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差异性的理论辨析

2014-04-04 13:50巴玉玺
关键词:民族区域文化

巴玉玺

(中南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一、问题的缘由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它记录、传承着人类的历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和缩影”[2]。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本标志,“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现自我认同的力量所在,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智力资源和精神依托”[3],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和象征”[4]。在民族的诸多特征中,随着历史的变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等因素的作用可能会逐渐弱化,但基于共同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成为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决定着民族的特征,极大地影响着一个民族及其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因此,无论是研究民族的历史、发展,还是研究现实的民族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等,均离不开对民族文化及其影响的研究。

但在考察和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时,常常会同时遇到该民族所在地的区域文化,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对民族文化的准确识别和判断,影响到对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民族特性的真实考察。如果不能从本质上准确地区分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差异,就可能会误将某些区域文化现象归类为民族文化,从而导致对两种文化现象的识别不清,就无法认清哪些文化是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哪些是影响民族特征的关键文化因素,最终便会直接影响到对民族相关问题研究的准确把握。鉴于此,就有必要从理论上弄清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内涵,厘清两种文化的本质差异,为准确识别民族文化和开展民族文化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二、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内涵的本质

文化的开放性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会受到周边其它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居住地区域文化的因子,极易造成对民族文化的识别干扰。要区分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必须先弄清两种文化的内涵。

1.关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服饰、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庆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5]民族文化与民族共同体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一起共同构成了民族的显著特征。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和人口的迁徙流动,同一个地域可能杂居着若干个不同的民族,同一个民族也可能分散居住在相距遥远的不同地区,此时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已不再像人类早期那样对民族共同体起着关键性的影响,而文化则成了民族共同体中最关键、最显著、最稳定、最持久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基于共同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成为了民族的鲜明特点。由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和传承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之和,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民族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现自我认同的力量所在和精神依托。因此,民族文化成为了“一个民族形成、存在以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标志”[6]。一个民族与其它民族长期杂居而处但能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其主要原因是仍然保有着自身的独特民族文化,尤其是保有着共同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同样原因,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使一个分散居住在不同地区的民族,虽远隔千里但仍保持着同样的民族特征。相反,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那么一个民族也就消失了。这种消失倒不一定是作为民族成员的生理个体的消失,而是作为民族群体的消失。就如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许多民族一样。”[7]7如世界著名的盎格鲁-撒克逊族和我国古代的契丹族、女真族等。

由此可以得出,民族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决定因素,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特征。首先它具有独特性。无论是有形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还是语言符号,正是由于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才使得此民族不同于彼民族。各民族虽共处一地,但彼此间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差异。其次是统一性。由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成员(先辈)共同创造的,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核心的、最基本的内容必然“为全民族成员所共同接受和遵循,在深层的民族心理上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贯穿其中。”[7]8从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如果没有了这种统一性,民族文化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不可能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更不可能形成一个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立民族。一个分居于异地的民族,之所以能够表现出一致的民族特征,就是因为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民族成员的心理,决定着民族的特质。

2.关于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指处于一定区域内的群体,在区域某种历史、社会、人文背景熏陶下,长期形成、发展起来并日趋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8]列宁曾指出:“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它社会关系的发展。”[9]这就是说,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由于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要在一定的时空下进行,不同地域的人们所面对的是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人类居住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制约和影响,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则会导致历史文化的背景和条件差异,从而形成了与地理环境和区域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形成特点说明区域文化是由地缘群体所共同创造的,同时又影响着本地区的人们,由文化的区域差别而导致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区域差异。

从文化概念的隶属关系上看,区域文化指的是同一文化体系内不同地域所存在的具有明显特点的文化。在某一文化体系中,对区域文化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既可以从南北方和东西部的地理方位大区域角度广义地划分;也可以将某种区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而对其中带有区域特点的文化做进一步的细分,分划出更具体的子区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大体系中,既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划分方法,也有诸如三秦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湖湘文化等区域文化的分类。而在南方文化体系中,又可细分为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若干个更小的区域文化;湖湘文化、江汉文化和江淮文化等子区域文化,又同属于荆楚文化这一大区域文化的范畴。由此可以看出,区域文化的区域性是相对的,无论区域的大小,只要是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区域的地域性文化,都可以称其为一种区域文化。

三、对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差异性考察

从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应属于两种有着明显差异的文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概念上的不同。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只有那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对民族特征起着决定影响的文化,才能属于民族文化。从发生形态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属于本民族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的统一文化,因此具有组织文化的特点,应属于一种以民族为载体的组织文化。而区域文化则不同,所指的是“某一区域的人们基于历史和区位所产生的内在于区域各种文化现象中,并具有实践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等。”[10]它应属于自发地产生于某一特定区域的民间,经过不断地演变和积累,逐渐形成为带有一定约定俗成性质的文化,从其生成特点看,应归属于一种无组织文化。

第二,创造主体的不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标志,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独特性。即使是接受过外来的文化因子,但最终还是被加工、融合成为了新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是民族文化的特定创造主体。而区域文化则不具有像民族文化这样的特定创造主体,其创造主体是一个地缘群体,是该区域不分民族的广大民众,而不是一个特定的族群,表现出创造主体的广泛性特点。

第三,影响对象的不同。由于民族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为民族成员所共同接受和遵循,并影响着民族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深层的民族心理上起支配作用,最终形成了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其影响对象是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而对其它民族的成员并不具有直接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区域文化的影响对象则不具有特定的民族,其广泛性特点表明了区域文化的影响对象既不分民族,也不分职业和身份,对所在区域的广大民众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表现形式的不同。由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具有着本民族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因此,在核心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统一性,对所有的民族成员均具有统一的约束力,即使是散居不同地区,同一个民族的成员所接受的仍然是一致的内容,遵循的是统一的规范,表现出一样的民族特征。区域文化对本地的民众虽具有影响作用,但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个人的后天接受选择,并不像民族文化那样与先天的民族身份紧密相关。

第五,存在形式的不同。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某一民族文化仅存在于特定的民族之中。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有着明显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却有着统一的民族文化,这就是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存在形式,它是一种可以跨区域而存在于同一个民族之中的文化。而区域文化则具有着地域性的差异,某种具体的区域文化只会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区域,可能会同时影响到这一区域的不同民族,是一种跨民族存在的区域同质性文化。

四、准确把握和区分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意义

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创造和继承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开展对某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不仅是要认识其内涵与本质,还要考察与其相关的社会现象的文化成因。研究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差异性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认识民族文化的本质,为研究民族文化以及相关民族问题提供帮助。

第一,有助于准确区分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差异。由于文化具有着开发性,在长期的人类交往和接触中,民族文化总是在与周边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借鉴中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会受到周边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会受到所在地区的区域文化的影响,使得某些区域文化因子与民族文化同时共存于一个民族之中。在长期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中,有些外来的文化因子可能会逐渐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形成新的民族文化。也有一些文化因子可能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部分成员,也可能被一些人所接受,但始终没有形成民族文化的特征,使得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显得比较模糊,无法准确界定。在考察民族文化时,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和区分哪些是民族文化、哪些是区域文化,就可能会导致考察上的失真、选择上的失误、结论上的失偏。

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内涵,就是要从本质上揭示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差异,厘清两者之间的模糊之处。如果能从概念、创造主体、影响对象、内容与表现形式、存在形式等方面综合判断,就会发现民族文化是一种可以跨区域而存在于同一个民族之中的组织文化,而区域文化则是一种可以跨民族而存在于某一区域的非组织文化。两者的根本差异是民族文化具有特定的民族特点,对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起着决定作用;而区域文化并不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弄清了两者间的本质差异,使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界定显得更为清晰,避免了因某种共存于某一区域不同民族中的文化形式而引起的识别模糊,为准确区分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依据。

第二,有助于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虽然民族文化存在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但这种独特性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每个民族都可能学习、借鉴和吸收了周边民族的文化因子,使民族文化总是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纯粹单一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在我国的南方,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过“三月三”节,傣族与德昂族同过泼水节,两个以上的民族共有某一种文化形式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说民族文化是独特的,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共有的文化形式就不是民族文化,所有跨民族存在的文化形式就都是区域文化。识别某种文化形式是否属于一个民族文化,关键在于考察这种文化是否具有本民族的特点。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在民族的发展历程中,闭关自守的民族总是要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不断学习的民族才能够延续至今。当一种外来文化因子被一个民族所接受之后,如果能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并被赋予新的内容时,这种外来文化便失去了其原有面貌,成为了接受民族新的民族文化,使原有的民族文化得到不断丰富。虽然有多个少数民族都过“三月三”节,但“三月三”仅仅是一个节日载体,不同民族的“三月三”节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甚至叫法上也各有不同,如瑶族称其为“干巴节”,侗族则称为“花炮节”,壮族又称为“歌圩节”,此时的“三月三”节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各自不同的民族节日,所表现出的是特点各异的民族文化。考察民族文化既要看形式,更要把握其本质内涵。如果简单地以存在形式而界定民族文化,将会使民族文化研究受到包括区域文化在内的很多文化形式的干扰。当能够从本质上考察和识别民族文化时,就能够清晰地区别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以及其它文化的差异,使民族文化研究更具针对性。

第三,有助于更好地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1],“推进文化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12]民族文化与民族共同体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继承是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延续着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的继承是一种“本本主义”,只能是墨守成规,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与时俱进地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坚持的是批判性继承的“扬弃”观点。“扬”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弃”的是那些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主要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发掘、整理、复制、研究和利用;发展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内容和新的生机。能得以延续到今天的民族文化,实际上已经历了历史上的无数次“扬弃”,否则早已失去了延续的生命力,民族也早已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基础。在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时,同样面临着对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区别问题。如果不加区分地将所有存在于民族之中的各种文化形式都纳入到民族文化之中,就可能会出现所继承、创新出的是并不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就成了人为想象的、臆造的民族文化。这样的继承和创新不仅不利于对民族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发展,甚至还会人为地制造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影响到对民族问题的考察和相关研究。只有弄清了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本质差异,才能有效地识别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才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能够适应新的时代环境,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支撑着本民族延续和发展,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元素。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92.

[2]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9):28.

[3]余以德.苗学研究文集:第1 册[M].贵阳:贵阳市苗学研究会,2005:149.

[4]荣仕星,等.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13.

[6]朱启臻.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95.[7]施维达.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王 革.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59.

[10]赵喜仓.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13.

[11]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 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7-24(01).

[12]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6-11-10.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131105.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分割区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