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当代中国的遗产和启示

2014-04-04 13:50俞思念陈沛岳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文化

俞思念,陈沛岳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的时日过去了,但在当代中国人心目中,对一代伟人的缅怀不会中止;由于这一问题必然涉及中国未来,又总是在一系列重大社会变迁上显示出其深远影响。所以,正确认识毛泽东对于当代中国的作用,始终是一个常写常新的题目。今天,我们更应当端正研究视角和研究心态,客观地对待毛泽东为当代中国留下的遗产和启示,如实地把毛泽东看作新中国的缔造者,当代中国的奠基人,并在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上下功夫。

一、奠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成为中国人矢志求解的大题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逐步摸索出适合中国特殊条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随后转入社会主义发展里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上说,是把中国引向现代化建设的大门,开始了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布局。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十年里,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巨大成就。

当新中国成立时,世界预感到东方巨龙站起来了,毛泽东领导下的这块土地已经不同于以前的时代了。在前30年里的经济建设上,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同期的世界排行表上是比较快的,从1949年至1978年的起起伏伏中,年平均增长速度仍达到5%[1],社会主义中国在这不长时间里走过了西方曾经用二百年达到的工业化水平,这在今天看来都是了不起的。虽然初创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对于全国性经济建设的经验十分缺乏,但年轻的中国在推动生产力的提升上经受住了战争、灾害的考验。

其后,由于发生了党在工作指导路线上的失误,毛泽东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代替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未能继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现代化航船再次启动。但在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力量上,我们在实行改革开放时的家底已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了。有如许多学者说到的,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化体系和在国计民生上国有经济的优势,勉力依靠本国力量解决八亿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大世界新闻。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日后的经济发展上才能作出新的跨步,创造出新的奇迹,终于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我们今天可以用改革开放前后在经济发展上的对比来看待当代中国的巨大变化时,自然也应当想象到,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建设所形成的物质基础作用。

重要的是,关于经济工作,毛泽东从未放弃唯物史观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重视,但其晚年企图依靠阶级斗争来巩固社会主义,并不能解决这样一个历史性任务。这为今后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供了强烈的启示,是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前提。

在迈向21 世纪的新时期,中国的独特体制和发展道路及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渐为世人瞩目,被称作“中国模式”。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时,人们看到了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接受检验的情景,它不仅证明了西方自我标榜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并非一片坦途,而且证明了13 亿中国人民选择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合理性。正是由于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是盲目接受所谓“华盛顿”模式,没有按照某些人的“教导”来搞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中国大陆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中保持较大的主动性,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而这种独立自主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思路,正是来自于毛泽东时代的原则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中所表现出的优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上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魅力,可以为不同国家、不同发展地区引为借鉴。当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神圣,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概念。其源头,不能不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连接性,不能不与毛泽东思想中“活的灵魂”密不可分。

二、奠定了社会主义中国政治方向和基本政治制度框架

在新中国走什么道路从而实现现代化问题上,即中国未来发展的政治方向上,毛泽东早就给予明确的回答,坚定地表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并且最早批判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这使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后,坚持把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不是走资本主义走过的老路,而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可以和世界相比而不逊色的现代化新路。

毛泽东所奠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之后坚持和发展起来。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时间的浴血奋斗建立起新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当今中国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立国之本。

在毛泽东时代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在新时期继续发展的稳定基石。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和完善,其基本建构始终体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的本质,不会被西方鼓吹的“多党制”、“三权分立”那一套所迷惑。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长时间的发展中表现出适合中国国情并被我国各族人民所拥护的特点,其优越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逐步显现和发展起来,并成为当代中国的政治象征。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毛泽东留下的一道政治试题,答卷开了头但有待于接着做文章,而其精彩篇章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有望成真。事实说明,由毛泽东时代奠定的政治基础和政治艺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树立的改革开放路线上,今天的中国是能够解决自己的国家稳定和民族统一问题,能够解决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问题的。

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无反顾地担当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建设人民的美好生活为新的政治抱负;并将从严治党,把我们党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政治保证。这也是承继毛泽东致力于建设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关键之所在。为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是当代中国寻求不断发展中的不可松懈的政治任务和自我警醒。当其时,从毛泽东后期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当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并未停止,在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基本政治制度形成的框架下,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样会越改越好。

三、奠定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文化基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崭新一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欧洲文明之外的文化变革的胜利,也为随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划定了基本的方向,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南,使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重建社会主义的中国形象的新文化。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是多方面的,尽管当时的中国在文化建设上存在滞后和不足(主要是把文化建设作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甚至径直纳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之下),但在那一段特殊时间,这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伟大的推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主要表现在:树立起民族自信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文化认同上加强国家的统一;动员一切社会成员在艰苦的条件下投身建设新生活,锻炼出千百万矢志奋斗的群众主体;以现代知识培育出一代一代青年,在消灭文盲和全民教育的努力中成绩卓著;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构筑起相应的文化教育设施和科学技术事业,打下了决心改变中国贫弱面貌的先导,从而为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准备了人才条件。在那一阶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足迹。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在开展和加强新文化建设的同时,把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其他建设结合起来,树立文艺工作为新的社会主体服务的新观念新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进一步体现出文化建设的不能替代的重要性和独立地位。无产阶级不仅要进行文化领域的斗争,而且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此,必须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在建设自己的文化阵地和文化园地中,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在文化工作的方向和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上,使文艺工作者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在文化工作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许多情况下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其实质在于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赖以依存的出发点,在正确的导向下,实事求是地解决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和一大创造;在改革开放之后,也仍然需要把毛泽东所总结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为文艺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

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破除文化的封闭自守和固步自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毛泽东从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事业的现实需要出发,在中国新文化与历史文化传统、与世界其他民族进步文化的关系上,形成了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化工作方针。这就是按照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立足于中国实际来解决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对于民族文化中过去的东西进行具体分析,批判地利用一切文化成果,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发掘对于新时代有用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对待国外的文明与文化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其进步因素和合理成分;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照搬,都是错误的。中国新文化建设在面向世界时,树立开放意识,乐于对待外来的不熟悉的东西,在对外交流中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来丰富自己,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发展“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中国新文化。

第四,分清思想文化领域里不同性质的矛盾,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与繁荣。毛泽东一贯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把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同工人、农民一样看作人民的一部分。由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上的进步超出人们的意料,这说明那一时期在对待思想文化的是非中,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应看到,坚决扫除长期存在的“轻视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毛泽东时代的实践说明,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知识分子政策,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文化的兴衰起落。那个时期的不尽之处,给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在党的工作路线转移到正确轨道上来时,一开始就在文化领域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切实纠正以往在知识分子政策上“左”的错误。此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终于走出低谷,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

概言之,毛泽东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上的推进,成为当代中国在文化建设面临广阔和复杂的背景下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前导。可以说,社会主义在中国这块古老的文明土地上的建立,架起了一座由中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明的桥梁。

四、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毛泽东那浑厚的声音“人民万岁”响彻在万里长空,经久不息,走向新社会的人民大众对于未来的价值理念是明确的。那时,政府是“人民政府”,货币称作“人民币”,党报定名“人民日报”;冠以“人民”二字的诸如人民警察、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铁路、人民医院等,比比皆是,几乎所有以国家名义或代表国家的事业、机关,都以“人民”为立场。一切为了人民,是新中国奠基时起就开始从上到下树立的一致行动和响亮口号。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原,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社会荣耀,其导向性作用,仍在今天延伸。

在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也一直强调对现时的各项政策举措所持的评判标准,根本在于“人民赞不赞成”、“人民满不满意”、“人民拥不拥护”。党在先进性教育中一再要求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八大把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作为对全党的告诫,以“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毛泽东关于人民才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语录,教育了一代一代共产主义者。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远葆有无穷力量的根本。毛泽东倡导的雷锋精神,仍然受到当今中国的推崇,“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在今天仍闪闪发光。我国社会正经历市场经济走向完善时的阵痛,在价值观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下,“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观直接变成一种有力的精神感召,变成社会的共同呼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时代“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客观必然性。

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人民的历史。毛泽东曾在许多场合表达了对于人民的敬畏和服务于人民的心怀,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断表现出对于人民作用的真知,并在当代中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切为了人民,正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历史的再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今中国和当今世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以,从毛泽东时代奠定起来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

五、结语

关于毛泽东的评价既是一个真实地表现其历史作用的史学问题,更是一个与当代中国继续发展密切联系的政治问题,是一个关乎党和国家未来命运的旗帜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对于当代中国的作用,客观对待毛泽东对于当代中国的遗产和启示,需要从两种心态和两种方法中解脱出来。一种表现为,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来低估毛泽东时代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观点;一种表现为,单纯地从毛泽东的思想、言论中,寻找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致性、共同性、预见性,甚至与我们正在完善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似的论点。这是不足取的。因为毛泽东时代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面对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是不同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面对的时代和回答的问题是不同的。比如,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是在冷战状态时世界分裂下的战略和策略,在当今世界日益走向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我们的应对当然是需要改变的。所以,看不到二者的区别或用二者来相互否定,都是不合适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善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九十多年奋斗的理论总结和集体智慧,其中也包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的贡献。当然,这种贡献不在于毛泽东留下什么身后中国的预言,也不是为当代中国制订下完备的设计蓝图,这种贡献也不仅仅限于前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历史性的(如创建了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

改革开放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敢于在反思自己的成败中前进的勇气和胆识。毛泽东作为当代中国的奠基人,为中国发展所留下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启示,开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梦”的新境界。

“中国梦”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理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集中代表着百年来先进中国人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一个一个阶段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组成部分。由于毛泽东时代所奠定的当代中国的发展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因而能够表现出宏大气魄和较高起点,能够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形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与进步中的伟大创造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当代中国在国外赢得了应有的称誉和好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夙愿正在变成现实。

实现“中国梦”,正是我们今天对毛泽东120 周年诞辰的最好纪念,是沿着毛泽东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的当代中国的心声。

[1]弗拉基米尔·波波夫.在通往颠峰的途中[J].政治杂志,2004(1).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