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典诗歌教学

2017-03-11 14:45苏文波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初中语文

苏文波

【摘要】古典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通过高度浓缩和大幅度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绮丽的想象与联想,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語言,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美丽幽深的情趣,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教学时,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鉴赏古典诗歌,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鉴赏情境,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快乐走进古典诗歌文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艺术载体,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绚丽多姿、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风景。初中语文(人教版)从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下册选编古典诗歌篇目六十五首,约占课文总数的20%。新课标要求这些古诗词均为必背诵篇目。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这些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精华,一篇篇都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歌应成为初中学生必修的语文素质。那么,如何提升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呢?

一、了解术语,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

古典诗歌的教学必然会涉及意象、意境、借景抒情、用典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术语及其用法将会有利于古典诗歌的学习。

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意和象的组合而已。“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就是物象,就是诗中的景物,说文雅一点就是诗中的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在文学创作中,尤其是诗歌,“意”一般不便于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显得含蓄;“象”也不单是纯客观的物象,否则便是照相似地摄入了,须由意来触发,来点染。因此,大凡“意象”,便可以说成是由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和“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

意象与意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感情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建筑的一些砖石”(袁行霈语)。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情藏景中,构成了一幅美丽而感伤、辽阔而迷茫的意境。

借景(物)抒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松、竹、梅、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用典。古代很讲究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如果鉴赏者对用典一无所知,胸无典故,那么,读起诗来就会有很大的障碍。例如,辛弃疾的词是以多用典故出名的,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与京口的历史有关,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诗的思想性紧紧相连。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对这首词的理解就会很难通透。

二、强化诵读,浅吟低唱,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指出:“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歌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不是诗歌。”诗歌的美感与音律是分不开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生命。教学古典诗歌,必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或者浅吟低唱,把古典诗歌文本中无声的文字变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达到古典诗歌“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的艺术境界。

阅读鉴赏古典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良好开端,假如初中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古典诗词文学语言的语感,就无法品味到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对称的结构等诸多美学特质。所以,教学古典诗歌时,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古典诗词文本具有不同的朗读节奏,学生必须在正确把握其内在节奏美的基础上浅吟低唱古典诗词。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诵读时必须按照“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写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遇赦,从白帝城顺流东下返江陵的所见所感,怎不叫人喜悦?在理解的基础上辨用语感,掌握顿挫,便可读出诗的韵律和节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诵读时用以轻松喜悦的心情和明快跳跃的节奏,便更能突出诗人的诗境、诗情。不仅如此,还要利用早读和每节语文课的课前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高声朗读或者浅吟低唱学过的古典诗词。如果是新教学的文本,课堂教学时,学生诵读的次数必须在4次以上。对于诸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篇幅短小的古典诗词文本,力求学生当堂背诵与默写。

三、捕捉意象,感受古典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意象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组合,“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則是“意”的载体。诗人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总是撷起自然界中一些物象来抒发情怀,甚至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特定的意象上,久而久之这些物象就积淀了特定的人所共识的内涵。月乃思乡、星可传恨、水能寄愁、红豆相思、梧桐凄苦、梅兰竹菊性本高洁、晓风残月最合离情别绪。真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些典型的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歌表达简洁,且意味深长,甚至达到了言约而意丰、语简而境生的意境。

意象的组合、叠加就形成了意境。意境有眼前的“实境”和想象空间中的“虚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短短22个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萧瑟秋意图,夕阳西下,秋意渐浓,凄冷西风中,只有疲倦的瘦马和漂泊的过客相依为命,最后笔锋一转,“断肠人在天涯”有了上述十个意象的烘托,羁旅之愁意境全出。柳永的《雨霖铃》,以“寒蝉”“长亭”“骤雨”起头,“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人离情别绪的意象结尾,不需多少笔墨,即形成一幅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凄清画面。

四、品词析句,揣摩诗中隐含的丰富意蕴

诗歌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和一般的书面语言,它更为艺术而精致,讲究传神达意。往往用暗示、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或用修辞装饰的语言来含蓄凝练地表达情感,因而学生在诗歌的解读上不能“登堂入室”。我们只有从诗句入手,品味那凝练的语言,才能揣摩到诗中隐含的丰富意蕴,把握作品表现手法的特点。

例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的“夫”“了”“会”“凌”等字用的就特别传神,它们分别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泰山雄奇钟秀景色的惊羡和跃跃欲试的渴望。“钟”字更以拟人化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的偏爱和钟情,将泰山打扮的格外神奇和秀丽。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却还要算“阴阳割昏晓”的“割”字。如果换用一个“隔”或者“判”字,也未必不能表现出眺望中泰山的高大壮观,高大壮观到能遮住太阳,造成山南山北的巨大差别:一面是阳光灿烂的早晨,一面却是灰暗苍黑的傍晚。但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泰山的高大壮观,更要描绘它的雄奇险峻:千寻绝壁,万丈悬崖,如斧劈刀削,笔直陡立;又正像一把倚天长剑,将山南山北一劈为二,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判然分明。这样写与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抒怀也是密切相关的。山虽高大壮观而路平坡缓,会有什么价值值得登临?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像这样鬼斧神工劈削出来的,高耸入云、遮天蔽日、险象环生的悬崖绝壁,登临起来才会充满奇趣,充满刺激性,充满挑战意味,才能充分显示出登临者无所畏惧的英雄本色,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骄傲和自豪。

古典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通过高度浓缩和大幅度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绮丽的想象与联想,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美丽幽深的情趣,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教学时,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鉴赏古典诗歌,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鉴赏情境,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快乐走进古典诗歌文本。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