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服务型政党建设理论架构研究

2014-04-05 05:30徐成芳
河南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仆服务型政党

徐成芳,闵 雪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引言

“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标志和本质的属性,“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2013年11月12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深化服务型政党建设理论研究,迫在眉睫。

“服务”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1],具有名词和动词双重属性。关于“服务”问题,学者们多数从经济学、管理学(公共服务)及产业(服务业)的角度来研究,而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中的“服务”与这几个领域研究的“服务”有所不同,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即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方式的间接性和服务层次的高度性[2]。关于“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目前似乎无准确概念,要下一个定义,必须考证这个概念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的用法及其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指导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那么,就当前的实践和认识水平来看,“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是指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施政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贯彻服务理念,加强制度约束,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拥有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国共产党服务型政党建设理论,特别是其理论架构,可以为服务型政党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支撑和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理论架构

(一)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为谁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政党作为“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力争取得和保持国家政权而进行活动的政治组织”[3],其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就是联系人民群众与国家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党就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5]。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的利益无论在国家还是在社会中都应该是至高无上的,而政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由此,政党的所有决策和行为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就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指明了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任务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分水岭就是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6]。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括为十分简练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工人阶级革命与历史上的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历史上过去的一切革命,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工人阶级革命则是要彻底消灭剥削,以一种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类可以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代替剥削制度。工人阶级的革命目的和利益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前进的方向,而且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工作,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特殊利益,而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既没有也不追求特殊的利益,因而党就必须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特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党建设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利益要求,在发展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但应注意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党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的不断调整,服务人民群众的内涵外延和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党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越来越丰富,民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亟须党作为贴心人,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关怀与帮助。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党必须深入研究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切实改进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使服务工作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等调整变化,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促进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践行宗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

(二)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服务理念——公仆意识

“什么样的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关键问题。广大人民群众不需要“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7],需要的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执行人民的意志,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资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拥有者“不是市民社会本身赖以管理自己固有的普遍利益的代表,而是国家用以管理自己、反对市民社会的全权代表”[8]。“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而驾于社会之上”[9],就会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用甜言蜜语掩盖它是为占统治地位的而且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服务的事实。而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7]的组织。因此,共产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作为权力执行者只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公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毛泽东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色政权的根在群众之中,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到“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0]。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以其身体力行成为举世公认的人民公仆的楷模,他常告诫人们: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做官当老爷。他强调:“我们考虑一切问题,都要从人民的需要、人民的爱好来着眼。”为人民服务,必须“做实实在在的事,做实事,收实效,才会对人民有利”。他躬身垂范,要求自己和各级干部“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11]。他晚年时胸前一直佩戴着“为人民服务”的徽章,常常自豪地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总服务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科学论断,还批评一些党员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5]。江泽民强调:“各级干部都要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也必须依靠群众才能做好。”[12]胡锦涛多次强调:“树立公仆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3]“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一言一行必须受到党和人民监督。”[14]因此,树立公仆意识在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公仆服务意识重在践行,是具体而生动的,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发扬“老黄牛”精神,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当前,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增强“公仆”意识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就是把改善民生作为增强“公仆”意识的动力源泉,把创新作为增强“公仆”意识的重要途径,把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作为增强“公仆”意识的关键环节。有了公仆意识,才能坚持深入实际,主动问计于民;才能耐心倾听群众意见,真心欢迎群众监督;才能热心帮贫扶困,尽心排忧解难;才能做人清正,执政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做到“诱惑不移为民志,权重不变公仆心”。

(三)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目标定位——和谐党群关系

为什么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党群关系比较密切,这是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功的重要法宝。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目标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党群关系,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和谐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助推器,是党执政兴邦的重要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的前提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而服务型政党的建设正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

首先,服务型政党建设促进党群互信,和谐党群关系。党服务于民,人民群众会更加信任党。拥有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党会更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促进党群互信,党群关系更加和谐。一方面,党服务于民能够取信于民。代表人民、为了人民,首先就是要取信于民并且服务于民。就当前而言,我国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是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就会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削弱党的群众基础,并进而使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党如果诚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妥善地解决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时刻为人民群众服务,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样,人民才会支持党、拥护党,并增进对党的情感。另一方面,党只有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始终是为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懈奋斗,是为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发现的。因此,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才能不断发现蕴藏在群众中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时代潮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才能在胜利中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因此,服务型政党建设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

其次,服务型政党建设促进党群合力,和谐党群关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是全党及全国人民共同的任务,需要全党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正因如此,党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党群和谐的一个重要表现。一方面,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党的政策交给人民群众,使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途径之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标,就会齐心来做。……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15]群众齐心办事就是群众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为共同目标团结奋进。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党的首要责任,就是要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政策、完成党的目标任务共同努力。而群众自愿自觉去做的前提就是党的政策是服务于民的。另一方面,党承担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人民群众要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把党的坚强的领导力量和群众的巨大力量结合起来,才能为服务型政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才能实现和谐党群关系。

再次,服务型政党建设促进党群同利,和谐党群关系。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这里面的利益是多种利益的复杂结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总体性利益概念,包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物质利益,参与国家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政治利益,还有精神生活充实的文化利益。这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的实现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由此,党和人民群众在利益目标上实质是一致的。党群同利,党可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党要最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利益仍然存在差别。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要求在差别的具体利益的实现过程中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利益,对不同阶层群体合法的利益,都要一视同仁地予以尊重和保护,不能只考虑少数人的利益而忽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不能只考虑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忽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决不能压制和侵害人民群众应有的合法权益。只有让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都分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才能够进一步充分调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形成全国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与此相适应,党群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四)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实现途径——制度建设

“怎样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制度是组织人类共同生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规则[16]。制度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制度发展健全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总结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时,邓小平曾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5]。因此,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实现途径就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要用好的制度来规范、约束、保证政党执政为民,利用权力造福于民。在建设服务型政党过程中,除了依靠理想、信仰等精神力量之外,还应更加重视制度创新。面对各种新挑战,应有意识地由精神推动向制度保证转变,并以民主的评价和认同为外部压力和动力来推动服务型政党的建设。

1.健全服务群众制度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扎实有效地为群众服务,经常深入群众,使政策和决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真心实意地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起科学民主的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服务群众,既要体现在思想觉悟上,也要体现在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一流的工作业绩中,通过借鉴和运用教育活动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的制度。要服务好群众,必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建立健全察民情、解民意的制度。建立健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制度,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是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服务落实到实处。

2.健全联系群众制度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和基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90 多年奋斗生涯中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就是无论在艰苦的革命年代还是在曲折的改革建设生涯,党始终坚持“三大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从根本上说,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使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向人民负责,真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但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深入群众机制、组织群众机制和服务群众机制,这是服务型政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3.健全群众权益诉求表达机制

权益诉求表达机制解决的是人民群众对政党执政的意见,以及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诉求能通过正常渠道传上去,为政党所了解、所掌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权益诉求表达渠道不断畅通和拓宽,可以通过“绿色邮政”“网上信访”“信访代理”“视频接访”“专线电话”等多种平台,依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表达权。党员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意愿,与人民群众时刻保持交流。另外,人民政协是群众表达和诉求权益的重要渠道,尊重和保障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政协的各种会议上发表意见、开展视察、提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参与调查和检查活动等权利。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应进一步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依法保障新闻从业人员的采访权、知情权、批评权、发表权和监督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人民群众权益诉求表达机制要有新的做法,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充分顾及群众权益表达机制的快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实行传统表达手段和现代表达手段结合、人工表达手段和技术表达手段结合。

4.健全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服务于民要注重服务效果,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请群众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打分,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判党的服务效果的标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也可以通过依靠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服务群众的成效进行监测评估,科学监测评估数据可适度公开,鞭策党员干部时刻为群众服务。服务质量的界定与有形产品质量的界定有很大区别。有形产品的质量主要通过技术特性进行界定,并运用技术标准进行评价。服务质量的界定不能只通过某一维度进行,否则会导致定义过于狭窄,必须采取多个维度,比如服务的功能性、经济性、时效性、文明性、安全性等,并使每个维度指标细化,还需对服务效率、服务责任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建立全面、立体、多方位的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三、简短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理论架构从以人为本、公仆意识、和谐党群关系和制度建设四个层面回答了“为谁服务”“什么样的服务”“为什么服务”及“怎样服务”的问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这是永葆党的纯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证。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钟龙彪.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依据、内涵与根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1):21—25.

[3]钟清清.世界政党大全[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猜你喜欢
公仆服务型政党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只见公仆不见官”
一句话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春秋时代的“国家公仆”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