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葛布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4-04-06 03:37刘春雨
山东纺织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雷州手工艺文化遗产

刘春雨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葛,也称葛麻。其纤维可织布,俗称“葛布”、“夏布”,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服用材料,主要通过将葛藤纤维用水浸煮提取纤维织造而成。葛布织造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发现三块五六千年前的葛布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在历史文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关于葛布在我国服用材料发展中的相关记载[1]。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濩,为絺为绤”[2]。东汉史学家袁康《越绝书·越地传》:“葛山者,勾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阐明了在吴越时期人工栽培葛的历史[3]。在《周礼·地官》记载:“‘掌葛’掌以时微絺、绤之材于山农,凡葛征微草贡之材于泽民。”由此可以看出在周代就专门设立了“掌葛”的官吏来掌管葛类纤维的种植和纺织,由此可见葛布在我国纺织经济中的重要地位[4]。

雷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影响,四季常青,葛藤蔓延。雷州地区葛藤也称野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卵状长圆形,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与小叶柄等长或较长;小叶三裂,偶尔全缘,顶生小叶宽卵形或斜卵形,先端长渐尖,侧生小叶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黄色、平伏的蔬柔毛,其纤维是古代雷州先民织布制衣的主要材料。早在三千年的商周时期生活在雷州地区的南越人就已经掌握了葛布织造工艺[5]。另明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雷人善织葛,其葛产高凉、碙州而织于雷”[6]。可知雷州葛布是伴随雷州先民一起成长的,是雷州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雷州葛布发展与现状

1.1 雷州葛布发展

葛布,在许多朝代都被列为优质的朝廷贡品[7]。东汉时期,岭南的葛布已经全国闻名,雷州葛布“百钱一尺。细滑而坚,颜色若象血牙,名锦囊葛者,裁以为袍,直裰,称大雅矣。故今雷葛盛行天下”[6]。在东汉光武帝时期,雷州葛布就被列为贡品进贡朝廷。同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雷州葛布在当时也随着其他工艺品远销海外[8]。其中,唐代雷州出产的葛布,工艺精致,质地优良,被朝廷列为贡品[9]。雷州古体雷歌(约创作于宋代前)云:“月光光,月圆圆,四娘绞布在庭旗;脚踏年规响噫噎,手捻比榔拎单杼”[10]。明代,雷州纺织业较发达。万历《雷府志》卷五《风俗志》载,“土多布多麻而葛为上,丝间有之”;“大家妇女不闺门,日事纺织,乡落之妇尤勤”。明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葛布》中记载雷州葛布盛行天下,云:“惟雷葛之精者。百钱一尺。细滑而坚……故女手良与沽功异焉。粤故多葛。而雷葛为正葛。雷州妇女多以织葛为生。诗正义云。葛者妇人之所有事。雷州以之。予诗云。雷女工稀綌。家家买葛丝。又云。蛮娘细葛胜孺。采葛朝朝向海隅。又云。雷女采葛。缉作黄丝。东家为綌。西家为烯”[6]。明屈大均《雷阳曲》有:“蛮娘细葛胜罗襦,采葛朝朝向海隅。为有珠池名对乐,家家生女尽如珠。”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云:“粤故多葛,而雷葛为正葛。”明清两代,雷州成为当时我国葛布的大本营。雷州地区的葛布生产达到鼎盛,加之港口贸易的推动,当时的各个乡村生产的不同品类葛布产品都汇集于此,并且通过雷州港口对外输出。同时,雷州葛布也是当时最为时尚与珍贵的物品。清代端阳节时,广东巡抚进贡礼品中就有雷州葛布五十匹[8]。民国以后,葛布的生产几乎全部停止。由此可见,雷州葛布在中国古代纺织文化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2 雷州葛布现状

雷州葛布作为雷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纺织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纺织技术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雷州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雷州葛布具有质地细薄、若如蝉翼,可以与香云纱相媲美的特点名闻天下[8];其染织原料主要以天然植物染料为主,主要有通过黄枝的果实染出的金黄色;粒淡子(当地叫法)果实染织成的深红色;蓝色选用青黛;褐色用榔;以及大乳根(当地叫法)/山稔根的根,将皮浸泡10小时,溶解出颜色后,用罐子将其与拟染物面料一起沸煮,冷却之后,将染织面料在溪水中反复漂洗干净,染成棕红色。但由于传统的雷州葛布生产工艺工序繁多,且全为手工作业,生产效率低下,产量低,成本高等因素,特别是受到丝、绵纺织工业的冲击等问题,导致雷州葛布在现代近乎绝迹。在深入雷州地区走访调研中了解到,葛布在当地被称作“Ga Bua Bei”,在明清两代,清末民国初期还有人采摘葛藤在雷州城贩卖,也有一些专门兜售葛布的商行。例如,广东海洋大学张莲等在“古代雷州半岛海神信仰略析”一文中就有提到,在明清时期雷州半岛妈祖庙庙址中就有雷州城西关外葛布行,而今在整个雷州地区已找不到专门出售葛布的布行了[11]。对雷州葛布了解的人少之又少,了解雷州葛布织造印染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只有一些年过耄耋之年的老人。由于生活的压力与现代纺织材料的发展,雷州葛布已不再有人问津,曾经辉煌的民间手工艺正在慢慢走向末路。

2 保护性开发策略

2.1 保护和培养雷州葛布传承人

雷州葛布技术工人的存在是雷州葛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雷州葛布的织造艺人已近耄耋之年,无法进行雷州葛布的采葛、纺纱与织造,加之雷州葛布织造工序繁复、受季节性影响大、市场狭小、特别是受到现代纺织工业的冲击等问题影响,曾经风靡千百年的雷州葛布在整个雷州地区已无人问津,这也就导致了雷州葛布织造艺人出现了严重断层;为此,加快雷州葛布的保护刻不容缓。其中,要保障雷州葛布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通过深入传统织造地区进行全面系统地调研、记录、整理雷州葛布织造技术,并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人员合作,设置雷州葛布研究机构。对此我们可以在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设置雷州葛布织造与设计专业课程等机制,提升雷州葛布的审美艺术;或者效仿贵州省濒临绝迹的布依族传统枫香染工艺传承模式,开设培训班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12]。以此来更好地推广雷州葛布织造技术和培育年轻一代的从业人员,确保雷州葛布传统工艺延续它的独特风格。

2.2 雷州民间手工艺遗产保护机构的设立

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要保护和培养民间手工艺者,雷州民间手工艺遗产保护机构的设立也是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在我国许多地区被列入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不计其数,但在其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却略显不足。以湛江市为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6项,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雷州石狗,只是在一些博物馆、展览馆中进行陈列展示,对雷州石狗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致使雷州石狗文化未能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对民间手工艺保护措施较为完善的日本,昭和25年起就设置了“文化财保护委员会”,以及后来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一村一品”运动,所有为保护传统手工艺而设置的专业机构都大大推动了日本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与繁荣[13]。为保护雷州传统手工艺中的雷州葛布织造工艺,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雷州传统编织与纺织研究机构,该机构主要针对该地区织造技术,染整技术及纹样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在对雷州传统葛布织造工艺调研的同时,针对性地进行雷州葛布文化产品开发与宣传工作的开展,是对即将绝迹的雷州织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措施。

2.3 加快雷州葛布步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步伐

雷州半岛,曾是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地,汇聚了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汉闽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目前湛江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个、省级26个、市级41个。根据走访雷州地区访谈与查阅文献资料等多方面调研发现,雷州葛布作为雷州地区先民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现已面临绝迹的境地,截止2013年湛江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布,依然没有提及雷州葛布这个伴随雷州先民传承与发展的古老传统民间手工织造技艺。雷州葛布作为我国纺织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高超的纺织织造工艺、色若象牙血、薄如蝉翼等特点风靡千年,是雷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雷州先民生活文化的真实写照。基于以上分析,雷州葛布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濒临绝迹的雷州葛布,单单通过个别民族民间学者的微薄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各级地方政府、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学者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加快雷州葛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的步伐,才能让雷州葛布得以重获新生。

2.4 无形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与宣传

所谓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诸如语言、戏剧、音乐、风俗、手工艺等不能够固化的人类财富。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百姓奔走忙于生计,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坚守者寥寥无几,加之对其法律内容一无所知,致使许多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走向灭绝。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雷州地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葛布织造在民国初期就已停止,了解其纺纱技术及织造工艺等流程技法的手工艺者都已年近耄耋,加之雷州话的地域性特色,与其沟通存在着语言不通等问题;只有极少部分年过花甲的工艺传承者对此了解;传统的雷州葛布由于工艺繁复、织造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市场狭小等问题,他们不得不放弃织造葛布,为生存而奔波,织造也就为此在雷州人的生活中无声无息地隐身了。在颁布保护性法律的同时也要加大其宣传力度,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条,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所关乎的自身利益等问题;同时可以根据我国国情,效仿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家设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雷州葛布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发展[14]。

3 结语

雷州葛布既作为一种手工行业而存在,又作为一种手工文化而发展,是雷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纺织科学技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考古、历史、艺术、科学或技术价值和研究意义。面对雷州葛布在当下发展中的困境,对雷州葛布的拯救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拯救机制来实现对其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将雷州葛布这种传统而古老的织造技术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也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雷州葛布重新焕发昔日的华彩。

[1] 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 王秀梅.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仲富兰,何华湘.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杨天宇.周礼译注(十三经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 李科友.百越族对桑麻苎葛棉种植业的重大贡献[J].农业考古,1988,(2):408—414.

[6] (清)屈大均.清代史料笔记: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 陈志坚.雷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8] 李日兴.雷州葛布,古代时尚和珍贵的布料[N].羊城晚报,2012—04—25(B4)

[9] 雷州市人民政府.雷州史话[EB/OL].http://leizhou.gov.cn/LZDT/Content.aspx?Id=21/2011—10—31.

[10] 牧野.雷州历史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11] 张莲,李雄飞.古代雷州半岛海神信仰略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30(2):47—50.

[12] 韦云彪.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的保护与传承[J].黑龙江史志,2009,(22):79.

[13] 刘志阁.外国传统手工艺保护的文化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2,(16):65—66.

[14] 徐乙乙.日本的传统工艺保护策略[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1):1—4.

猜你喜欢
雷州手工艺文化遗产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手工艺·温州发绣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走近手工艺人
雷州书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