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理想下的价值观路径探析——以中国价值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嬗变为视角

2014-04-09 07:02
社科纵横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国梦个体价值观

徐 艳

(浙江中医药大学社科部 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国梦”作为2013年中国的“流行语”,引起了中外媒体及民众的不同解读和热议。“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从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就任宣言中可见,“中国梦”并非个人主义色彩的“美国梦”,“中国梦”意味着在个人能动性基础上突出集体的温暖和整个社会的力量,是个人和集体梦想的完美统一。

“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生活和民族复兴的热切期盼,从其背后的价值支撑能够生动体现中国价值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嬗变。以此嬗变过程为视角,足见更新和重构崭新价值观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内涵。

一、传统价值观的双重效应

中国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政治伦理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个人与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为最根本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体与自然、群体天然联系的脐带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封建社会“大一统”体制及其观念的深刻影响,加上分散的小农经济对于整体的依附性,从古以来,中国就充分肯定个体与自然和群体必然统一、应当统一和能够统一,否认在两者间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思想其实在加以改造后,是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结的。但这种思想又存在着为历史所决定的不能忽视的缺陷。第一,它所说的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是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统一,因而带有狭隘性、封闭性、停滞性;第二,个体是依附、依赖于群体的,尚未取得对群体的应有的独立性;第三,群体意识还是一种与宗族血缘、地域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尚未产生超血缘、超地域,以法制为基础的公民意识[1](P202-203)。从这样的角度来评判中国传统关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价值观,应当是两句话:它是一种肯定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个体与群体统一的价值观,但又是一种重整体、轻个体的价值观。

从肯定方面讲,由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充分肯定个体与群体必须统一、应当统一和能够统一,一切实践活动都站在追求这种统一的制高点上,因而使中国思想文化有一种西方难以企及的宏伟气概,能够较好地缓解或消除个体与群体的尖锐冲突,实现比较协调的发展。

从否定方面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自我”几乎很难见其踪迹。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一贯强调个人服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无我”、“毋我”、“存天理,灭人欲”,其价值取向都是否定个体价值,力图泯灭个体的追求和理想,而维护封建社会整体的“超稳定结构”。这自然严重阻碍了个体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不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探求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孔子作为儒学人文主义的鼻祖,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加以整合,统一于“人道”之下。在这里,孔子实际上触及到了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制度规范之间的关系,而且肯定了应当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满足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但这方面的思想并未形成主导价值观。长期小农经济的生活实践,则使中国先民养成了对田园诗式文明的向往,并形成重精神满足、轻物质追求的传统价值观。“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传统价值观,把能够在穷困中保持“君子”、“仁人”的道德情操,视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一讲到“为富”就自然与“不仁”联系在一起,似乎凡有志者,都应当是清苦的。这无疑是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完全对立起来了。结果只能是尽量压抑自己的物质生活追求。

传统的价值观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双重性的效应:一方面,它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育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促进着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扼杀了人的自由个性,束缚了商品经济的生长,阻碍着社会向近代和现代的转型。[2](P76-86)可见,对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部抛弃,而应当加以扬弃和超越。

二、新价值观的发端与偏误

要研究传统价值观更新的起源,我们必须要追溯至“五四”以来的历史。“五四”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从根本上讲,就是倡导更新和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张扬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扼杀个性自由和个人权力、权利的封建整体主义,主张从根本制度上让广大民众享受名副其实的民主和自由,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历史首创精神的能动主体;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包括对封建帝王、历代圣人、专制权力、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等的迷信,主张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使之成为民众争取自由、解放和幸福的有力武器。所以,这种价值观更新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尽管它遭到各种反动势力的顽强抵抗和破坏,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给整个中国及其民众带来崭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对于以“五四”为发端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更新,人们存在着种种误解,再加上中国现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导致在后来的价值观更新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背离时代特点的相反相成的偏误,使价值观更新出现了很大的曲折和障碍。

一种偏误是完全无视中国传统价值观更新中的“缺环”现象,对于“五四”以后的价值观更新持绝对肯定的态度。

所谓中国传统价值观更新中的“缺环”现象,就是指不像西方国家那样经历了一个由传统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向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转变的环节,而是由前者直接转变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从大方向上讲,这种转变并没有错。但问题是,若没有认识到这种“缺环”的存在,尤其是没有认识到这种“缺环”是与没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紧密相联的,就必然会给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更新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既要扬弃封建的整体主义,又要批判对待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尤其是批判吸取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积极成果,重建更高类型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其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严重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实行的统制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及不适当地强调批判资本主义而忽略了对封建整体主义、专制主义等的批判和清理,这一切就无可避免地使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没有自己的坚实基础,名为社会主义的个人却没有充分的个体发挥空间,主人翁的权力和权利得不到切实而充分的保障。于是,封建整体主义甚至专制主义的价值观很容易采取“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打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招牌,堂而皇之地侵犯公民的权力和权利,扼杀主人翁的创造精神,起着危险社会主义事业的恶劣作用。

另外一种偏误,就是把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当作中国传统价值观更新的目标,用以取代和排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偏误的出现,主要是在中国结束“文化大革命”,对封建整体主义和专制主义价值观进行集中批判之后。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逐步意识到以往几十年来都未能实现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更新,意识到这种价值观完全“背时”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被“实利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所支配,把眼前利益和个人愿望当作自己一切行动最具支配性的动力。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金本位’的时代到来时,一种狂热的拜金潮正在袭击着共和国,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评价尺度,它的恣意流行不知在什么样的程度上证实了‘吃饭哲学’和‘金本位’的合理性?”[3](P51)还有的学者提出的观点更具有哲学价值观的意蕴,认为要宣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1.主张重个人,轻社会;2.主张重物质财富,轻道德精神;3.主张重能力,轻做人;4.主张自行其是。

事实证明,这种曲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理论,宣扬重个人轻社会、重物质财富轻道德精神,鼓吹惟利是图、见利忘义是严重违背传统价值观更新的大趋势的,企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维护这种价值观更是不得人心,行不通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挡得住崭新价值观的时代洪流奔腾向前。

三、新价值观的更新和超越

中国自从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就真正开始了传统价值观的更新和重建。切实地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政治民主化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为传统价值观的更新和新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新价值观的建构,总体上应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价值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创立的价值观为指导。

邓小平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高度重视哲学价值问题,并逐步创立了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价值观,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运用这套体系来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提出的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是关于价值目标的理论;关于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的论述,就是关于价值标准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把实事求是从真理观引入价值观,建立了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价值观;把实践标准引入价值评价理论,建立了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实际效益、效果、影响为价值标准的价值评价理论。这就解决了价值和价值标准的客观性问题,从而把价值理论置于客观的基础之上,为价值理论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4]((P6-7)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的价值观为指导和依据,来确定价值观更新和建构的基本原则。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价值评价标准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原则。

江泽民同志面对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将“创新”视为时代主旋律,提出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大胆创新思想和理论,构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新价值观。“三个代表”中所包含的意义,不仅代表着党的变化、国的变化,还代表着新价值观的进一步推进。一个城市的繁荣、一种新技术的推广、一个官员的访贫、一个警察的尽职、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可归入“三个代表”之列。从背后的深层含义表明,党和国家对于党组织落后于时代和新价值需求存在着一种深刻的直觉[5](P346)。对于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只要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就同样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就同样是“三个有利于”的权力和权利主体,就同样适用于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统一、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原则。

当然,在价值观嬗变、新价值观重构的过程中,依旧会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对整体利益的冷漠等现象,但应该明确认识到,这并不是全民的素质滑坡、价值倒退,而是全民在爬坡的过程中,在克服阻力和干扰而艰难前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主旋律中的嗓音现象。既然是爬坡,自然会存在步伐不一的现象,甚至还会有人止步不前,这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因此,胡锦涛同志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这是我国在建国五十多年之后,首次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首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首次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根基具体化、体系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上任之始,便代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饱含憧憬和信心地提出了“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6]既为“复”兴,自然蕴含着“再次”之意,而此“再次”并不等同于“先次”,而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先次”,其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支撑是价值观的“再造”和重构。甚至可以说,“中国梦”背后所蕴涵的崭新价值观的“复兴”正是支撑“中国梦”实现的关键。

坚持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统一是崭新价值观建构的本质,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根本区别。价值关系本来就是人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是一种“属人”的关系。但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限制、阶级关系的制约及人们观念的局限,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长期处于对立或分裂的状态。从理论上讲,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把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统一起来。但要实现这种统一还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尤其是在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实现“中国梦”更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用心去建构、去塑造。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传统资源和外部资源,继承并发扬其中的美好元素,更要以开放的姿态加以改造,为“中国梦”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界定“中国梦”,必须要有比较的眼光和深刻的自我认知能力,要善于反思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以及背后的价值设定。“中国梦”是动态的理想,其实现过程也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过程,需要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实实在在地去建构,而不能仅仅流于口号。[7]党的十八大报告顺应人心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和路径更加明确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两会更是将人民的期待实践地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改革措施、一件件具体的利民好事,这正是坚持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相统一的理想诠释。

实现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完美统一是实现价值观更新和超越的关键。要坚持这种辩证统一,在理论上必须划清两个方面的界限: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儒家传统群体本位价值观的界限;二是社会主义的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的价值与资产阶级个体本位主义的价值观之间的界限。针对传统价值观扼杀个性自由的弊端,强调高扬个体价值,是以坚持个体与群体协调一致为前提的,这同片面强调个体价值,而漠视、否定群体价值的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2](P104-105)正如习近平所言,“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6]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梦想。同时,“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8],只有在充分展现个人能动性的基础之上,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将物质性和精神性、社会性和公共性、个人梦想和集体梦想完美统一,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人民的力量,共建更加美好的家园,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周安伯.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4]王玉梁.邓小平的价值观[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凌志军.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6]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R].2012-11-29.

[7]陆建德.价值观念构建是“中国梦”的关键[EB/OL].http://news.hexun.com/2013-02-08/151054073.html.

[8]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R].2013-3-17.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个体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