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文阅读“语境理解”的特点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2014-04-07 15:30邱雪艳
关键词:古文语境文本

邱雪艳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所谓的“语境”,也就是语言环境,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于古文来说,其“内部环境”是指文本所构成的环境,主要包括其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落和篇章;“外部环境”则指其作者写作该文本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其创作的具体情景。从语境包涵面的大小面来说,古文阅读中的“语境”,狭义上是指古文文本的上下文联系,即所谓的前言后语;在广义上来说,则是指古文文本创作过程中包括作者的、历史的以及时代的一切因素。

在古文阅读中,无论是教师或者是学生,语言的障碍都为其所畏惧。如果仅仅是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就希望轻易读懂一篇古文,这是很难做到的。究其原因,最主要仍旧是“语境”的理解!所谓的“古文”,即古人的文章,区别于现代作品,其反映的社会距今已很遥远,自然与当今社会背景具有很深的“代沟”,想完全掌握它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黄厚江在《还课堂语文本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当前,教学内容萎缩是古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古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言”,完全忽视了“文”,致使古文教学从本质上变为了文言知识的教学。

史建筑在《“劝学”备教策略》一文中明确写道:学生进入了中学阶段之后,基本都能通过工具书的辅助解读浅易的古文,只是他们大多不喜欢古文阅读,甚至对古文阅读产生了畏难情绪。他们思维活跃,有着比较强烈的表现意识和合作意识,当然讨厌教师在古文阅读课堂上的知识静态讲授了。而且,中学生在古文学习方面的实词积累不多,对虚词用法更是不了解,掌握的古文句式不多,必要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严重缺乏。

古文阅读教学陷入如此困境,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应该通过“语境理解”,进一步掌握古文包含的历史和文化等基本知识,切实提高古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古文阅读“语境理解”的特点

在古文文本中,纯粹是由书面语构成,且多以单音词构句,现代通俗化的白话文完全区别于古文。因此,现代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语法习惯与古文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在古文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古文的语言环境。而无论是阅读哪个时区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离开语境,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

从古文阅读的本质上分析,对其“语境理解”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赋予文本强烈的节奏感与富于乐感的音韵

在古代,好的文章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非常重视音律。古文中骈句是比较常见的句式,与散句结合,再辅以长短句写法,却平仄错落有致,使读者阅其文顿觉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古人如此注重赋予文本强烈的节奏感与富于乐感的音韵,形成了古文独特的语言环境。

在相关电视电影节目里面,我们经常可见关于古代私塾里的教学场景,老师摇头晃脑般领着其学生在之乎者也地朗读,抑扬顿挫,不求甚解。笔者认为,在古文阅读方面,教师采用这样的朗读法与现代的串讲分析法结合,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如同古代圣贤般的朗,恰好与古文的音韵与节奏语境想适应,把握了古文独特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体会到古文阅读如同音乐般美妙,这对领悟古文的主旨以及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

在《滕王阁序》一文,很好地说明了古文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富于乐感的音韵这一特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饱含节奏感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理解其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

(二)独特的文句特征与独特的思维空间。

古文“语境理解”的这一特点,不仅给古文阅读营造了广阔的理解空间,同时也构成了其区别于现代文的又一特别语境。

上文提到,古文是一种纯粹的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虽然也同样包含主、谓、定、宾、状语等成分,有一定的句式特点,并且语序大都相同。然而,古文在特殊条件下,有其特殊结构,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句特征。当前,在相关研究总结中,古文的特殊句式主要分为: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格式句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形成了古文独特的文句特征,营造了独特的思维空间。如: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结构一般是:“名词+被+名词+动词”,如:“我被他感动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而在古文中,被动句的表达远不仅仅是“被”的运用,除了“被”句式,另外还有多种的被动句式表达。举些实例如下:

(1)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夫赵强而燕弱,而于赵王宠。

(4)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凡举事无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6)帝感其诚。

由此可见,古文的独特的文句特征与独特的思维空间,构成了古文阅读“语境理解”的一大特点。

(三)以背景注释营造古文强烈的文化氛围与广阔的语义空间

在古文中,有着其独特的背景介绍与注释,这些背景介绍与注释与古文一起,营造了强烈的文化氛围与广阔的语义空间。

古文,是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特别是选入教材的古文,可以称得上是代表作。一篇优秀的古文,不仅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的表达,从中也体现了作者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以及生活积淀。而且,古文的创作往往也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背景之上的。由此可见,古文的创作相当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另外,我们学习古文的一大难点在于,古文具有广阔的语义空间,这也是古文阅读“语境理解”的一大特点。在古文中,即便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或者一句话,都可能包含着一定的典故和语义,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如:

具有代表性的《古文观止》,书中有两百多篇古文精品,而其中的每篇作品都有题解、译文、注释、评析。首先是题解部分,在该部分就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等做了简要的概括介绍,起到开宗明义的作用;其次是译文部分,在该部分与文章句子相对应地解析翻译,多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并且多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译文部分,也要非常重视文字的流畅,突出文笔的优美,使得读者通过翻译解析理解文章的大意,也初步掌握文章的语境;后两部分则分别要求详实准确,精辟透彻。营造了古文强烈的文化氛围与广阔的语义空间。

再如,很多学生在阅读《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往往将此文当成是山水游记,在对此文主旨的把握上,更是理解为作者表达的是对美好自然风光的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殊不知,这与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偏离甚远了。其实作者在此文中,用山水游记的写法,表达内心那种怀念故国往事的伤感,抒发其对余生深深的渺茫。对此文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是明朝灭亡之后的清朝初期,地点则选择金陵这个特殊地理,由此可见作者的深意。

在古文中,如同《湖心亭看雪》那样,借山水游记,把自己的难言之情表达出来的文章不少。一方面,因封建思想的统治,古人常不敢直接抒发其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另一方面,隐晦地表达是古文的一大特色,能突出作者的匠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以背景注释营造的强烈文化氛围与广阔语义空间,深入分析古文,认真挖掘其中隐含的种种信息,让读者更好的把握古文的真情实感,从而理解作者真实的的思想情感,突破古文教学的难点。

二、“语境理解”对古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由上文分析可知,古文“语境理解”的特点包含了音韵节奏,背景注释及其文句特征。然而,这些特点在古文阅读中,给读者的多是感性的、整体的。因此,我们不禁要思考:古文阅读如何结合“语境理解”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在古代,古人的教学和学习注重的是感悟和积累,故古人采取的方法是诵读、断句、评点等;在现代的古文阅读教学,教师和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古汉语知识,重点讲解虚词和实词的运用,分析古文句式,进而将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总的来说就是“串讲、翻译和解析”的教学方法。

然而,“现代化”的古文阅读教学,常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的备课,浪费了大量时间去弄清每个字、词、句;在课堂教学,教师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很费力地去听讲、理解。可结果却是: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仅仅是停留在基础的简单翻译,本质上得不到切实的提高。

近年来,笔者在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重视古文“语境理解”并充分结合其特点,以期探索出有效的古文阅读教学,现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通过古文强烈的节奏感与富于乐感的音韵,启动学生的阅读思维

在上文已经指出了,古文的语言文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富于乐感的音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古文“语境”理解的这一特点,启动学生的阅读思维。

虽然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有注释,且学生也购买了各式各样的工具书可供其查询,甚至可以直接到教辅资料上找出全文的译文。然而,这些有利的古文阅读条件,带来却往往是消极的效果: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依赖工具书,甚至只看译文忽视古文,不加思考。因此,在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启动学生的阅读思维。

为此,教师要全面掌握古文的语境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抓住关键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古文阅读教学中,改变传统逐句讲解的教法,强化古文朗读指导,给以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建立初步的语境。如《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在学生接触文本之时,必然存在一些阅读障碍,可我们教师首先就要要求学生抛开注释和工具书,引导学生想象孔子讲学的场面,然后让他们阅读文本,让他们感受文章强烈的节奏感与富于乐感的音韵,使其在自我阅读过程中再想象,纠正之前的错误思维。

(二)通过“语境理解”的独特文句特征与思维空间分析古文语境

上文通过“语境理解”的背景注释特点,启动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语境,强化古文阅读的语境理解。

语境分析,就是通过前后文互相联系的对应点,推导古文的词句含义,最后把解析连贯起来,从而达到对文章语境的真实理解。

首先,要把学生把思维引入具体的文本。

仍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此篇古文精悍短小,尽管经过了第一阶段的思维启动,但很多学生定是仍茫然无绪,因为他们还没能真正地进入文本。此时,我们教师应该加强引导,给学生分析文中独特文句特征,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学生对文章的语境自然会慢慢变得明朗。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几个关键句子在与:“何以伐为?”、“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抓住这几句就可体会文章的语境,第一句表达其反对的态度,第二句则是态度强烈,最后一句则是态度的坚决。这就是文章的相连接点,构成互相诠释。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就能紧密联系文本表述,从而进入文章语境。

其次,通过语境的虚拟,使学生深入理解文中词语。

语境这东西,不是直观就能看到的,而且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各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境的虚拟,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文中的表述。

语境的虚拟,是建立在语境理论的基础上的,依据语言训练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而创设的假想语境。古文的创作时代远离现代背景,学生对其语境的了解是非常困难的,而通过虚拟语境还原古文的语境,能够激发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我们可以虚拟动作,因为在古文阅读教学中,有些词语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倘若一味的死记硬背,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

一方面,教师要因时制宜地置换角色,与学生进行移情体验。换个说法,角色置换是指读者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在古文中主人公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理解其情绪与情感,进而加深学生对古文语境的体验理解。

(三)让学生在背景注释进行语境理解,引导学生完成语意的建构

通过第一阶段的阅读思维启动与第二阶段的古文语境分析之后,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已经能粗略地了解了文章、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接着就该是让学生根据背景注释、译文等强化语境的理解,最终完成语意的建构,完成古文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对古文的语意建构,就是学生能运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有条理地解释古文、翻译古文、理解古文。

古文与白话文的差异,最主要的就是在语法表现上,古文的句与句之间有着严格的联系,这无形中就制约了词语与句子的意义。这也就要求我们对古文的阅读需要重视字、词、句的联系,否则就无法判断清楚文章中词与句之间的真正意义。然而,古文中的词与句的联系却是模糊的,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些就需要教师自己意会理解了之后,引导学生。建立语境是古文阅读中的语意建构的关键;而语意的建构则是深入把握语境的基础,也就是语境的建立,需要学生在掌握词、句的意思之后,形成语境。因此,古文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词、句的意义和语境从零到整、从整到零不断反复逐步整合的过程。从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古文的背景注释,找出文章的主题句,把感性学习的体验具体结合古文文本,学生在理解古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文章的具体语境,这必将使得学生的古文阅读更有效,阅读能力必将得到巨大提高。

汉语,是中华上下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标志,炎黄子孙世代以汉语为母语,故我们对古今汉语的联系有一种近乎天生的悟性,这是古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有利条件。在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鼓励学生不断积累古现代汉语词汇,进而引导学生“察今推古”,全面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例如,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一句:“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的“生”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如果叫学生凭空的理解,是很难做到的。但如果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就让学生掌握了“劳民伤财”中的“劳”和“伤”、“生死肉骨”中的“生”和“肉”的用法,联系起来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

三、结语

无论古今,语境始终是语言理解的第一要素,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而古文阅读的“语境理解”有其明显的特点,“语境理解”对古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在古文教学中必须强调要“语境理解”,跳出离开语境谈阅读的误区,改变传统靠死记硬背词义的古文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黄厚江.还课堂语文本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1-01.

[2]史建筑.《劝学》备教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7,(Z1).

[3]李媛.启动思维,分析语境,建构语意——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J].语数外学习,2012,(11).

[4]徐晓红.改变文言文教学中的“弱语境”现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7).

[5]陈吉.读文·品言·悟美[J].教育科学(教学实践版),2012,(5).

[6]于保泉.谈文言文的阅读语境[J].中国科技信息:科学理论文化论坛,2005,(12).

[7]颜全斌.文言文的语境及语感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4,(04S).

猜你喜欢
古文语境文本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