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2014-04-04 13:50陈运普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陈运普,康 露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些论述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一、文化产业在我国兴起的推动力量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又是体制变革的结果;既受到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在推动,又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裹胁。文化产业是一个集中代表了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有其必然性。”[1]

1.改革开放为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文化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文化产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也是商品,文化产品的生产越来越贴近市场的需求,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同时也辐射到了其它行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正是由于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才使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相关行业的兴起,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体制的改革创新,在20 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对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改革,“逐步开放文化市场,减少国家的财政补贴,增加国家税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先是开展文化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接着完成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2]。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文化产业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依赖也是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新闻出版和传媒业的体制改革也开始加速,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播影视集团”和“文化传媒公司”。可以看到,改革开放拉开了我国文化制度创新与改革的序幕,同时奠定了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

2.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如今,我们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正是由于居民物质生活的富足,因此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品位越来越高,文化消费在居民整体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大多数居民的物质生活消费支出比例在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科学、教育、文化、娱乐、旅游、健身等一系列的文化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比重的全面上升,人们的消费重心开始转移。文化消费在整个国民消费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量急剧扩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部署文化产业发展时强调,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由于人民大众在其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基础上,才促使了他们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追求,扩大文化消费,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

3.信息科技的发展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强劲动力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是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世界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新的特点”[3]。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信息科技有显著的发展进步,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闪光点。新时期,相继出现了有线和无线通讯、计算机网络、电信产业、新闻媒体等等新兴技术产业。这些信息产业的出现,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提升,同时为大批相关的文化产业群体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创造了强大的动力。“科技革命以其创新精神和巨大影响力改变着整个精神文化体系,同时也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结构,而这一切正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4]。

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文化类型纷繁众多,文化符号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术语越来越专业化,人们的文化意识也是逐渐增强。传统的大众媒体,比如报纸出版和广播电视业都在逐渐改变以往落后的发展方式,积极向信息产业化聚集靠拢,以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电脑多媒体、数字化试听设备、国际互联网等,促进了新型文化传播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主体。

二、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自文化产业兴起以来,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状态和发展的总体长远眼光来看文化产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1.文化产业的管理落后,文化市场秩序混乱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增长点,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生产销售文化产品,追求经济效益。而从精神层面来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风貌和人民的思想境界,更展现着综合国力,因此,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者应该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我国,由于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混乱、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力度不够,外加文化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大众关联性特征,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进而影响了文化市场的有序经营。由于管理不善,使得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有机可乘、肆意泛滥,在文化市场上,低级庸俗的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一些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的不健康文化商品和服务亦是屡见不鲜,特别是涉及“黄、赌、毒”的娱乐产业泛滥成灾,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些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缺乏职业道德,藐视市场规则,竞争无序、经营混乱,非法出版、侵犯知识产权、盗卖文物等活动屡禁不止,这种情况不仅败坏了文化产业的形象,污染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发展环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同时,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影响文化消费,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2.文化企业总量少、规模小,特色不明显

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该国整个文化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即企业的规模、资本、技术等。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整体经营状况良好,但规模经营小且较为分散,并没有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并且缺乏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文化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但是从整体规模上看,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例如,贴近我们生活的音像行业,“据2005年新闻出版署的统计,全国音像出版单位的总资产只有78.02 亿元。而且,27 家资产5000 万以上的音像出版单位的总资产为55 亿元,就是说10%的音像出版单位占了全部资产的70%,基本具有竞争力,90%的音像出版单位资产规模偏小,基本上没什么竞争力”[5]209。我国严重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和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企业,导致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

我国的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第三产业,起步晚,发展历程短,缺乏经验,主要是模仿其他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短期内快速发展,却不能作为一种长期发展策略。因为其没有继承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尤其是非物质文化,同时也忽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3.文化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文化产业的外部发展结构看,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越来越呈现出地域发展不平衡趋势。大部分的资源和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但是内地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的文化产业化程度低、发展缓慢。在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调查显示,“2005年,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6 省市的文化产业资产拥有量均超过1000 亿元,合计占全国文化产业总资本的66.08%,而西部12 省(区、市)文化产业资产拥有量合计只占全国的11%;东部10 省市文化产业的年营业收入额合计占到全国文化产业全年营业总收入的4/5,西部则不足1/10”[5]209。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在资本聚集和发展程度上均优于中西部。

文化产业外部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发展差距上。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先进的科研技术和优秀的人力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城市人拥有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高新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大,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享受到各种高水平的文化消费。而边远乡镇,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就产生了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的失衡。

其次,从文化产业的内部发展结构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多集中在少数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而基础性的文化产业却得不到重视与发展。近几年出版、电视电影、广告、娱乐行业异军突起,而广播、报刊等行业与之相比就稍逊一筹,而这种盲目的发展会导致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失衡,使文化产业总体质量降低。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我国的文化产业自产生兴起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良好趋势,文化产品与服务在数量上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增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过度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和文化产品质量,文化产业缺失了自身特色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我国文化产业必然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我们应该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保持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正确指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 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对我们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我国文化的内在支柱与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够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

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应该从始至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当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文化产业竞争激烈,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愈演愈烈,在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更加应该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局,使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坚持先进科学的思想意识,以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目标,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己任,把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在中西方各种文化相碰撞相竞争的形势下,在世界各种意识形态斗争中,始终具备清醒的头脑,能够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同化和侵蚀,巩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2.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为基本原则

文化产品与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品,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生活产品,还对消费者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层面有着极大影响,这就要求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追求经济利润,保证文化产业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客观存在,不仅具有物质文明的经济基础属性,还具有精神文明的上层建筑属性”[6]。首先,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基础”,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通过文化消费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其次,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能够成为大众群体的舆论导向和精神动力,并且丰富其生活,提高其涵养素质,对其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文化产业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必须要保证其具备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积极的引导功能,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冲突时,文化产业的运营主体必须做到经济效益要让位于社会效益。

3.坚持以高新科技作为强大支撑力

自文化产业兴起以来,科学技术就一直影响着其发展进程,推动着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只有将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首先,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在科技装备、技术手段、载体形式上更趋向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数字产业和多媒体传播的兴起,使互联网、卫星等现代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载体,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促进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型文化形态的发展,加速了文化产业经济规模升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只有将文化产业与信息数字化设备、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相结合,才能缩小我国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技术鸿沟,实现跨越式发展[7]。

其次,在借鉴运用高新科技的同时,还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致力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出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的文化产业,才能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国家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努力为文化创新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建立文化创新体制,集中文化产业中各个要素的创新潜能,统一协调、相互支持。同时还需要文化产业主体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追求文化产业发展与技术上的进步,最终提升国家整体文化创新力和竞争力。

4.以完善管理体制作为制度保证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始终伴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进程。正是由于文化体制能够在变化发展的环境下适时做出调整,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日益强大。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将主要目标放在实行宏观调控、制定总体规划、完善经济政策和制定文化法规上。政府要把握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尺度,充分发挥文化市场的导向功能,准许多渠道、多元化、多领域的文化发展模式,促进文化产业整体的多样性和兼容性,并通过文化产业主体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及文化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或强弱兼并,实现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的增强。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基础上,政府以经济手段为主,通过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的调节,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平稳发展[8]。

其次,对于我国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应该通过制度保障和管理措施来重塑文化市场秩序。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加强立法工作,通过出台法律法规,保证文化市场有法可依,并且严格执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盗版、伪造、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采用严厉的制裁措施,维护文化市场的健康秩序,确保文化市场的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性质与特征有所不同,它是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体,是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形态。我国的文化产业自兴起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状态,它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更是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 世纪,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应该在壮大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消除阻碍产业发展的各种弊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抓住机遇和挑战,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1]江蓝生.2001 ~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8.

[2]邹徐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70.

[3]张素华,张继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建设[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2):4.

[4]谭吉华,唐仲春.文化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亮点[J].零陵学院学报,2004(12):49.

[5]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李 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J].电视研究,2012(2):20.

[7]陈 艳.关于构建“文化三峡”的几点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1).

[8]吴祖义,王 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浅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