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音”透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2014-04-07 15:30刘秋成
关键词:对话性声音手段

刘秋成

(衡阳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南 衡阳 421002)

一、引言

随着教学研究的发展,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更新,然而由于大学英语师资紧张,教师长年累月战斗在教学第一线,课时繁重,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了应付CET4/6,TEM4/8等级考试,大部分老师采取让学生背诵范文的方法。结果是几百份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言而无物、落入俗套。很难看到观点独特、新颖的“声音”。此种写作教学方法因过分强调模范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我“声音”意识的培养。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自己的“声音”杜绝人云亦云的现象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在前人对“声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如何把“声音”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而改变目前写作困境。

二、“声音”的界定

“声音”(voice)是 Bakhtin和 Volosinov对话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说话者在某一话语或语篇中的存在。[1]关于“声音”,因各自研究涉及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Elbow认为“声音是作者观点的明确体现”,也就是读者在阅读时能“捕捉到的作者的观点”。[2]Bowden认为“声音”是个隐喻概念,是指读者能“通过文字触摸、感知到某个人的存在,哪怕这个人仅仅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一个角色”。[3]Stewart将语篇中的“声音”视作“某个特定作者对自己重要个性的表述”,并指出:“一篇好的作文应当体现作者的身份,能让读者听到作者真实的声音”。[4]关于“声音”的研究,国内相对滞后,纵览中国知网,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声音”问题。辛斌从语言学角度对语篇“对话性”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对话性指话语或语篇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等关系。[5]张红镝综合描述了构成书面语篇“声音”的“独白性”和“对话性”(包括/复调)的语言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声音”的语用含义;[6]梅婷系统分析了国外“声音”的研究状况,并且指出“声音”在二语写作领域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7]笔者认同Stewart的观点,将“声音”视为“某个特定作者对自己重要个性的表述”。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能够帮助学生在英文写作中清楚表达自我的立场和观点,体现个性声音。

三、“声音”与写作教学

写作“声音”是作者结合心智空间中背景知识、百科知识,人生体验等通过表层的语言手段如:词汇、句法、修辞等来表达对某个话题深层意义的理解,蕴含其独特的观点、态度和看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声音”反映出作者对话题理解的深度和宽度。如何挖掘每个学生对待话题不同的看法以及帮助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声音”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写作。

(一)语篇的对话性与写作教学

文秋芳在多年研究生教学中发现 “有人阅读文献时分不清是作者的观点还是作者在阐述他人的观点”。她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文科学生的思辨能力差。但另一方面可能是许多学生并不了解语篇的对话性,缺乏对“声音”的认识,在阅读文献时对作者的身份缺乏敏感度,故而分不清文中的各种“声音”。[8]反观我国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老师时常抱怨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千遍一律,缺乏独立见解。但试想如果学生不了解语篇的对话性、缺乏读者意识、不知如何体现自己的“声音”,就算有独到见解,又怎能恰当提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语篇对话性的相关知识。

根据“声音”存在的状态来看,语篇可分为独白性语篇和对话性语篇。传统上的独白性语篇主要指书面语篇。在独白性语篇中,以作者的声音为主导,其他声音被作者的声音所淹没,所要求的只是承认而不是回应,因而这种语篇是权力者或独裁社会的标志。在对话性的语篇中则存在两个或多个相互作用的声音,即“复调”。关于独白性语篇和对话性语篇没有绝对明显的区分界线,辛斌和陈腾澜认为,对话性和独白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个程度问题,即使最典型的独白性语篇也会具有某种程度的对话性。因为任何语篇都有所指向,都预先假定了其受话人。[5]语篇的对话性程度取决于发话人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受话人和其他声音的存在并把这种考虑在语篇中表现出来。书面语篇的生成虽无需受话人身临其境,却并不意味受话人不存在。语篇中的任何一个符号都针对某个人,即“具有内在的对话性”。[9]因此,在写作中,要培养学生假定有读者存在并与之对话,用读者的眼光来审视和组织自己的每一句话。这样才能写出生动形象、“声音”独特的文章。

(二)“声音”构建的语言手段

“声音”在语篇建构中由其特殊的语言特征和手段,这些也正是作者表达“声音”程度所必备基本条件之一。这些形式特征寄居在语篇的语义层,又体现言说者的意识形态。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的实现依靠言语的选择。“声音”体现言语建构的主体性,而传递这种主体性的语言(学)形式大体上包括以下三种类别:(1)包括心理状态动词和感知动词、情态动词、评价性副词等。缺少这些形式的句子在对话理解中会被认为是中性的和客观的;[10](2) 转述词语或结构(threaten,what they say,blame,order等是) 使用最多, 也是最为主要的一个表达“声音”的手段;(3)情态资源也是一中表达语篇“声音”的重要手段,现在语言学理论丰富了情态的内涵即:除了常见的情态助动词外,还包括情态形容词(如 likely,certain,apparent等)、情态副词(如 actually,perhaps,after all等)、一些实义动词(如 believe,expect,hope 等)、名词(如 certainty,claim,doubt等),时态。除了上述三种常见表达“声音”的语言形式外,还有表示话语间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如 but,or等)也经常被用于标引声音的界限。英语中还有名物化、反诘问句、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以及预设(presupposition)等语法语用手段可以用来承载具有异质性的不同声音。上述语法语用手段在构建语篇中都能帮助学生恰当地表达说话者态度、立场和观点。同时了解丰富的“声音”构成手段还可以帮助学生优化文章结构、丰富语句表达。此外,也能传达给读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因为,“声音”分析离不开其构成语言手段的解码。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给读者最初的“声音”就是读者通过简单的视知觉对这些手段的基本把握。在写作教学中也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一篇作文的话题很有自己的看法可却不知如何将自己观点恰当地用英语正确表达出来,如果学生掌握了上述构建语篇“声音”的语言形式将有利于帮助其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理解的观点、看法及态度,进而强化突显自己“声音”。

(三)作者“声音”的构建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文章切题、文字通顺、条理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更要体现作者身份,让读者听到作者真实 “声音”。“声音”能反映作者独特个性和气质以及对问题理解的宽度和广度。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理解语篇对话性基础上,合理利用“声音”构成形式和手段体现作者身份,培养学生把写作视为与自己对话的“声音”意识,使学生在写作时与自己保持一定距离,就好像对他人一样对自己说话,从而根据这个假定构建合理身份,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同时,为了加强假定身份的真实性,老师可以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一些有趣的故事构架,造成真实语境。也可以先请一些学生简要概述下对这个话题理解,在双重环境中,使每个学生积极调动自身的心理机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发挥主观联想,在心理空间对话题进行语义加工和处理,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必然融入到话题中来进行语篇构建。结合当今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性格特征,学生将会为自己的“声音”去花费心力构思,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雷同的作文,有效减少“拿来主义”现象发生。真正把写作看成一种交流方式,展示思想的平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创作火花。

四、结语

写作过程是一种思维创新的过程,通过有意识地讲解“声音”构成手段培养学生独特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勇于展示自己“声音”,把写作视为学生交流平台和工具而非仅仅是语言载体。当然,要想真正把“声音”付诸于写作教学实践,进而提高对“声音”的重视,尚须改变写作测评的方法,把“声音”纳入测评体系。高质量作文应语言准确,有吸引力,能明确体现作者‘声音’,对读者和写作的目的均有清楚的认识。如果这样,写作教学将迎来一片崭新气象。希望本文能引起对教学界对写作“声音”的重视,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1]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2]Elbow,P.Individualism and the teaching of writing:response to Vai Ramanathan and Dwight Atkinson[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3):327-338.

[3]Bowden,D.The Mythology of Voice[M].Portsmouth:Boynton/Cook Publishers,1999:33.

[4]Stewart,D.The Authentic Voice:A Pre-writing Approach to Student Writing[M].Dubuque,IA:Brown,1972.

[5]辛斌,陈腾澜.语篇的对话性分析初探[J].外国语,1999,(5):8-13.

[6]张红镝,殷晓芳.语篇“声音”的言语表征及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09,(9):43-46.

[7]梅婷.国外二语写作领域的“声音”研究[J].2012(10):1057-1060.

[8]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4-29.

[9]Tejere,V.Literature,Criticism and the Theory of Sign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85.

[10]Smith,C.S.Modes of Discourse[M].Cambridge:CUP, 2003.

猜你喜欢
对话性声音手段
《海浪》的复调特征解读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论摘要语篇的对话性与人际意义构建
高中历史对话性课堂的构建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EFL/ESL课堂LC1与LC2的跨文化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