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构建路径研究

2014-04-04 13:50沈建波
关键词:成才价值观核心

金 敏,沈建波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当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困惑及现状

随着世界交流日益密切,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生活的校园不再单纯的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多元文化集中的“百花园”。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其生性单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容易被西方价值观所蛊惑;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即倡导高消费,讲吃穿,不讲学习;讲享受,不讲奉献;讲名牌,不讲实用;讲感觉,却不讲承受力。大学生有种“买单”的思想。消费主义用吃喝玩乐、奢靡消费的“享乐之风”冲击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消解了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淡化其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享乐为目的的游戏人生,荒废时光的价值观,最后,在自我消费中迷失自己。在这种背景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迫在眉睫。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信仰迷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性,而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淡漠、政治观念不强、对政治信仰淡化的现象[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日常生活中与政治接触较少。当今大学生成长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抗衡时期,缺乏强烈的政治兴趣与政治意识。其次,当代大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途径较窄且效果不明显。通过随机采访,大学生们普遍反映,平时老师课堂传授是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离他们的日常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内容十分枯燥,在实践中运用较少故而对其缺乏更深入的认识。此外,对马克思信仰的价值认同,认为是疲于应付的形式,或者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实用化、功利化,认为是入党、好找工作的现实需要等种种现象和行为,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同程度的缺失和认同危机[2]。

第二,责任意识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责任感的大学生能严格律己,遵守社会规则,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与诚信,肩负起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任,反之,缺乏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颓废自己,漠视社会公平正义,置规章制度于不顾,在自我与社会的冲突考验中,迷失自己。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失责任意识,习惯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与实践。大学四、六级考试就是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例子,尽管在开考前已经签署了考场诚信承诺,但大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采取一切投机取巧、作弊手段,最后害人害己。

第三,理想信念模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概念,也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概念,它一般包含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美好未来应具有的充分信心,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效果的充分认同、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效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基本认同等几个层面的含义[3]。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指路灯与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充实校园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有力保证。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荒废学业、沉迷网络,沉溺感情的例子屡见不鲜。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有了信念的支撑,大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端正自己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理想,敢于对诱惑说不。

第四,奋斗精神消解。大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大学,英文单词是university,谐音即,由你玩四年。进入大学门槛的大学生犹如脱缰的野马,卸去了高考沉重的精神负担,甩掉了父母的约束,进入了自我十分自由的阶段。无忧的生活,小压力的大学环境让大学生自然而然地过起了悠闲的生活,“以不挂科为荣,以玩游戏为荣,以谈恋爱为荣”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生活标准。温水煮青蛙,一旦陷入安逸中,人就很难从中发现问题,大学生也不例外,为避免大学生在自我安逸中迷失自己,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规划四年校园生活,充实在校时间,远离“虚度光阴”的日子。

二、凝练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培育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切具体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层,势必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同时要也密切联系大学生日常生活进一步具体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及大学生个人需求出发,全面而具体地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要求。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富于理想,追求事业,砥砺品行,崇尚真善美,渴望成才,奉献社会,希冀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基于大学生的这些基本需求,结合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3],着力凝练成包含“理想、责任、诚信、奋斗、成才”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其中,理想起着精神内核与导向作用,责任起着辅助保障作用,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奋斗是大学生成才的方法与途径,成才是大学生的最终目标。

“理想”是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础。理想主要包括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其中,共产主义理想是最高层次的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基础理想。大学生明确理想,有利于端正其政治态度,抵制西方价值观的诱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来实现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即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想信念一旦形成,便会指引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迷失自己。

“责任”顾名思义即是培养有担当的大学生,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明确其身负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梦想而发奋学习,以理性的态度、高尚的品德、奉献的精神自觉担当起当代大学生在未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和使命[3]。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责任,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任。有责任的大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为己任,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奉献社会升华自己,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将责任意识内化到具体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将自我价值追求与祖国的富强、人们的富裕、社会的稳定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自己的无限潜力与能力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只有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才能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爱国、守纪、尊法、尚道,从国家、社会的高度而不是一切从个人出发的角度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诚信”要求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做到树立良好的品德,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中,体现当代大学生成为人才的榜样示范和价值导向作用[3]。大学生只有坚持诚信价值观,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具有好的导向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诚信,推崇以诚待人,大学生应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用诚信激发自己热爱国家、关心社会、关照身边人的精神。

“奋斗”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途径。大学生朝气蓬勃,渴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渴望奉献自己、造福社会。然而,大学生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单靠空想、做梦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依靠自身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精神,缺乏奋斗精神的大学生,即使胸怀大志,一腔热血也只能做着“乌托邦”的大梦,被拒于现实之外。

“成才”是大学生的最终目标。“成才”就是培养大学生励志成才的志向,使他们志存高远,终保持崇高的理想,不断激活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又能脚踏实地,坚持为理想而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能量和成才追求[3]。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实践“诚信”观念,艰苦奋斗,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无论是用高尚的理性信念引领大学生,还是用责任意识激励大学生,用诚信意识完善大学生,用奋斗精神鼓励大学生,最终都要落实到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终目标中去。只有实现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才会真正走入大学生心中,得到大学生的情感认可与自觉实践。

三、厘清核心价值观构建思路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托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需要一个过程。意识形态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从自发认识到自觉升华,从认同价值观到实践价值观,从朴素感情到理智认识的规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将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有机地协调、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引领和整合人生观的目的[4]。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形成了自我人生感悟,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生观。但大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往往是具体的、不稳定的、不系统的,出于自发性。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崇高性与抽象性出发,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观,是有目的,有意识,系统的,明确的,稳定的,即自觉的人生观[5]。故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必须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升华,才能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引领自我发展与成才。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情感升华来实现。学习的方式主要分为自我学习与灌输学习。自我学习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领悟思想理论的要领和精髓。但单靠自我实践与学习是很难穷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这时需要通过灌输学习的教育方法来实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上,“灌输论”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4]。列宁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并成为列宁主义的重要思想。列宁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6]。”因此,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灌输”到工人阶级头脑中去,才能使工人阶级从“自发的阶级”转变为“自觉的阶级”。同理,大学生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形成科学有效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将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通过有效的途径灌输到大学生心中,才能使大学生从“自发的群体”转变为“自觉的群体”。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导,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体现,两者必须辩证统一于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大学生只有做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确立高远的目标,将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渗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同时,大学生只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实践中坚信马克思主义思想,忠于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传承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知荣辱懂奋进,为祖国的未来做奉献。

四、多维度路径是培育与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培育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层维度出发来构建。首先,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其次,从宏观角度出发,国家与社会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给培育与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好的环境。再次,从微观角度出发,学校要成为培育与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载体,创新教育方式与途径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第一,文化路径——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具有传承性和民族特性的特点,我国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历史文化传统,从优秀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否则构建的价值观犹如水上浮萍毫无根基,也会造成宝贵文化资源的浪费。儒墨道法融会贯通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富含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精神,足以成为大学生立身、立言和立行的价值标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所以,用我国深邃的道德文化作为滋养无数大学生的精神沃土不仅是文化选择还是历史必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7],足见我国对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视,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用中国四大发明、四大经典著作、丝绸之路来激励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要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干将热血救中华”的赵一曼来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更要用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箭之父钱学森的事迹来鼓励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建设国家。让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自觉地认同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舆论路径——营造良好的社会、校园氛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将地球“缩小”为一个地球村。大众传媒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平台,因为其具有快速、便捷和全球性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的隐性力量[8]。当前,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本国的价值观,渲染社会氛围,我国也要利用好大众传媒为当代大学生营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如果没有大众传媒作为依托,当代大学生会缺乏一个宏观的社会环境,久而久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的影响会越来越弱。所以,我国传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介优势,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领当代大学生,用优秀大学生的事迹去感染当代大学生,这也是我国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此外,校园媒介也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由于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里,校园媒介也是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具之一。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利用学校网络建设、微博平台建设、微信平台建设等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并灵活开展针对大学生的互动活动。通过运用当代大学生热衷的媒介交流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既拉近学生的心灵距离,也能做到真正有效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教育路径——创新德育教育。我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至大学都将思想政治教育课放在重要的位置,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在随机采访某所大学某专业的同学们的过程中,他们纷纷表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从小上到大,内容大体一致,提不起学习兴趣,内容太枯燥,不愿意听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教育方式上应力求创新。首先,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大学生日常所关心的内容融入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良好的思想互动与情感共鸣。其次,学校应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利用校训来激发学生爱校、爱社会、爱国的热情。再次,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党员及优秀大学生的带头作用,用同龄人的优秀事迹去感染大学生,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柔性力量,它的实践创新势在必行[9]。心理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也逐渐增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在价值困惑及行为取向迷茫产生心理痛苦时,通过心理求助的方式,正确地疏导学生心中郁结,正确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认同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以文化视角作为切入点,以舆论宣传为辅助,以学校教育为依托全面展开,才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1]井阳军.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3(12).

[2]王华斌.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7).

[3]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4]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5-203.

[5]王玉樑.21 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6]列 宁.列宁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7]朱海龙.文化与实践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途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5):34-36.

[8]朱海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1).

[9]朱海龙,叶星星.认知与突破-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成才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