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2016-10-20 15:39邱玉培
关键词:古典诗歌

邱玉培

【摘要】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写景诗词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古人吟赏诗词,尤重景语和情语,这也便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传统。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也体现出对考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体味情感能力的重视。现就日常教学中的范例谈谈辩景物类型,明诗歌情感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情感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31-01

一、由意象的组合方式感悟思想情感

由意象联系情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意象内涵与情感内容的联系,如:“猿啼”、“羌笛”、“梧桐”传达悲伤、凄凉之情;二是意象的开阔与狭小同情感的联系,前者常表达开阔的胸襟或家国情怀,后者常表达个人情感。

具体如下:

1.明丽鲜艳、繁华热闹的意象,往往表达高兴的心情。

2.雄浑壮丽、开阔热烈的意象,往往用来表达开阔的胸襟、豪放的情感、崇高的志向和对壮美景物的热爱与赞美。

3.悲凉凄清、冷清萧索的意象,往往表达愁情,多与思乡、孤独、失意、国家衰亡、离别等相关。

4.恬静淡雅、清新自然的意象,山水田园诗有很多属于这种类型。往往表达轻松自在、淡淡的喜悦、对清新质朴的喜爱。

5.悲壮苍凉的意象。这一种实际是雄浑壮丽类的意象和悲凉凄清类的意象的结合。这种意象构成表达的也是一种愁情,但往往与宏伟崇高的事物有关,像志向、国家、历史等。表达的多是壮志未酬、对国家的忧虑、对历史的慨叹。

6.凄艳的意象。这一种实际是明丽鲜艳的意象与悲凉凄清的意象的结合。这些无不是把伤感的情绪注入到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陈博艳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品中景物类意象呈现的视野比较狭小,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均属于凄冷,衰败类的意象,这类意象构成的意境往往表达个人愁苦,作品便借助凄冷,萧索的意象类型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游子漂泊的深情。

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单从某个意象内涵片面地去理解思想情感,要结合诗歌主要的意象群体,还要关注意象内涵与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否吻合。

以下面这首宋词为例: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霞:酒的泛称。②赊:疏阔意。

(1)黄昇《花阉词选》录该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和思乡之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分)

很多学生单纯着眼于“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一句,认为“杨花”随风飘荡,寓意漂泊不定,因此赞同了题干说法,造成误解。

纵观全词,主要意象还有:新霁的“小雨”、舞风的“双燕”、不尽的“山”、无涯的“水”,属于热闹、开阔的意象类型,该类意象组合多传达积极乐观的情怀,再结合“一鞭清晓喜还家”,不难理解全词抒发的应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

二、由动景、静景体味思想情感

古典诗歌的动景分为热闹、热烈之“动”和悲凉伤感之“动”。前者多表达积极昂扬的情感,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者多表达消极低沉的情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静景则可分为萧索、冷清之“静”和幽静、恬淡之“静”,前者多表达个人愁情,后者多传达轻松自在、闲适之情。

以李华《春行即兴》为例:“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萧索冷清,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的个人愁情。

再看欧阳修《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上片写残霞夕照、花草繁茂、湖平岸静,营造出了一种清幽之“静”,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陶醉和悠然闲适之情。

三、从画面的色调感受思想情感

古典诗词中许多写景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感受思想情感的途径:由诗歌呈现的画面色调推及其内在情感。从整体上看,画面色调以明丽、鲜艳为主,或采用暖色调,其情感大多乐观高昂、积极奔放,画面色调以阴暗、暗沉为主,或采用冷色调,其情感大多低沉伤感。

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整幅画面色调以明净为主,对表现作者对安闲淳朴生活的向往之情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再看刘禹锡《秋词》中几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很多学生将“清入骨”误解为凄清入骨,其实从画面的色调去感受便会发现矛盾,“山明水净”、“数树深红出浅黄”以明净、鲜艳的暖色调为主,所以登上高楼“清入骨”应是不冷不热、凉爽宜人的清幽之感。

四、不要忽视动词、形容词对意象内涵的丰富

在人教版必修4的第二单元里,我引导学生将柳永《望海潮》中的“怒涛卷霜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进行比较。两首词均用“卷”表现了狂涛汹涌,波滚浪翻之势,但后者作为豪放词,更用“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千堆”写出了波浪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一派壮丽的景象。因此,在倚借景物形象去体味诗歌情感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动词、形容词对意象内涵的丰富。

上述总结了写景诗词中由景物特征体悟思想情感的一些方法,但诗歌表情达意非倚于独径可成,因此在鉴赏诗词时还需调动多种方法去感受思想情感。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
浅谈初中古典诗歌教学
浅谈初中古典诗歌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
小议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中职语文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策略
浅谈古典诗歌教学的三个抓手
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