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PBL教学法与案例教学结合的应用体会

2014-04-04 09:52邹韶红栾融融
四川精神卫生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医学知识点

邹韶红 栾融融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涉及心理学基础、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心身医学等内容。学习起来有些内容较抽象,理解有一定难度,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必须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度,为此,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和案例教学相结合。

PBL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围绕临床问题,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和合作来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主线,教师为指导。

具体内容包括:①以“学习者”为中心:在PBL中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需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学的责任;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使得学生不得不横向整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打破了传统医学各基础学科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纵向综合和多门基础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问题成为了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③以“合作学习”为中心:PBL教学法要求集体协作,这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一个锻炼[2]。

1 具体方法

1.1 课前布置问题 在开讲之前,教师准备典型案例,梳理症状特点,就本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作为“诱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教师一起寻找答案。

比如,在讲医学模式之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区别,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重点去听课。比如,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先讲其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医学观。这一模式认为医学服务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病人,比如“心梗”病人,除了关注本身疾病的特征外,还应关注什么?让学生从听课中寻找答案,是否还应关注病人患病后生活质量下降,病痛的长期折磨而带来的抑郁、焦虑情绪。从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并采取综合措施如药物治疗、支架治疗及心理治疗等,以实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这样的问题,可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课毕,请学生回答先前所提出的问题,以强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1.2 课中教师提问 首先由教师提问题,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随后教师在授课中引导出答案,最后由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完整,请其他学生补充回答。课堂设问同答,一方面可警醒上课不认真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当讲授某些重要知识点而内容相对较枯燥,此时提问则可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免长时间听课使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比如,情绪与情感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对人类而言,情绪发生在先,情感产生在后;情绪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和表面性,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随时提问,也督促了学生在听课中的主动思考,而并非只是被动接受。

1.3 课末总结提问 讲课结束后预留一些时间,将本次课的重点总结成问题,请学生回答。比如简述情绪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什么?试述意志活动的心理过程分哪些阶段?

一堂课结束之前,可根据本次课的相关内容,请学生提问,先由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再进行补充或纠正。这种方式可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对本次课所需掌握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理解,以便消化和记忆。学生如有疑问可及时向教师提出。

1.4 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在课后将所布置的问题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位学生,例如: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和判断原则;儿童期、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等。将学生每5~8人分为1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各自围绕问题认真阅读教科书,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自学相关临床知识,然后将自己的答案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最后各小组对问题提出初步的解答提纲,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或板书于黑板上,供大家讨论、修正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意识,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1.5 教师点评与总结 每位学生回答问题完毕,教师均应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回答准确或有独立见解者,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回答错误者及时纠正和引导,不宜当众批评。每次课结束之前,教师应对本次课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解答,以消除学生的疑惑、强化学生的记忆。对于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 ,教师应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将一些知识点的分析思维方法制作成 Power-Point,并详尽地讲解与总结,以便学生对自己先前的思维方式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学体会

2.1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问题

2.1.1 理解心理学基础内容 心理学基础是医学心理学的基础,所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认识症状是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整体性(组织性)、知觉理解性,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有些症状名称虽字面相差一二,但其内涵却相去甚远 ,比如感觉和知觉等;有些症状容易混淆,比如人格和气质等。在讲解认知心理学基础之前,将这些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的症状名词组合设计成问题,如分析心境和激情的异同点,情绪和情感异同点等,以便学生在听教师讲课过程中去寻找这些症状的各自内涵及其相互联系。课末请学生解答,有不理解之处,学生可以及时提问,教师再予以讲解,以便学生在课堂中理解消化所学内容[3]。

2.1.2 分析心理学基础内容 同一认知过程可出现在多种精神障碍当中,甚至有些还可以出现在正常人当中,所以对某一认知过程如注意力转移,出现的时间、强度、频度以及当时的意识状态、情绪状态等,均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注意力转移可能在抑郁症、焦虑障碍、儿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症等疾病都可能出现,要求学生分析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1 教师直接提问题与学生提问相结合 一方面先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补充,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再进行补充或纠正,这种方式可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过程。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同时也积极参与全过程,需要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还要提自己的问题。侧重于怎样理解症状、怎样进行诊断思维等,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奠定基础。

2.2.2 看图提问 问题还可用看图的方式引导提出,首先看图片,由图片内容引发问题。比如,在讲知觉的选择性之前,首先看图片,让学生看清画面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几个?为什么一会儿看到得是美女?一会儿看到得是老太太?带着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提问。

2.2.3 课后见习加深印象 在课后紧接着见习,让学生直接接触物品,比如苹果,将知觉的切实体验描述出来,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苹果的颜色,形状是感觉,而整体属性的反应才是苹果。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也训练了学生分析症状的能力。学生反映这种授课方式促进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收效甚好。

总之,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不拘形式地灵活应用 PBL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采用PBL教学亦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和提高,要求教师对所授课内容充分熟悉并能够将病案教学融入到每一个教授步骤中。

[1] Newman M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J].J Vet Med Educ,2005,32(1):12-20.

[2] 李冰,马颂华,刘亮,等.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9,上卷(34):195-196.

[3] 杨庆媛.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7,(8):45-46.

猜你喜欢
心理学医学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