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古诗之我教《石壕吏》

2014-04-02 14:39袁霞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3期
关键词:石壕吏古典诗歌朗读

袁霞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学习古典诗歌,可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学习蔚为大观的诗歌历史,含英咀华,接受名家大师的洗礼。然而古典诗歌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殊性,与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上有着时空的隔膜,因此一直以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石壕吏》为例,粗略地谈谈如何教授这一课的。

【关键词】朗读 古典诗歌 课堂

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学习诗歌更是将诵读放在了第一位。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古典诗歌凝聚了历代诗人的思想精髓,常有“诗言志”的说法。诗人的思想境界、人生态度、情感倾向和审美趣味都直接反映在诗歌中。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借助于诵读,读出作者内心告白,或悲或喜,或怒或哀。因此在教学《石壕吏》时,我安排了“一读、二读、三读”这三个环节,以此来串起整首诗歌的内容。

首先是“一读”,读通课文。

《石壕吏》是一首典型的古典诗歌,而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读准字音。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诵读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仅音读得准,还能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境。接着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读不准或容易读错的字词注上拼音。听完配乐诵读后,学生首先完成了对课文生字词的积累,为学习古典诗歌做好准备。当然还可以利用出示诗歌诵读的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在读准字词的基础上就能读通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然后,就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按照诗歌的诵读方法来读,反复读、细细读,读出情感。并请同座位的同学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共同完成诗歌的疏通任务。这样一边读,一边理解诗歌的大意,从而真正地让学生走人古典诗歌的境界中去。

其次是“二读”,读透课文。

学习古代诗歌,不仅要读准、读通,还要读透,要读出自己的个性。诵读诗歌,以“说说这首诗中最能打动你的诗句,并谈谈感受”为题,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语句来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及时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下面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过程为例来作简要的说明。

生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一句,我感受最深,因为它写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官吏夜晚捉人,弄得民不聊生,一个“夜”字,含义颇深,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捉丁之苦,即使到了深夜,仍然不能睡觉。官吏知道利用夜晚来捉人,可见他们是多么阴险狡诈。而那个“逾”字,写出了捉人已不是第一次,人们早有防范,一听到门外有了动静,就知道又要大祸临头了,想也不想地立刻翻墙逃走。

师:你说得很好,能用你的声音把这种官吏的阴险、百姓的惶恐表现出来吗?

(这时,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读这句话,更有情味,也更能和作品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生2:我认为“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几句话读了之后让我感受很深。因为这几句话写出了老妇一共有三个儿子,有两个最近战死了,还有一个朝不保夕,实在是太悲惨了!老妇人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还要承受丧子之痛,对她而言,真的是无尽的伤痛。

生3:我很喜欢读这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因为这句话实则告诉我们老妇已经被抓,诗人只能与老翁告别,将这一家的凄惨情景和诗人内心的沉痛推向高潮,读来令人倍觉伤感。

师:试着再读“如闻泣幽咽”这句话,想想究竟是谁在哭?

学生读后,回答的有“老翁、儿媳、小孩、诗人”,教师在肯定他们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是千千万万家破人亡的人在哭,是诗人在哭,为人民的苦难在哭!”

其实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绝好的五言古诗,字面意思明白易懂,但要深深体味出诗人那种忧民的情怀,就应该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也许学生在一读时,只能感知其基本内容。二读时便又从情感上多了一分共鸣,心灵上多了一分震动。学生在一音一节的诵读中引发了自己的感想,诗人的家国之恨,战乱之苦,颠沛流离之艰,忧国忧民之心,不通过二读,是如何也感受不到的。由此观之,通过二读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诗歌欣赏能力。更能激起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诗人的情怀。

再次是“三读”,读出新意。

读准字词、读通内容、读透情感之外,读出不一样的见解就是古典诗教学内容的升华。

多媒体出示问题:“有人说,诗人杜甫不是当时在场吗?他为什么选择冷眼旁观,而不去帮忙呢?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利用这道题让学生三读诗歌,读出自己的见解。有了前面的“一读”、“二读”作为基础,三读诗歌实际就是深入剖析诗歌内容,说出感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可能会体会到诗人既不愿意看到官吏抓人,又不愿意唐王朝因没有兵源而不能平息战乱的痛苦纠结的心情。学生这时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特看法。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就是要读出新意,要的就是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能拘泥于教材。

《石壕吏》这堂课我尝试“以读入诗、读品结合、品读相联”,通过“一读”读通课文;“二读”读透课文;“三读”,读出新意,来确立诗歌的内容,力求呈现精彩灵动的诗歌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江心初中)

猜你喜欢
石壕吏古典诗歌朗读
浅谈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