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2014-04-04 06:41魏子东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山东省经济发展

魏子东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商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明确提出了“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从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对形成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阐述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这些重要阐述,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也需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山东省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重要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总量较大,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人均经济指标水平偏低。山东作为经济文化资源大省,虽然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总量和文化产业增加值,但由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还远没有转化为经济文化强省的优势[2]。二是面临新的挑战,必然要求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承载和应对。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竞争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制高点发生重大改变。随着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向纵深推进,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增长结构成为山东科学发展必须突破的羁绊[3]。三是近年来山东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以及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迫切需要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拉长这些“短板”。四是以蓝黄两大战略为引擎的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在如何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载体、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需要加快构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两区一圈一带”战略相互动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五是创新型省份建设扎实推进,但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能力不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缺乏重要支撑。六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迫切需要一系列新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推动由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战略性转变;确保一系列新目标、新任务的实现;应对国内外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等等,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二、制约山东省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需求结构不合理

多年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而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这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长期以来,山东省投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2001-2011年,山东省投资贡献率从36.0%提高到65.2%,提升了29.2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山东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2]。2012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5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319.8亿元,增长20.5%。新开工项目28612个,增长29.3%;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4230个,增长71.9%。[4]由于投资与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与高企的投资率相比,山东省的消费率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2001-2011年,山东省消费贡献率从53.8%下降到41.2%,下降了12.6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山东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10.4个百分点[2]。

(二)中观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山东省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关键因素。国民经济“第三产业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其重要标志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即第三产业)逐步取代物质生产部门(即第一、二产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包括产值及其就业人口)。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多年来,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无论和发达国家比,还是和国内发达省份比,都相对滞后,成为产业结构中的“短板”。据统计,2012 年我国三次产业之比为10.1:45.3:44.6,江苏省三次产业之比为6.3:50.2:43.5,浙江省三次产业之比为4.8:50.0:45.2,广东省三次产业之比为5.0:48.8.:46.2。而同期,山东省三次产业之比为8.6:51.4:40.0,第二产业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①根据全国、江苏、浙江、广东、山东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得出。[8]。从山东省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农业和低附加值农业比重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严重不足;重工业比重过高;低层次服务业比重过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一般零售、餐饮等生活性低层次的服务上,而生产性高层次的服务业发展滞后。与苏、浙、粤等省相比较,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微观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粗放特征,更多地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明显不足,没有形成贡献递增要素组合为主导替代贡献递减要素组合为主体的要素投入结构。

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的物质资源消耗。传统增长模式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道路,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从资本的高投入来看,单位GDP增量所需资本投入呈不断上升趋势。从资源的高消耗来看,山东省的资源消耗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化工业的过快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土地、矿产和水资源的需求急剧扩张,供求矛盾日益凸显。从万元GDP能耗水平看,2010年山东省万元GDP能耗是1.025吨标准煤,分别相当于江苏、浙江、广东的1.40、1.43、1.54倍①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1》、《江苏统计年鉴2011》、《浙江统计年鉴2011》、《广东统计年鉴2011》相关数据计算得出。[9]。从废弃物高排放和环境高污染来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环境承载造成巨大压力和挑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突出,不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的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企业自主创新人力资源相对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存在差距;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的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四)体制机制不健全

完善配套的体制机制是山东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外在动力和根本保障。然而,我们现行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考核机制等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目标导向上重规模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发展活力上没有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没有充分激发知识、技术、资本的活力;在发展的外贸依存度方面,更多依靠传统出口竞争的低成本优势,没有培育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在考核评价上,存在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等等。

三、当前山东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一)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山东省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必须实现发展理念的新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要坚决破除单纯攀比增长速度的陈旧观念,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在发展导向上,克服片面追求增长率倾向,强化质效导向,更加注重追求没有水分的速度,注重追求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注重追求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效的速度,实现以经济素质内涵提升为主的增长;在发展路径上,摆脱传统发展路径,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动力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在产业支撑上,更加注重依靠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上,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出口新优势。

(二)加快转变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动力结构

1.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消费上,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健全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努力释放有效需求。

2.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占比偏低,是山东经济发展的短板。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调整服务业结构,重视发展信息、物流、教育、研发、文化、旅游、养老、医疗、金融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加快发展与消费相关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使服务业成为促进山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强,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产业发展壮大,抢占发展制高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3.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挥山东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基地,扶持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格局。

4.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开发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探索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山东省经过蓝黄两大战略为引擎的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当前又出台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两大省级战略规划,在全省形成了“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在东部,以发展蓝色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为主导,大力实施两个国家战略;在中部,以济南为核心,构建经济紧密型和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经济圈;在西部,以条形布局、邻边经济为特征,打造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的经济隆起带[5]。这些战略既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又能够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山东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有力地促进山东省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

6.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需要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6]。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体制机制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提供基本经济制度遵循。山东国有企业基础雄厚,是山东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要做大做强有优势的国有企业,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素质和控制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目前仍然是山东经济发展的短板。今年第一季度,山东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9.5万户,同比增长67.5%;新登记企业5.2万户,同比增长了96.5%;民间投资完成4737亿元,增长18.7%,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81.2%,呈现出新登记市场主体增势强劲和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态势,民营经济具有很大发展潜力[7]。要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崭新格局,汇聚起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为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重大机遇。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运行及其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更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大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提供稀缺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引导各类资本更多进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行业和领域,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着力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针对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的生产要素向市场需求潜力大、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方向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运行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环境。经济发展方式既受特定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客观因素决定,也受发展观与发展战略导向、管理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可以是自发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是政府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过程[8]。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转变调结构的手段和方法,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重组、产业转移、落后产能淘汰等工作,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加强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考核,在考核导向上实现新转变。

4.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运行开拓新的空间。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积极引导外资参与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抓好外商增资扩股和企业境外上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搞好境外资源开发、优势产能转移、国际研发合作,加快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

[2]刘跃奎.对山东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12(11):63-66.

[3]姜异康.提高治理能力 推动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2014-04-10(7).

[4]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大众日报,2013-02-28(4).

[5]姜异康.在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大众日报,2013-09-16(1).

[6]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56-58.

[7]高福一.山东民营经济将进入黄金发展期[EB/OL].http://theory.iqilu.com/llcs/llyj/2014/0704/2051034.shtml,2014 -07 -04.

[8]魏礼群.转变政府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EB/OL].http://news.163.com/10/0616/10/699V07IK000146BD.html,2010 -06 -16.

猜你喜欢
山东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