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理性主义探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

2014-04-07 15:30眭国荣
关键词:犯罪心理理性主义心理

郑 慧,眭国荣

(1.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2.南京工业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从19世纪末诞生开始,就在西方社会引起轰动,在哲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伴随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非理性主义通过各种形式在我国大学生中广泛传播,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严重影响。从哲学的观点出发,尝试就非理性主义社会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影响作用作简要论述,以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和管理。

一、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主要内涵

“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相对立,它否认或限制理性和经验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或反映能力,认为人的认识与理性无关,宣扬情绪、本能、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源于对资本主义的反思,非理性主义一度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

(一)主要观点

西方社会19世纪到20世纪所出现的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等,都是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虽然非理性主义并未构成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主要观点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本体论

唯意志主义认为,渴望生存或得到权力的欲望,即意志,才是人的本质;生命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命冲动、生命力的延续,生命冲动是一种不断向上、富有创造力的力量;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意识生活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一系列人类的文明成果都是心理结构中的无意识现象推动的结果;存在主义认为孤独、烦恼、畏惧等心理情绪的体验是人的根本性存在,并将之上升到本体论高度。

2.认识论

非理性主义把认识看成是通过非理性因素的自我体验,主张在人的直觉状态中把握世界的本质即人的存在。叔本华和柏格森认为,不能通过理性逻辑去把握生生不息、变化无常的意志和冲动,只能通过直觉,在主客合一的境界中直接进入意志和冲动这种生命本质之中。非理性不是一种按步骤、分阶段的逻辑程序的认识形式,而是指在一瞬间就能直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形式。[1]

3.人学观

理性禁锢着人的本质、自由和价值,无意识的精神状态才是意识的真正主宰。真正的本体是个人的存在和直觉体验。人们只有在这种对自我存在的体验中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价值。萨特存在主义的人学观影响很大,他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存在着,并不断超越自己的存在,谋划未来,创造自己的本质。

(二)非理性主义评析

1.非理性主义的合理性

非理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的回应和反思,以及对近代理性主义的矫枉过正。近代西方社会,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现代文明感到失望,于是各种愤怒、悲观等带有非理性因素的情绪伴随而来批判科技理性;非理性主义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不少严峻而深刻的问题。其中对人的直觉、无意识领域的探索等,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给今人以启示。

2.非理性主义的缺陷

非理性主义把意志、冲动、自由等无意识现象赋予本体,片面夸大非理性的意义。其实现实生活中具备理性是十分必要的,没有理性的制约,人也非真正意义上的人;非理性主义夸大否定性,容易使人陷入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等,对社会发展不利;非理性主义片面理解人的本质,抛开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去强调人的个性,实际是空想;[2]非理性主义最终发展成极端的反理性主义。

二、非理性主义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伴随着人们对“文明”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的价值的重新思考,尼采、萨特、弗洛伊德等人的非理性主义学说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精力充沛,乐于接受新事物,在全球化的今天,非理性主义思潮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发达的资讯媒体,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极大冲击,其中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把他们引向犯罪的道路。

(一)非理性主义在我国大学生中传播的主要形式

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为传播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现代大众传媒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互联网以其迅速便捷且受众广泛的优势,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大学生是互联网最频繁最广泛的忠实用户,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使得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互联网,当以非理性主义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思潮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大众传媒的平台进行传播时,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定型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最易受到影响,导致在认知和行为方面发生偏差。

2.以解放色情与冲动为本质的大众文化为主要载体

当下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和西方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影响,加速了文化的演变,导致我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在非理性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以解放色情与冲动为本质的大众文化越来越受青睐,逐渐形成大众文化的核心,表现在文学作品、电视剧和电影等各个方面。商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所不用其极,为迎合观影人群的强调个人直觉和感官效果的非理性因素的主流消费心理动机,利用色情、暴力等消极的非理性因素吸引眼球。大学生正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未稳定阶段,在汲取文化知识丰富自身时,容易受到那些不良的文化的侵蚀,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形成犯罪心理。

(二)非理性主义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善于接收新事物,但分辫是非的能力差,当西方思潮在中国泛滥时,容易食洋不化,产生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非理性文化思潮中尤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的意志主义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最深。

1.强调绝对自我,追求物欲享受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对人的本质作片面理解。萨特的人学理论认为:“别人的存在给我的自由带来了一种事实上的限制”,把自我与他人对立起来。弗洛伊德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通过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压抑来完成的。这些观点本是揭露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的社会现象,但一些大学生对其只作字面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着重表现在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缺乏以及非理性的消费行为。通过调查,大学生中比较流行和欣赏的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的青春我做主”等以自我为中心的话语。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他人的困难冷眼旁观,坚持明哲保身,但凡是触动到自己利益的事就积极干预,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还有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只顾吃喝玩乐,一味追求名牌,花钱大手大脚,成为名符其实的“啃老族”。

2.悲观情绪浓烈,挫折反应消极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存在主义把个人的孤独、烦恼、畏惧等心理情绪的体验作为人的根本性存在。克尔凯郭尔觉得人自离开母体,就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也指被众人遗弃、自身价值不被别人承认所产生的孤独。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就是烦恼,人就是活在畏、烦之中。尼采虽反对悲观,但他承认,人生是“极度的痛苦,那种置身于绿枝火焰之中的漫长痛苦—那种遥遥无期的痛苦。”受到这些非理性主义者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因看不到“自我”在社会坐标系上的适当位置而流露出来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表现在对自己的未来和整个社会失去希望,颓废堕落,经常抱怨发牢骚,面对挫折采取逃避之类的消极态度。

3.陷入虚无主义,道德水平低下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有一种否定、怀疑、批判历史和社会的倾向。尼采把西方文化的颓废归罪于它的伦理主义、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他认为,“伦理自身是一种颓废的病象”,“理想总是对现实的诅咒”,“由于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病毒被引进了欧洲文化。”尼采主张创造性生活,重估一切价值,他在自传中声称:“道德理想的胜利和任何其他胜利一样,须依靠不道德手段:强暴、说谎、诽谤、不义。”萨特则把价值、道德看作虚无。这种非道德主义和虚无主义使得大学生满腹“批判”思想,极力贬低我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洋,主张全盘西化;敌视社会,对社会的阴暗面大肆渲染,公然挑拨;厌倦道德教育,不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语言粗俗,公共场合违反秩序。

(三)非理性主义影响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

王牧教授认为:“不但犯罪人不是理性的人,正常的人也不总是理性的人。”犯罪人在本质上可以认定为非理性的,表现在低自控和低自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3]文化素质的提高并不能阻止大学生走向犯罪,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出来的,因受到非理性主义的不良影响而导致的对自我的不正常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不理性的看法,在一定的情况下,容易激发出来,形成犯罪心理。

1.畸形的需求心理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非理性主义宣扬的本能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使得一些大学生为了追求感官刺激,满足自身欲望,进行非理性消费而导致入不敷出。大学生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当物质条件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一己私欲时,物欲的冲击淹没了心理的防线,才导致大学生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案件激增。有关调查反映的大学生犯罪中70%都是盗窃案,正是大学生为了贪图享乐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印证。

对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剖析他们的心理,都带有明显的自私性,以自我为中心。非理性主义认为所谓人的存在, 只是个人的精神存在或主观存在。这种观点抹杀了理性的作用而使人向另一个方面获得了畸形的发展,那就是过分注重个人主观感受,自私自利,极端自我。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调查马加爵后在其报告中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某某案”也是非理性主义影响下的“受害者”。李某某在父母的各种溺爱中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浪子性格,最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将他推上风口浪尖,撞人后态度嚣张,年纪轻轻就走上犯罪的道路等,这些都是他在非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蔑视社会公共秩序导致的严重后果。

2.过分的焦虑心理和严重的认知障碍

目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占6.06%,高危人群占16.54%。据报道,我国有焦虑不安、烦躁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而其中只有不到15%的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受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动摇,处于迷茫状态,认为人活着就是痛苦,易被当前的社会问题困扰,害怕挫折,不思进取。对自我认知不足,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过度的自卑感诱使以非理性的方式发泄,强烈的挫折感引发失范行为。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增多,多是面对就业压力或情感纠纷时的消极心态导致的。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2003年发生的浙江某高校周某因无法承受就业压力凶杀公务员案了。另外,江西某高校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这些案例说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心理素质较差,他们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矛盾冲突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一家人围着一个人转”的家庭模式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使他们踏入社会后对于社会中的竞争、困难、失败往往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旦受到挫折则缺少正确的判断和认识,造成心理的扭曲而误入歧途。

3.偏激的逆反心理和强烈的报复心理

在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中可以看到,越是反复讲的道理,他们越是不听,越是严厉禁止的事情,他们越是要做,这种带有偏执、狂妄特征的逆向心理定势,造成好的影响他们接受不了,而腐朽的东西则能乘虚而入,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思想基础。西方非理性主义宣扬的虚无主义与非道德主义正好契合并加重了他们这种心理,使他们产生了是非颠倒的逆反心理和强烈的报复心理。[4]现在一些大学生藐视权威性,政治上出现多元化主张倾向;反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主张个性张扬;极力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洋,敌视和批判社会。

现在的大学生中不乏批判社会的“愤青”,他们受到非理性主义中虚无主义和非道德主义的影响,对社会中的一切感到不满和愤懑,民族精神、集体主义此类崇高的内容在他们身上不复存留, 他们不拘泥于社会环境和道德规范的制约,非理性的视觉消费心理决定了他们对暴力、喧嚣、反讽和破坏的极度热衷。例如2008年10月,北京某大学大四男生付某因认为教授程某“潜规则”了自己女友,公然在教室里用利器砍中教授颈部致其重伤身亡。事后,付某始终不后悔,并声称这样做一是为了报复,二是要“杀一儆百”。这个理由表面上好像是出于道义,然而,这仅仅是犯罪者为自己报复社会的偏激行为找一个貌似合理的“注脚”。[5]

正是由于非理性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和大学生对其的片面理解,才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出现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形成犯罪心理,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笔者认为,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正确分析和评价非理性主义思潮,积极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及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等。

[1]胡敏中.论非理性的三层含义[J].社会科学辑刊,1993,(2):11-14.

[2]陈然然.人本主义哲学反思:非理性主义之辩证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8-20.

[3]付伟.犯罪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110-111.

[4]舒真.大学生犯罪的自我调试和防范措施[J].知识经济,2011,(7):86.

[5]王红星.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分析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理性主义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心理感受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浅析乌尔姆学院理性主义的来源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