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北方学院药学系为例

2014-04-05 04:21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课堂

张 聪 颖

(河北北方学院 药学系,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当前“逃课”似乎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行为,“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是大学生之间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高校逃课族”的行为已严重影响到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面对“逃课热潮”的不断升温,如何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逃课现状

逃课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种行为。本次关于逃课行为的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对象为河北北方学院药学系在校本科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逃课现状如下:

第一,大多数学生对“逃课”持否定态度,但“逃课现象”始终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调查显示60%的学生对他们的逃课行为充满愧疚,认为逃课是不好的行为,但都或多或少出现过逃课行为;20%的学生表示绝不容许自己出现逃课行为;剩余20%的同学则对逃课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

第二,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逃课率呈上升趋势:大一年级有37.5%的学生表示有过逃课行为,其中经常逃课的仅占1%;大二年级有72.5%的学生有逃课现象,其中5%的学生表示经常逃课;大三年级100%的学生都有过逃课行为,其中12.8%的学生经常逃课。

第三,男女生偶尔逃课率基本持平,但男生经常逃课人数高于女生。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男女生偶尔逃课率分别是66.67%和60.56%,基本持平。但经常逃课情况男生较女生严重,调查显示16.7%的男生有经常性逃课行为,而女生中只有2.56%的学生经常逃课。

第四,大学生逃课对课程有选择性。“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为大学生之间无需掩饰的公开秘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逃课的课程中公共课和选修课分别占60.84%和66.97%,而对于专业课他们几乎没有逃课现象,这说明逃课具有选择性,而且合班上课的逃课率要比分班上课的逃课率高。

第五,隐性逃课现象严重。相对于逃课成瘾者,这部分学生还是能坚守上课,但往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玩手机、聊天比比皆是,虽然在行为上他们没有逃离课堂,但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每天上课只是为了等待下课而已。

第六,“正义之逃”现象层出不穷。这部分学生是所谓的“忙人”、“能人”,或是学生会、社团中的骨干成员,或是忙着赚取生活费的“打工族”,或是热衷于考试的“考证族”,亦或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当上课与他们的第二选择发生冲突时,经过权衡舍弃,往往牺牲上课而去做所谓的“正义之事”。

二、大学生的逃课原因

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迈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背负着父母殷切希望的大学生本应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然而现实中,大学生逃课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有的学生有着“不逃课的大学生活就不完美”的不良心态。那么大学生为什么会逃课?根据此次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以下几个因素:

(一)学生因素

在逃课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学习缺乏动力;有的学生纪律意识淡薄,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对听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对专业不了解,缺乏专业兴趣

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高考所填报的第一志愿,而是被调剂的专业,对现学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缺乏足够的认识,总觉得目前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因而没有建立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久而久之逐渐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出现“逃课”现象。

2.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消极适应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疼爱和呵护下长大,学习生活都是在老师和父母的督促指导下完成,缺乏独立思考及独立安排生活的能力。高考过后,面对大学宽松与自律并存的学习环境,部分学生在“自由”面前显得不知所措,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和父母的监督,不会合理“自由”支配时间,加之自我约束力差,松懈的情绪和心理慢慢演变成“自由散漫”,进而养成“逃课”的习惯。

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

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走进期盼已久的“象牙塔”,没有了沉重的学习负担,部分学生没有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有的学生把“60分万岁”作为学习目标。当校园里“逃课”现象普遍存在时,他们极易受到诱惑而盲目跟风,“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成为他们对“逃课”最好的诠释。

4.实用主义、考证热导致学习的盲目选择

随着年级的升高,一部分学生发现毕业后社会对求职者的要求与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于是就试图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开始有选择性的学习,只上有利于他们前途发展的专业课程,放弃那些对未来影响不大、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相差甚远的课程。“逃课时间”或去图书馆涉猎群书,或去自习室复习考研,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考证热中。

5.为实践、活动和经验而逃课

这部分学生是校园里的大忙人。兼职打工、社团工作、参加各种活动都成为他们逃课的最佳理由。为实践和经验逃课的同学,他们对课堂式教学并不满足,认为亲自实践过的东西吸收得更快,何况还有经济收入,而在学校的学习只以拿文凭为最终目标;为活动而逃课的同学往往是学校或者学院的学生干部,为了参加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而选择逃课。

(二)教师因素

部分授课教师在教学上缺乏个人魅力,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沉闷,这就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出现逃课行为。

1.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部分授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缺乏敬业精神,投入教学的精力不够,自身缺乏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不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缺少吸引力[1]。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部分教师授课仍采用“传递——接受”、“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形式过于死板,授课内容安排不合理,课堂气氛沉闷,致使大部分学生感到上课没意思,逐渐对上课产生厌烦和排斥心理,“逃课”现象随之而产生。

2.师生教学关系不协调

大学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与高中完全不同,大学课堂教学缺乏交互性,师生课后缺乏交流。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的学习,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和排斥感,不愿与老师多交流,久而久之对课堂缺乏兴趣,对所学课程产生厌烦心理。

(三)学校因素

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滞后,高校教师考评制度和教学管理存在漏洞,现行考试方式陈旧单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逃课行为的出现。

1.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教学定位不准确,整体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直观性,重理论,轻实际,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很多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对求职者的要求。因此,一部分学生对某些课程失去兴趣,认为这些课程对今后的就业没有意义,继而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课行为。

2.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朝着建设“科研型大学”的方向努力,但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个弊端即重科研轻教学。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多少论文,获得过多少科研成果,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成为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许多大学教师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课堂教学质量无法保证。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对高校提出了“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的质问,教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无疑已偏离了大学的使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逃课现象的出现。

3.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不协调

大学虽然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配合默契。部分老师授课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不闻不问[2]。而学生的主要管理者——辅导员老师一般每个人要管理几百名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每节课的到课情况都掌握得十分清楚,这就不可避免地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给少数学生逃课钻了空子。

4.考试方式陈旧单一

高校现行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内容仍以学习过程中做的课堂笔记和课后练习题为重点,甚至有的老师考试前会集中给学生勾画考试重点,平时不上课的同学往往有“临时抱佛脚”的心理,甚至有的同学以“临阵磨枪”的复习方式取得不错的分数,有的成绩甚至还超过天天按时上课的同学,没有体现出上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现象给部分同学造成听课价值不大的错觉,认为考试前突击复习比天天去听课的效率高。

(四)社会因素

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和家庭、社会的负面导向,导致一部分学生的行为呈现盲目性,继而出现逃课行为。

1.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开始走进学生的视野。他们感觉网络教学比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更贴近今后的就业实际,更适于自主学习。因此,部分学生通过“逃课”的方式走下课堂,走上网络去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

2.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各种证书成为大学生求职的敲门砖,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获取这些证书。此外,随着用人单位对学历高、能力高的毕业生需求的增加,高年级的大多数学生都投入到考研、求职大军中,当考研复习、求职面试与上课冲突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逃课现象。

3.家庭和社会背景的负面导向

当代的大学生都属于90后,从小到大的学习与生活都由父母精心安排好,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受到“60分万岁”、“大学不逃课,人生不完整”等错误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在上了大学之后,就不再用心学习,“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态令他们再也无心听课,随波逐流到“高校逃课族”群体中。

三、应对大学生逃课的方法与对策

高校大学生的逃课行为不利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将来进入社会发展也会有困难,他们在逃课的同时也逃掉了自己的未来。如何让学生回归课堂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学习目的与动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引导学生走出“逃课”误区

面对大学自主的学习空间,许多同学在“自由”面前茫然失措,当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时,已经欲“飞”无力。所以,在大一新生入学之际,就要通过“优秀学生报告会”、“专业教育”、“职业规划大赛”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真正了解所学专业的实质,从而建立专业兴趣。

2.用情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学生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和感恩父母,让其明白自己的上学成本和父母为之付出的艰辛,自己的逃课行为不仅没有体现出课堂的价值,而且还辜负了父母的殷切期望。由此引发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的教育,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让所谓的“60分万岁”的思想变得毫无意义。

3.做好就业指导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宣讲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让他们明白现在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指导学生考取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使学生上课期间能够安心于课堂,而不是盲目的寻求所谓的“自我”。

4.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活动之间的关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学习与实践活动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减少在今后工作中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在实践中“行”得更远,作为学生,首先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秩序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社会工作和社团活动,也是大学生明智的选择。

(二)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完善教师考评制度

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加强教学全程管理,完善教师考评制度,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知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解决学生逃课的重要途径。

1.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

调查结果显示,知识渊博、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分析透彻和语言幽默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授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授课水平,以人格魅力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从而形成一种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授课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课下的交流,可以借助QQ、微信等新媒体,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就专业学习、就业困惑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学生才能“得道、获业、明智”,那颗追求“自我”的心才能回归课堂。

2.加强教师教学全程的管理与监督,不断完善教师考评制度

在很多高校,名师的课堂总是“人满为患”,“名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质量的授课水平深受学生们喜爱。因此,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学督导组听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方式加强教师教学的全程管理。同时,在教师考评制度上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讲授知识时做到既能迎合学生心理,吸引学生,又能结合科研讲授专业的前沿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优化课堂教学,改进课程设置,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这是吸引逃课学生回归课堂的关键。

1.备好课,上好课,让学生回归课堂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首先,授课教师要备好课,吃透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和教案,以达到预期效果;其次,要上好课,在教学内容上创新,加大课堂信息量和前沿知识的学习,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高校的教学管理者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结合当前社会该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不断优化改进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3.改变“独白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型教学模式

把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潜能发展,从而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四)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机制

推进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严格考勤制度,加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与研究,让学生从“逃课”轨道上回归到课堂学习。

1.推进考试内容及方法改革

现行的考试内容多是以课堂笔记和课后的练习题为重点,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就能容易地通过考试,即使平时不去上课对成绩的影响也不大,甚至有的同学凭借高超的记忆力,最终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没有体现出上课与不上课的区别。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考评制度和考试模式,通过笔试、实践操作等方式,既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彻底改变学生考前“突击”的错误思想。

2.严格纪律,多方面考勤是避免学生“逃课”的有效方法

课前点名、教师随堂提问、辅导员抽查等多种考勤方式都是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和避免逃课的有效方法。此外,授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应加强工作上的交流与沟通,对缺勤的学生共同管理教育,把学生“逃课”的错误意识消除在萌芽状态。

3.推行“导师制”,加强学生专业学习与研究指导

在专业学习上推行“导师制”,教师与学生结对后,导师可以多方面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让教师从“教书”真正走向“育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学生从“逃课”轨道回归到学习研究的轨道上。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学习氛围

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学风建设和宿舍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素质。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校园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开展“人文素质大讲堂”、“学术交流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2.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和宿舍学风建设,使学生从小环境到大环境都得到教育和熏陶[4]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自主团日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做智慧之人,做好学之人,用身边学习的榜样,时刻提醒他们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目前,“逃课”现象可以说已经成了教育体系上的一个漏洞,如果不及时修补,对教育本身和学生成长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在学生思想教育、教师授课水平及教育教学改革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不断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学生真正回归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8):84-88.

[2] 张庆锋.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探析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06-208.

[3] 朱文武,程晓娟.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4):215-216.

[4] 李红.高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8,(30):51-53.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