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在军队院校学员队管理中植入“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实践意义

2014-04-07 15:30张丹丹
关键词:学员队军校团体

张丹丹

(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云南 昆明 650208)

据调查,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中存在着三大难题[1]:其一是公共伦理问题,集中表现为人际关系冷漠、诚信缺乏、干部腐败;其二是家庭伦理问题,集中表现为独生子缺乏责任感、婚姻关系不稳定、代沟严重;其三是职业伦理问题,集中表现为缺乏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上下级构成利益链共同对社会不负责任、上下级之间关系不公平(樊和平等,2012)。职业伦理模糊、职业价值观颠覆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与职业人自我实现的瓶颈。作为文化策源地的院校及其教育导向,对于整个行业以及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协助政府、协助社会、协助院校一步步地走出这个困境,也许,从改变行为入手,用健康的行为来塑造先进的个人和凝练先进的理念,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

一、健康行为改变理论概述

(一)健康行为与健康信念理论模型

所谓健康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指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身心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改变危险行为与采取积极行为两个部分。健康信念理论模型最早由Rosenstock 提出,[2]并由 Becker和 Maiman 共同修订:(1)个体感知到的不健康行为会发生的几率或可能性;(2)个体感知到的不健康行为会导致的严重性;(3)个体感知到的行为转变的好处;(4)个体感知到的行为转变的障碍。更进一步地说,任何与个体“感知”有关的、促进行为改变的、内在的或外在的“行动线索”,都是个体行为改变的关键推动力。

(二)个体健康行为的改变历程

个体健康行为的改变需要经历5个阶段[3]:第一个阶段是前沉思阶段,个体尚未意识到实施健康行为的意义;第二个阶段为沉思阶段,个体开始认真思考是否需要转变自己的行为;第三个阶段为准备改变阶段,个体开始准备改变自己的行为;第四个阶段为行动阶段,个体已经习惯出现了变化的行为;第五个阶段为保持阶段,个体会思考如何提升行为改变的效果。

二、在学员队管理中植入“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植入“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对于促进军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职业价值观指的是人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4](黄希庭,1994),简单地说,每个人所持的价值观在其职业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5](凌文辁,1999)。笔者认为,结合我校学员的实际情况,对于军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分类,将其区分为目的价值观(涉及职业目标)和手段价值观(涉及为了实现职业目标所采用的手段)[6](金盛华,李雪,2006)更为适宜。

1.健康行为的体验激发了军校大学生主动承担多元化社会责任的意识,为军校大学生发展其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奠定了经验基础

军校大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包含了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这四个维度。学员队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对健康行为的引入及其改变,恰好弥补了学员在远离原生家庭的院校情境中发展自身目的性职业价值观的多重需要,例如体验家庭式的集体安全感;发现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体验人际关系缺失带来的痛苦;获得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赞许;感受不以物质利益为目的的能力展现和个人职业抱负的实现;超越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的诉求,体验关注整个社会所带来的价值感和荣誉感;等等。

因此,“健康行为改变”理念的植入,不仅拓宽了院校管理工作的职能,还为军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承担多元化社会责任的实践平台,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为他们发展其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2.健康行为理念的内化提升了军校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进取意识,为军校大学生理性看待其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精神根基

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大学生在选择和评价职业时的标准和条件。从内容上看,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包含六个维度,即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发展、福利待遇,它们中既有物质因素,也有精神需求,且这两方面无法严格分割。军校学习阶段,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行为的反复参与会帮助军校大学生通过 “观察——体验——思考——体验”的过程逐步汲取健康行为理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将其内化,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健康行为实践。

因此,“健康行为改变”理念的内化,不仅延伸了院校管理工作的效能,还为军校大学生打造了一个思考、驾驭自身职业实践的思想平台,通过自身道德素养和进取意识的提高,为他们审视其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引发的种种冲突时提供了精神根源。

(二)植入“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对于帮助学员队客观判定其队伍的士气现状具有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士气”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判定一个团体的士气状况时,可以考虑从组织认同、工作质量和团体凝聚力这三个维度入手。[7]

1.观察军校大学生在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有助于学员队判定其队伍的士气现状

组织认同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及组织文化产生的共识情感。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学员队在判定军校大学生的组织认同程度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量:(1)了解他们是否认同学员队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以及价值标准,并无意识地进行模仿;(2)了解他们对学员队是否怀有忠诚感和依附感,并希望学员队能长久地成长与发展;(3)了解他们对学员队是否怀有归属意识和与队伍荣辱与共的整体感。

2.观察军校大学生在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对任务的满意度,有助于学员队判定其队伍的士气现状

在军校大学生眼中,抛开任务本身,任务完成质量(即工作质量)的高低还可以反映出他们从低级到高级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学员队在判定军校大学生对任务的满意度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量:(1)了解他们是否认为该任务具有多样性;(2)了解他们是否认为该任务确实反映出学员队的共同目标;(3)了解他们是否认为该任务具有一定的自由度;(4)了解他们是否认为该任务完成得比较圆满;(5)了解他们是否对下一次任务有所期待。

3.观察军校大学生在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团体凝聚力,有助于学员队判定其队伍的士气现状

团体凝聚力反映了团体成员经过人际互动过程对团体所产生的依恋程度,以及是否愿意留在团体里的动机强度。[8]健康行为改变过程中,学员队在判定军校大学生对任务的满意度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量:(1)了解他们的异动率,即留意他们是否怀有愿意留在学员队的真实意愿。一般来说,团体内部的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愿意留在该团体内;(2)了解他们之间的沟通状态。一般来说,团体内部的凝聚力越高,成员间的沟通就越频繁,且越常使用正面、友好的语言和非语言讯息;(3)了解他们的自尊状况。一般来说,团体内部的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更常以团体为荣,其自尊度也就越高,从而更加愿意为实现团体的共同目标而工作。在此基础之上,团体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组织效能也越有可能得到提升。

三、在学员队管理中植入“健康行为改变理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将“健康行为改变理论”植入学员队的管理流程、帮助军校大学生亲身经历健康行为改变的历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第一,组织、引入健康行为时,要对相关行为进行慎重的筛选和充分的阐释。学员队需要多方考量该行为或活动是否具有激发管理对象积极情感与强烈动机的功能,要对该行为进行深入的解释和剖析,帮助管理对象切实“感知”到行为改变的益处及其可能存在的障碍。

第二,学员队在控制健康行为改变过程时,既要当好“旁观者”,更要当好“行动线索的指引者”。一方面,学员队要细心观察、了解管理对象在行为和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和反应,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行为或活动进行中的各个环节及时组织讨论和总结。

第三,行为或活动过程中,学员队应当尽量提高任务组织各个环节的科学水平。任务开始之前,学员队可以尝试将任务分解为不同的单元,结合不同的任务阶段和不同的管理对象,尝试制作简单、实用的评定工具,例如评定队伍的士气现状时,可以将不同的维度和要素制成表格,并根据管理对象的反应划分相应的评分等级,提升学员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第四,引入和组织实施健康行为时,切忌走形式、贪多或者无章法可循。以往曾有调查显示,如果活动组织的重复度太高、形式单一枯燥或者缺乏一致性,则极易使管理对象出现责任分散和阻抗心理,从而导致团体效能下降或团队凝聚力涣散,甚至使行为主体产生心因性记忆减退的问题。由此,选择健康行为类别、制定健康行为改变方案时,要注意选准选精,注意凸显健康行为的指向性、连贯性与可评估性。

[1]中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调研[R/OL].关注国情,2012-03-30,(20)http://m.baidu.com/2012-03/30/content25028074.htm,2014-2-10.

[2]Haljee L,Genberg B,Minh T etc.Alcohol use and HIV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 adolescents in Khanh Hoa province Viet Nam[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4.1-10.

[3]O’Hea E L,Wood K B,Brantly P J.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gender differences across 3 health behaviors[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2003,27(6):645-656.

[4]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69.

[5]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3):342-348.

[6]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2006,(1):50-56.

[7]李春苗.士气内涵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6,(2):193-198.

[8]孙敏华,许如亨.军事心理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481.

猜你喜欢
学员队军校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军事基础训练与学员队连队化管理的对接路径探析
学员队干部在课余体能组训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现役院校学员队干部素质构成探析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