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说称谓词考释两则

2014-04-08 21:05贺卫国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相公妓女皇帝

贺卫国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汉语称谓既丰富多彩,又纷繁复杂。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称谓词要比当代更繁冗一些,如据梁章钜《称谓录》记载,汉语表示“最高封建统治者”这一概念的异名有62个,表示“男性配偶”这一概念的称谓达142个。[1]268这就给辞书编纂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今称谓辞典》等现有辞书对不少称谓词的训释就存在这样那样的纰漏,下面择取两个所指比较复杂的晚清称谓词进行补释。

一、相公

晚清常用“相公”指称“男娼”,此义不少辞书皆已指出。陈森《品花宝鉴》第十一回:“这些相公的好处,好在面有女容,身无女体,可以娱目,又可以制心,使人有欢乐而无欲念,这不是两全其美么?”潭溪渔隐《新贪欢报》第一回:“另有贫儿卖身学戏者,受逼扮为丽妓,以男子之身行妇人之事,专供公子阔佬行乐,时称之谓‘相公’。”皆其证。

相公怎么会用来指男娼呢?作为礼仪之邦,中国自古就有尊官心理,喜欢用“抬高”的方式称呼别人,直至当代依然如此,如“王副书记”往往被称为“王书记”,“彭副经理”往往被称为“彭经理”,“周副教授”往往被称为“周教授”。这样,就难免导致部分称谓词所称对象的实际地位明显呈下降趋势。比如“官家”,在明代就可以上指皇帝,中指一般男性,下指男妓。[1](P276)至如“相公”,最初是对“宰相”的敬称。王粲《从军诗》之一:“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李善注:“曹操为丞相,故曰相公也。”[2]248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丞相称相公,自魏已然矣。”[3]603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相公》:“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谓之曰相公,若封王则称相王。”[4]248宰相乃人臣之顶峰,如果把职位比“宰相”低的官员称为“相公”,自然能抬高别人。到了宋代,“相公”就被降格为官吏的敬称。《道山清话》:“陈莹中云:‘岭南之人见逐容,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想是见相公常来也。’”元代,“相公”进一步降格为对读书人的敬称,如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台做子弟。”甚至妇女称呼丈夫也用“相公”,如《举案齐眉》第四折:“梁鸿云:‘夫人请穿上者。’正旦云:‘相公,我不敢穿。’”清代,“相公”再度降格,成为对一般男子的敬称,如孔尚任《桃花扇·听稗》:“他是江湖名士,称他柳相公才是。”晚清“相公”再次降格,开始用来称呼戏院中饰小旦的男演员,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他们当着这班人,敢则不敢提‘小旦’两个字,都称相公。”新中国成立以前,演员被称为“戏子”,地位很低,俊美的男演员往往沦为玩物,《绮楼重梦》第三十九回“他父亲是做戏旦的,自然用着后窍”即是很好的注脚。这样,用“相公”戏称“男娼”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综上,谓“男娼”为“相公”,可能是该称谓词逐步降格的产物。

在晚清,除了指称“男妓”,“相公”还可指称妓女,例如:

(1)袁猷向着翠云说道:“闻得你们这里有位月相公,何不请来谈谈?”翠云便喊那大脚妇人道:“张奶奶,将月相公喊来。”那大脚妇人喊了一声:“月相公,这边房里有客,过来走走。”少停一刻,只见一个男装女子,右手揭起门帘走进房来。(《风月梦》第5回)

(2)只听房外有人喊道:“文相公来了,请这边房里坐吧。”门帘一启,进来了个女妓,年纪约有二十七八岁,磨刀砖的脸,许多雀儿斑,搽了一脸白粉,把脸都腻青了。(同上第6回)

“相公”《风月梦》用例甚夥,这里不尽枚举。上述例(1)说“月相公”是“一个男装女子”,例(2)说“文相公”是个“搽了一脸白粉”的“女妓”,可见“相公”确指妓女,常着男装。

“相公”既指“男娼”,又指“妓女”,看似与语言的明晰性原则相矛盾,实则不然。汉语“一词兼有正反两义”的情况并不罕见,如“面”兼有“面向”、“背向”相反两义,“去”兼有“藏”、“弃”相反两义,汉译佛经“无方”兼有“毫无办法”、“办法多得很”相反两义[5],皆其证。与“相公”完全类似的例子也有,如清民时期“条子”就既可以指“妓女”,也可以指“男娼”[6]308。请看下面的例子:

(3)盛希侨道:“你说是速妮儿不是?几天才不在街上寻饭吃。依我说,一个钱罢。老秤,你手里也没个好鹌鹑。左右你都清白罢。谭贤弟,你也休再上他的当。到明日我接个好名妓,敬贤弟一敬,黄昏要催妆诗,另日赠缠头诗,也得一首美人诗。看看何如?”把绍闻肩儿一拍:“贤弟,再休要混这土条子,丢了身份。”(李绿园《歧路灯》第56回)

(4)试想一下,如果她是一个人人都能叫的“条子”,状元郎来了还会把她看在眼里?她可不是来花船上混口饭吃的“清倌”,而是个有野心的“条子”。(李冬军《孽海自由花:一代名妓赛金花“出走”以后》第12章)

毕淑敏多次坦言鲁迅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她说“中国作家我特别喜欢鲁迅”[1]128,“鲁迅是我非常崇敬的作家”。[1]44毕淑敏和鲁迅一样弃医从文,创作了大量散文,探寻人的心灵,救治人的灵魂。但是鲁迅的散文冷峻刚健,毕淑敏的散文温暖柔和。鲁迅的散文如刑天舞干戚,强烈地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也无情地坦露自己辗转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毕淑敏的散文如精卫衔微木,投入到人们需要帮助的心理需求之海,也穿云破雾带给人温暖和光明。

(5)妓女一到,座上的客人都象饿狡看见了锦鸡,几十双绿莹莹的眼睛,一齐对三个姑娘射出贪婪的、淫邪的光。康小妹吓得浑身战粟,顿时觉得身入虎穴,紧张得将身子挨紧了凤仙和仙鹤。原来,三个买条子的,都是从前常到春熙院的嫖客。(康素珍记述;宇书、延年编写《青楼恨》第十一章)

(6)贾大少爷立时应允,临时出来上车,忽然又笑着问黄胖姑道:“近来有什么好条子没有?”黄胖姑道:“有有有,明天我荐给你。”……不多一会,跑堂的把门帘一掀,走了进来,低着头回了一声道:“老爷们条子到了。”众人留心观看,倒是钱太史的相好头一个来。这小子长的雪白粉嫩,见了人叫爷请安,在席的人倒有一大半不认得他。(《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

(7)少时,绮芝、红喜都陆续来了,惟有李继善的琴侬没有来。李继善忽忽如有所失,面上更露着一种惭愧之色,便道:“这王八蛋,真可恶,他装红!”顺林道:“你别怪他,他今儿可真忙!”李继善方才不语。忽地跟兔一掀帘子,冲着李继善说:“老爷的条子到!”众人回头一看,只见琴侬穿着倭刀马褂,款步而来,但是身躯肥胖,一只眼睛又是萝卜花。(《负曝闲谈》第29回)

上述5例中,前3例中的“条子”指妓女,后2例中的“条子”指男娼。

正如张幼军所言,所谓的“一词兼有正反两义”,不过是围绕某个词义中心,向正反两端偏离而引申。[5]“相公”一词,是围绕“供人淫乐、玩弄”这个词义中心,分别偏离引申出“男娼”、“妓女”两义。从语用角度分析,人们都有猎奇、求雅心理。如果同一个意思有新、旧两种表达方式,人民更倾向于使用新方式,而对于一些不光彩、不吉利、不雅观的事情,则比较喜欢用避讳语委婉表述。笔者以为,“相公”要比“男娼”、“妓女”新颖、文雅,故用“相公”称呼“男娼”、“妓女”的说法产生后,当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过一段时间,但用褒义色彩的“相公”称呼“男娼”、“妓女”,有亵渎“相公”之嫌,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故这种用法似乎“五四运动”前后就被淘汰了。

《汉语大词典》“相公”条列有七义,收“男娼”义却不收“妓女”义,《辞源》、《古今称谓辞典》等大小辞书“相公”条也未收“妓女”义,似不妥,当补。

二、王姑

“王姑”一词在光绪庚子年仲冬三月知非子作绪的清季四卷五十三回石印本白话小说《第一侠义奇女传》中使用了多次,例如:

(1)高王爷将南唐不肯臣服,书下反出强逆之词,触怒圣上,今要御驾亲征,命着本藩为督师主帅,讲了一遍。王姑听了,即曰:“君命所使,固不得推诿,但王爷方得数载卸下马上辛劳,今又要涉险沙场,妾心颇不乐也。”(第3回)

(2)东平王微笑曰:“为臣本当忠劳王事,为子本当尽孝双亲,是人生立品之大节,岂以劳逸为辞。况本藩叨蒙汝兄恩宠以极人臣,一家显贵,谁能可及,正报不尽主恩也,岂敢少言推诿。但母亲耄耋之年,儿子年少,全赖王姑代劳,小心敬奉,严训孩儿,不可使他安逸,首重不许出外游荡,三五成群,欺压招栽,有失清白高门。”王姑领从。(同上)

(3)此天,高王爷祭过家庙祖宗,然后与王姑饯别,婶母子侄送行,有许多天性离别之言,不必细表。王姑复进朝,往内宫送别皇兄宋太祖,也无交代。(同上)

(4)单说赵王姑一闻郑印言及丈夫被南唐活捉,不料高王反投顺唐主,复向太祖倒戈,令他惊骇不已,又不由人不气忿,并要在王兄署君谢罪。二王爷曰:“高驸马平日忠肝义胆,人所共知,御妹何须过虑。料必别有原由不可着急。今同领兵去,自得分明了。”王姑只长叹一声,辞别王兄,回归王府。(第8回)

(5)住语陶夫人回王府预备领兵挂帅,母子又有一番言谈,皆说及王姑赵美容恼恨高王爷一刻变心改节之奇也。且不表再言赵王姑辞朝回府,坐下,春山愁锁,闷闷不乐。(第9回)

(6)住说宋太祖,在宫中与诸皇后妃子饯别长言。却说平王高怀德受了太祖拜授统兵招讨大元帅,是日退朝,回归王府,进内堂,有皇姑赵美容迎接王爷。(第3回)

(7)宋太祖曰:“若非此女到来助力,妹丈焉得今日君臣父子弟兄夫妇满门完聚,此皆甥妇之功力,有裨于国,又有恩德于汝父子夫妻也。况朕因他功德两全,赐之为婚,并非御甥自主,何以错咎之。且与皇姑一同议配,妹丈无多追治矣。”当时王姑将被妖道飞刀所伤,得刘媳妇灵丹解救,是此女素有恩于我们,况且法力高强,可为邦家之助,一一告之。(第22回)

除《第一侠义奇女传》外,清代好古主人所著《赵太祖三下南唐》一书也有不少“王姑”用例,这里不赘。从例(2)东平王称宋太祖为王姑之“汝兄”,例(3)说“王姑复进朝,往内宫送别皇兄宋太祖”可知,“王姑”指“皇帝的妹妹”,例(1)、(4)、(5)亦可为证。

“王姑”的“皇帝的妹妹”义盖从“皇姑”而来。早在元代,“皇姑”便可指“皇帝的姑母”。杂剧《谢金吾》第三折:“[正旦扮皇姑领杂当上][正旦诗云]朝登黄金殿,暮宿宰臣家。饥餐御厨饭,渴饮翰林茶。老身长国姑是也。今因我女婿杨六郎,不合擅离信地,私下禁关,带领了焦赞到京,杀坏了谢金吾一十七口家属。王枢密在圣人前朦胧奏过,建起法场,他亲为监斩官,眼见两个孩儿没那活的人也。老身不免领着手下几个亲随,劫法场走一遭去也呵。”[7]607第四折则云:“(正旦同杨景、焦赞上,云)这厮每好无礼也呵。(唱)【双调新水令】我须是真宗皇帝老姑姑,这贼呵谁根前你来我去,将皇亲厮毁谤,将大将厮亏图。我和你直叩青蒲,拣着那爱处做。”[7]611同一部杂剧,第三折说“正旦扮皇姑领杂当上”,第四折“正旦”说“我须是真宗皇帝老姑姑”,“皇姑”义已至明。

至迟清代,“皇姑”又指“皇帝的姐妹”。《绣球缘》第二十回:“皇姑闻言,大惊道:‘一向未曾出堂,谁知弄出灭门大祸,哀家如在梦中,这事怎了得!’遂急入佛堂禀上陈氏太君道:‘婆婆不好了!公爷造出灭门大祸了!’陈氏正在念佛,闻言大惊问:‘何出此言?’皇姑便把小僮所述之言,从头说出。说罢泣道:‘公爷造此大逆,教媳妇有何面目见皇兄?待他回来,婆婆还须劝戒他才好。’”文中的“皇姑”自言“有何面目见皇兄”,义已显豁。

据《广韵》,“王”为云母阳韵,“皇”为匣母唐韵,两者音近,可以互通,如上述例(1)至例(5)写作“王姑”而例(6)写作“皇姑”,例(7)前文写作“皇姑”后文写作“王姑”皆可证,“王考”意即“皇考”可为旁证。所以,在书面语中,皇帝的姑母或姐妹既可称“皇姑”,也可称“王姑”。

“皇姑”还指皇帝的女儿,清代白话小说《双灯记》第十回:“二位皇姑谢了皇父,下金銮宝殿,入了皇姑府第。”在不少民间故事中,“皇姑”保留了该用法。刘淑贞《皇姑》:“从前有一个皇姑。清明那天出去打秋千,被妖精捉去了,许多日子听不到个信。后来皇帝出了一张告示,说是谁找着皇姑,就叫皇姑给谁做个媳妇。谁愿意去找,先把告示撕了,再到皇帝那里报告一声。”[8]65吴学圃《斩蟒救皇姑》:“刘义听毕,方知是皇姑遇难,慌忙挣脱手,匆匆施礼道:‘公主,时间紧迫,待小人斩了妖蟒,便救你出洞。’”[9]45“王姑”亦可指皇帝的女儿。道光廿八戊申年(1848年)经纶堂刊本《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第三十五回:“马俊到来,命四处人马,今齐对敌。王姑、驸马保护大营,未敢擅离。”又潮剧剧本《王姑案》第二幕:“哀家尚束英,平南王尚可喜之女,沐皇恩,赐封为王姑,嫁与续顺公沈永祥。”与“皇姑”不同的是,除了指皇帝的女儿外,“王姑”还可指诸侯王的女儿。清代白话小说《三春梦》第二回:“平南王之女,王姑尚束英生得有蔽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与沈永祥夫妻同庚,二人恩情如鱼似水。”

从历时角度看,充当称谓词,“姑”的用法主要有二:一为父辈女性,如古今均称父之姊妹为“姑”,古代妇女称夫之父母为“翁姑”或“舅姑”,男子称妻之母为“外姑”。《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10]29《诗·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毛传:“父之姊妹称姑。”[11]194二为平辈女性,如已婚女子称夫之妹曰“小姑”。《〈为焦仲卿妻作〉》:“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与此对应,“皇”指“皇帝”,“皇姑”则指皇帝的姑母或者姐妹。再以皇帝的直系女性为词义中心发生偏离,“皇姑”上指“皇帝的姑母”,中指“皇帝的姐妹”,下指“皇帝的女儿”。“王”通“皇”,故“王姑”也可以上指“皇帝的姑母”,中指“皇帝的姐妹”,下指“皇帝的女儿”。自汉代以降,“王”一般指诸侯王。以“皇姑”为母本进行类推,“王姑”本当上指“诸侯王的姑母”,中指“诸侯王的姐妹”,下指“诸侯王的女儿”。但从我们找到的语料看,“王”作诸侯王解,“王姑”仅有“诸侯王的女儿”义。

《汉语大词典》“皇姑”条列有三义:一为古代妇女对丈夫已故母亲的尊称,二为古代妇女对丈夫已故祖母的敬称,三为皇帝的姑母或姊妹;“王姑”条却仅列一义:古称祖父的姐妹。[12]《汉语大词典》“皇姑”条第三义概括不全,失“皇帝的女儿”义,“王姑”条失收“皇帝的姑母、姐妹或女儿“与”诸侯王的女儿”义,这些义项《辞源》、《古今称谓辞典》等大小辞书亦未收录。

参考文献:

[1]顾之川.明代汉语的修辞称谓与变异称谓[M]//语文论稿.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梁)萧统(选),(唐)李善(注).昭明文选(中)[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3](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上).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4](清)顾炎武(撰),张艳云,段塔丽(译注).日知录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4.

[5]张幼军.反训与辩证法[J].古汉语研究,2002,(1).

[6]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辞典[M].合肥:黄山书社,1989.

[7](明)臧晋叔(编).元曲选(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王统照.山东民间故事[M].上海:上海儿童书局,1937.

[9]霍献文,王振兴(主编).仙台山[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2.

[10](晋)郭璞(注).尔雅[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2.0版光碟版)[CD].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

猜你喜欢
相公妓女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相公庄水库设计洪水计算分析
受到皇帝褒奖的妓女将军
像不像
COME IN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苏小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