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亲情淡化现象及教育引导策略

2014-04-04 13:50高理想
关键词:淡化亲情子女

高理想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个人都来自一个家庭,它既保证了人类生命的延续,又保证了后代潜能的开发[1]。亲情是维系家庭最坚韧的纽带,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90 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在关注友情和爱情的同时,忽视了对亲情的呵护。一个不争的但又值得深思的事实摆在了大家面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漠视亲情、淡化亲情的状况。

一、“90 后”大学生亲情淡化的表现

第一,不体谅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爱,是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则更是世世代代所称颂。但父母对子女的爱也要把握好度,过或不及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让子女遭到毁灭。”“90 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生在衣食无忧的年代,自出生就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和百般关爱,可谓是“捧在手里怕破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些长期处于溺爱中的孩子,由于受到特殊“优待”,在心目中给自己一个错误的定位——自己才是这个家庭的唯一主人。正是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得这些孩子年满18 岁,步入大学之后依然娇气十足,我行我素。甚至很多大学生对父母抚养他们的艰辛或熟视无睹或不以为然,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对父母的感恩、感激之情。如,有些大学生把父母当作提款机,只有囊中没钱的时候才想起父母,如有不满足就跟父母发脾气,呵斥父母。除此之外,同学之间讲排场、讲阔气,丝毫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不容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见怪不怪,这实际上折射出一个问题: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溺爱是造成亲情淡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第二,沟通方式错位,亲情联系减少。处于科技信息网络迅速发展时期的“90 后”大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广阔的虚拟交往空间,加上大学生思维活跃,感受力敏锐,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他们的沟通方式种类日益繁多。短信、飞信、QQ、E-mail、博客、微信等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手机、网络更是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由于QQ、微信语音同时传递、微信小视频功能的出现导致大学生电话的拨打频率越来越低,信件、明信片这些看似更有温度的沟通方式被他们抛弃。而这些“90 后”大学生的父母大都是40 岁以上中年群体,他们感知新事物、掌握新通讯手段的能力有限,他们对电话等传统交流方式的依赖性依然存在。通讯手段的日益更新就造成了两代人之间交流、沟通方式的错位,无形中使得他们亲情联系减少,子女对父母的不理解和忽视也在无形之中增多。这种父母子女之间心灵上的沟通、感情交流的缺乏,天长日久之后,势必会使原本浓厚的亲情逐渐变淡,心灵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宽。

二、“90 后”大学生亲情淡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化大染缸的侵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网络使用的普及,“90 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和“洗礼”,他们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一系列与其身份不符的行为,甚至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他们在物欲横流和及时行乐中忽视了亲情血浓于水的情感,亲情似乎也成了他们所谓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商品之一。除此之外,由于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导致大学校园愈来愈社会化,社会上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念也随着社会化的风气被带到了昔日学风浓浓、一尘不染的校园,身处其中的“90 后”大学生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而遭受严重侵蚀。他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物质、金钱更是经常挂于他们嘴边的口头禅,物质欲望急剧膨胀。在友情、爱情上以自我为中心,在亲情上更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攀比不讲感恩,甚至出现为了金钱背弃亲情、扼杀亲情的现象。。

第二,学校感恩教育的缺位。学校是孩子品德养成、个性发展的主要场所。作为“90 后”大学生,“应试教育”如影随形伴着他们走进大学校园,一路走来,分数似乎是衡量他们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考大学似乎更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老师更是担心“升学奖”,于是学生就成了只会学习的机器,伦理道德、做人成才、知恩感恩等观念从未被学校和教师移植到他们的大脑中。步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这些“90 后”大学生的必修课,但这些课程就内容上来说,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法制教育等为主打,亲情教育虽有所涉及,但分量较轻,没有实质性的深入。而实践活动则侧重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亲情的陶冶和培养重视力度不大,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缺乏亲情意识,从而使亲情淡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应当引起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第三,家庭亲情氛围的缺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这也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一直被世人称颂、令人向往的真正原因。但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为了生活,父母忙于工作、忙于事业、忙于应酬,无形之中把原本属于和孩子交流的时间让给了工作、应酬等,而父母却浑然不知,认为只要给钱让他们花就是疼爱,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情感交流,长此以往,造成了子女与父母之间有隔阂,孩子不愿意敞开心扉,主动和父母交流内心真实的想法,使得隔阂越来越来大,感情越来越淡。正因为如此,很多90 后出生的孩子在选择大学时,刻意选择外地的学校,甚至越远越好。这是对父母的无声反抗,也是对亲情的无限渴望,如果这时,父母意识不到,加上没有人及时引导,那么这些学生将会因为距离的疏远而加剧心理的疏远,这对亲情的修复和维系都是不利的。

第四,个人亲情情感的淡漠。目前高校大学生都是“90 后”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到踏入大学校门之前,一直生活在父母为他们打造的温室之中,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从祖辈到父辈更是对其“众星捧月”,宠爱有余,以致于出现部分大学生从小就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把亲人的疼爱视作理所当然,甚至稍有“伺候不周”,就会对父母大声呵斥。于是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的心理,不懂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造成亲情观念弱化。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对父母缺乏理解,不懂得换位思考,认为父母用于工作的时间远远多于陪伴自己的时间,等同于父母的工作、事业远比自己重要。大学生个人情感的淡漠是“90 后”大学生亲情淡化的又一“杀手”。

三、亲情淡化现象的教育引导策略

生命诚可贵。关爱生命是最起码的人性,重视亲情也是人性最后的道德防线[2]。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90 后”大学生亲情淡化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需要全方位共同努力教育引导并加以解决。

第一,社会应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让学生感同身受。一个充满亲情和感恩的社会氛围对大学生亲情观的教育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更加重视伦理道德方面的建设,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个人层面更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因此,作为媒体舆论应该响应号召,在大学生中对传统道德文化加以宣传弘扬,特别是“知恩、感恩、报恩”的美德,使中华五千年的亲情文明得以发扬光大,无形之中加强“90后”大学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同时,社会各界人士应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孝义之道,所谓“环境塑造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塑造良好人格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养成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习惯,先让学生感悟亲情、感恩理解自己的父母,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身体力行,回报和奉献社会。

第二,高校应加强亲情感恩教育,让学生切身感悟。高校对“90 后”大学生的亲情教育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所以,高校应加大亲情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比重,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真实感人的亲情案例,来打开学生封闭的亲情心门。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父母的养育恩情,懂得珍惜亲情。如,组织开展感恩亲情演讲比赛、有奖征文比赛、感恩父母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弘扬亲情的影片等。以此为桥梁,增强大学生的亲情体验,提升大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父母,珍惜亲情。最重要的是,高校应注重把握亲情教育的系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全面性,把亲情教育当成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只有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大学生的亲情观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经营亲情的艺术才能为他们所吸收,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人才。

第三,家庭应更新与子女的沟通途径,多渠道交流感情。从目前大学生亲情淡化的现状看,虽然他们大多数已成人,但心理承受能力仍然有限,他们的成长仍需父母爱的呵护。而父母对子女进行亲情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子女和与子女沟通的艺术,另外要不断更新观念,与子女做知心朋友,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子女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所思所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改进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缓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消除之间的隔阂,以朋友的姿态和孩子共处,关心子女的情况,以身作则,在子女心中发挥榜样的作用。针对“90 后”大学生交流方式的现代性、多样性,父母应跟上时代步伐,尝试学习新的通讯手段,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也便于用子女所热衷的通讯方式与其进行交流。这样以来,彼此交流的途径拓宽了,空间扩大了,频率提高了,两者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也会越来越多[3]。多渠道的增进感情,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父母为了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无形之中,已经拉近了两代人的心理距离。

第四,大学生自身要怀有一颗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心。“90 后”子女多为独生子女,在上大学之前一直环绕于父母家庭之间,当他们离开家走进大学,开始相对意义上的独立生活,许多父母失去子女绕膝的快乐,感觉到孤独、落寞。所以作为大学生要将心比心理解父母的感受,主动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不让他们挂念担心;遇到生活、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多询问父母,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往往会给我们以指引。要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不容易,理解父母,在校坚持勤俭节约的精神,不盲目攀比,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做点兼职,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可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而对于父母工作忙而无意疏远自己这一点,作为越来越成熟的“90 后”大学生应该理性看待父母的辛苦和打拼,看到父母经营家庭、努力工作的艰辛,换位思考,才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用心呵护好这份亲情。“90后”大学生陆陆续续地就要步入社会,如果没有一颗感恩之心,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如何优秀,在人格上也是有缺陷的,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90 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栋梁。如果他们的亲情淡化问题不能得到正面的引导和及时有效的解决,便很有可能导致其在性格上的缺陷,养成淡漠家庭的观念,甚至还会造成对人冷漠,对社会敌视的畸形心态,这将严重影响着家庭的幸福和安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在校“90 后”大学生的亲情教育势在必行,培养他们成为一个珍惜亲情、懂得感恩的人,做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王彩霞.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

[2]颜剑群.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亲情故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刘倩倩,乔建中.亲情教育:高校教育中亟待重视的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7).

猜你喜欢
淡化亲情子女
永不凋零的亲情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清明话亲情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