。因为在长达2500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大运河像一位“母亲”一样哺育着我们,这条曾经对中国历史变革和演进及人民福祉产生过巨大作用的河流自19世纪海运兴起后,其作用就逐渐减小。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对部分河段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运输、灌溉的功能有所发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铁路、公路、航空的快速发展,大运河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所以,当它因为申遗而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时,人们发现断流、淤塞、污染甚至干涸,竟然成为了大运河的常态。启动大运河申遗至今已近8年,清理、整顿、修复、疏通等一系列繁杂而艰巨的工作使大运河再现生机。可以说,申遗是对大运河迟到的反哺。对真正热爱大运河的人们来说,大运河的未来走向才是所有期盼大运河永续长流的人们认真思考的议题。

对于大运河的成功申遗,笔者认为,这是世界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功能的认可,意义非凡,对于今后我们如何保护开发提供了依据和可能。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大运河申遗成功并不是终点,不是大运河申遗成功了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大运河申遗成功是一个伟大契机,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大运河申遗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对大运河进行有效保护,如何进一步科学开发利用。

大运河之所以长期被人们漠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的“无用”,当铁路、公路、航空以立体式、超强大的运输能力取代水路运输的时候,运河便沦为配角,所以,对于许多人来说,特别是年轻一代,运河只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符号。殊不知,“无用之用”乃是“大用”。法国哲学家浦陀罗曾对游历欧洲的梁启超说:“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扬光大,好像子孙承袭了祖父遗产,就要保住它,而且叫它发生功用,就是很浅薄的文明,发扬出来,都是好的,因为它总有它的特质,把它的特质和别人的特质化合,自然会产生第三种更好的特质来。”如今大运河已经积淀成为东方智慧的象征,在工程意义、水利技术、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彰显出超越时空的独特价值。

当然,大运河与长城等历史遗迹不同,它虽然古老,但仍然活着,正像那些屹立千年的古树一样,虽然由于历史久远,岁月沧桑,有些枝杈已经干枯,但主干仍然充满生机。它需要我们去用心培育、修剪、保护。中国有句老话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源才不会腐败,运用的物体才不易损毁。保护大运河也是这样,有水的要让它流动起来,流动起来才有活力;没有水的地方要妥善保护起来,保护起来才不会被遗忘。我们欣喜地看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经启动,并且一期工程已经正式从江苏调水输入山东。另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提交议案,呼吁加快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恢复通航的步伐,这也许是贯通大运河南北的一个契机。只要国家从战略意义上加强运河管理的统筹发展,调整和优化大运河的动能,还原一条南北贯通的大运河便可以预期。

如果古老的大运河能够在我们这一代再现清澈,通畅流淌,重焕生机,那我们将无愧于先人创造的伟业,也能福泽后代千秋。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
让法治之光闪耀在大运河畔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诗情画意运河赛 古往今来传奇在
运河倒影(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