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配视角下的高教发展不平衡性分析

2014-04-04 00:40王黎恺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录取率生源公平

王黎恺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0 引言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而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直接损害教育公平,进而影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本文旨在从资源分配角度,从存在的高校发展不平衡表向中找出内在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1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研究,对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李立峰(2006)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既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造成的,也有地理位置等自然差异的原因。他建议通过高校地理布局的调整,循序渐进地调整高校招生计划的分配,使各省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达到公正合理的状态。郭延凯(2010)分别从名牌大学各省市计划招生数量、各省市高考录取率、高招录取质量以及录取分数线等方面描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邱均平,温芳芳(2010)基于对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进行量化说明与实证分析,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李硕豪,魏昌廷(2011)运用1998—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能力差别较大,两极分化严重,同时,各区域内部高等学校趋同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明确。李艳(2010)从财政资源配置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程度,提出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制度、统筹东中西各地区资源等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曾羽(2011)认为现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公平与效益不能兼顾、资源的动态效果被忽视等问题,建议实现管办分离,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创新教育体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效率。

2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与充实,但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较大。一是,各省市的录取率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尽管教育部在各省编报招生计划方面再三要求将招生计划向高等教育欠发达且生源数量相对较多、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倾斜,但我国各省份间录取率差异仍十分明显。以一本录取率为例,2011年,一本录取率最高的是北京,为27%,最低的是河南,仅有4.89%,而2013年,北京的一本录取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有24.33%,河南一本录取率上升为6.79%,而最低的山西却只有5.89%。高校在不同的地区投放招生名额的地区差异较大,属地化倾向明显。根据各大学招生网数据显示,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北京计划招生分别为200、226,均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而河南作为清华、北大第二大生源地,分配到的招生名额分别为99,85,都不及北京的1/2,然而当年北京高考人数为7.27万,河南高考人数为71.65万,也就是说,北京考生进入清华、北大的可能性分别是河南考生的20倍和26倍。而在青海,两所学校的招生名额只有19,18,还不到在北京招生计划的1/10。同样作为部属院校的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它们的招生计划各省市的差异要更加明显。二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之间差异巨大。高等教育招生中城乡户口分布不平衡,农村学生的录取率偏低,尤其是一些名校,这种情况更加明显。2011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10级学生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分析“谁更有可能上清华”。调查显示,2010级清华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总数的17%,但当年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为62%。同样地,在过去20年中,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从原来的30%下降到10%左右。不光在“985”院校,在其他重点大学也出现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情况,根据麦可思的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22%,明显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

(2)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使得高等教育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很不平衡,而这一情况不利于我国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期发展。

《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东部地区1085所,中部地区799所,西部地区仅323所。东部地区高校数量要多于中部地区,而东中部地区高校数量又明显多于西部地区高校数量,并且各地区高校质量差异较大。

表1 2013年各地区“211”工程高校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东部“211”工程高校数量最多,有61所,中部“211”高校数量最少,只有16所,东部地区“211”工程高校数量比中西部的总和还多。东部地区中北京市拥有“211”高校26所,比整个西部地区12省的总和还多。考虑到各地区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数量不一样,因此,各地区每个省拥有的平均数量更具代表性,东部地区各省拥有的“211”高校数量为6.1所,中部地区为2.7所,西部地区为2.1所,差异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构安排以及地理、历史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经费筹资机制。教育部属普通高等院校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建,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用于高教部分,中央各部委属普通高等院校属于教育部、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共建,因此其经费来源有教育部、各部委和地方财政;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经费则主要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中,地方财政占到总投入的90%左右,这样过度依赖地方财政投入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体系必须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分布和高校间经费分配的不平衡。

3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我国,受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约束,客观上来看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仍将长期存在,尽管有观点认为考虑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这种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的滞后,也使得中西部地区很难利用人才优势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再者,尽管教育公平不是教育资源分配的绝对公平,但也应该让全体国民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绝不能因学校的属地、生源的户籍不同而有所区分。政府应尽快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1)中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分为二方面,一是,我国实行分税制以后,因地方财力失衡导致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不断扩大,因此,要加大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中西部高校发展,缓解中西地区高校受地方财力限制而引发的投入不足问题;研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一些大的教育集团投资西部地区教育。二是,高招名额分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有时不完全是政策歧视,还与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有关,所以,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帮助提高这些地区的师资力量,促进各省区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2)改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整部属院校在全国各省市的招生比例,指导地方高校适当提高属地外招生比例。一是,可以利用国家对口支援政策,号召和鼓励高水平地方院校与中西部地区同层次大学结对帮扶,提高对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的投放,加强高校之间包括教育人才、物资援助和信息支援等互助活动。二是,改革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问题,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性,允许高校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办学层次和专业。建立获得区域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学分互换和课程认证制度,全国一盘棋,建立统一的课程资源市场。

(3)改革经费分配体制。打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二元”经费划拨体系,中央部属院校和地方属院校经费分配上的不平衡,根本上是人为划分等级所导致的,应该统一经费划拨方式,同时,增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减少地方财力差异对各地高校发展的影响。

(4)建立健全科学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改革以户籍为身份识别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逐步强化因才取人,人尽其才,将办学效率与因地因时制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相结合。

[1]郭延凯.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招生的省市差异[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2):1-3.

[2]邱均平,温芳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问题研究——基于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7):17-21.

[3]李硕豪,魏昌廷.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分析——基于1998-2009 年的数据[J].教育发展研究,2011(3):8-13.

[4]闫广芬,王红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及影响因素分析——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出发[J].现代大学教育,2012(1):6-11.

猜你喜欢
录取率生源公平
公平对抗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怎样才公平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6所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录取率降低
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
探子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