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文化对苗族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古歌为例

2014-04-09 21:11吴占杰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古歌松桃苗族

吴占杰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系, 贵州 铜仁 554300)

苗族传统文化对苗族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古歌为例

吴占杰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系, 贵州 铜仁 554300)

随着社会的发展,贵州松桃苗族地区很多父母外出务工,不仅让这些地区的儿童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同时也使得祖辈监护和学校教育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削弱。影视、网络等媒体的深入,外出务工年轻人回村后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改变等又影响着儿童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让苗族地区的儿童获得其成长所需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利用其生长的环境和孕育于其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松桃苗族地区的苗族古歌为例,探寻古歌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苗族传统文化; 古歌; 道德教育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松桃苗族地区很多父母因外出务工,这使得照顾和教育的责任落在了他们年迈的父母身上,这些儿童从小就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祖辈监护和学校教育也因其各自的弊端,使得它们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有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乡村社会文化逐渐衰落,其蕴含的价值体系对苗族儿童道德形成的影响也逐渐消弱。要推进苗族农村儿童道德教育,就要以苗族传统文化为前提,充分发挥苗族传统文化及其以此为依托的习俗所蕴含的伦理道德知识对儿童道德产生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松桃苗族农村地区的苗族古歌为例,探寻苗族传统文化对苗族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一、松桃苗族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松桃苗族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的田野调查

松桃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梵净山东麓,地处湘、黔、渝两省一市结合部。全县国土面积3 409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其中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8.1%[1]。本文以黄板乡的当摆、大寨、卡落和纳冲等四个苗族村寨为田野调查点,对这四个村的3至12岁之间共计131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116名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到沿海或内地较大的一些城市务工,余下15名儿童的父母或在家中务农,或在附近的村镇打短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儿童均是由祖辈进行监护,而父母中的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剩下的另一方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这使得这些儿童在道德教育上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问题。

1.家庭教育

因祖辈们大多年级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及过分溺爱,留下来的父亲或母亲也因每天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顾及到自己的孩子,使得他们无法给这些儿童正常的家庭教育。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又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内向、孤僻、敌对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冷漠等问题。同时,由于祖辈或父母中的一方不能对其学习进行相关的辅导,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学习成绩差,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而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父母,因没有在子女身边以及对子女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他们把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关爱更多地表现在物质层面上,给足够多的零花钱或买玩具等,对儿童心灵上的关爱很少,影响也非常有限。

2.学校教育

由于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以及祖辈监护的种种弊端,使得苗族农村儿童教育的责任更多地推给了学校。然而,作为一种体制性的力量,这里的学校教育沿袭着全国升学教育或者是“城市取向”的办学模式,无论培养目标、办学方式,还是教育内容和方法都与苗族儿童的乡村生活相脱节,发挥不了其适应苗族社会的功能,不能适应松桃苗族社会农村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需要。全国统一化的学校教育里所蕴含的部分道德知识也因跟苗族农村儿童的生活不相符合,而不能有助于这里的儿童获得其在本土社会中生存的知识资源和伦理道德知识,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松桃苗族农村儿童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松桃苗族地区的儿童由于长期跟父母分离,而祖辈又忙于各种事务,使得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可以模范的对象,对于出现的诸如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等良好的道德行为也没能得到及时的鼓励或强化。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结果[2]。由于松桃苗族农村儿童出现的这些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缺少父母和祖辈的肯定和鼓励,致使他们的道德行为缺少参照和强化,而最终影响他们道德的形成。

2.学校教育和乡村文化方面

学校教育的“城市取向”,电视、网络传媒以及外出务工后返乡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乡村人的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经济成为乡村生活中的强势话语,乡村生活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乡村文化对乡村人的影响逐渐减弱(这种情况对于儿童尤为明显)[3]。这一切使得乡村儿童在乡村以外世界向外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农村的否定和反叛意识,增强了他们脱离乡村生活的渴望,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变得鄙视乡土,看不起劳动,对乡村生活产生认同矛盾和认同危机。但是他们又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城市少年,这就在实际上造成了一种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3],吸烟、赌博等各种不良风气在村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个人的道德缺少正确的参照和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儿童精神的荒漠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非常消极”[4]。这一切给乡村儿童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得乡村儿童的道德无所参照,精神生活变得荒芜。

每一个人都属于一个特定的民族,他(她)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体系,受本民族属性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看待事物[5]。少数民族儿童的成长本身同样不能脱离其现实的生存状态及孕育其中的民族文化体系,离不开与其生活紧密相连的寓于生活中的教育。为此,要使苗族地区的儿童更好地融入其所生存的社会,获得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识,就要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苗族古歌对松桃苗族农村儿童道德的教育影响

苗族古歌也叫苗族史诗,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诗歌中的一种,它是苗族先民记载本民族历史及文化的一种方式[6]。它集苗族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于一体,是研究苗族古代民俗、宗教、伦理、法律、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史料。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迁徙的民族发展史使得苗族人口分布广泛的同时,也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伦理道德。由于只有语音没有文字,苗族先民们只能选择服饰、歌唱等各种非文字的方式传承和延续本民族的文化。而苗族古歌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成为苗族群众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苗族群众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借助各种形式(场地)古歌的诵唱,不仅实现了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使苗族群众了解了本民族的历史、礼仪、习俗等民族文化,习得了本民族的各种伦理道德知识,对苗族农村地区儿童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古歌对松桃苗族农村儿童道德的教育影响有:

(一)礼仪教育

苗族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指出:“社交礼节,极为重要…非特汉区注意,苗乡于此,亦相当重视。”[7]苗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视礼仪,也非常注重儿童的礼仪教育。在黄板乡考察时,笔者发现,苗族群众对于老人非常尊敬,在饭桌上吃饭或在火塘中烤火,都有一个尊贵的位置留给老人。日常生活中,遇到较为重大的事情会征求老人意见,行走时碰到老人都会让路。不仅如此,松桃地区的苗族群众还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在苗族村寨中,哪家有红白喜事或修建房屋等重大事情,寨子中人都会主动帮助,并把这看成是自己的义务。遇到有客人来访,无论熟悉与否,主人家都会倾尽所能进行招待。

为了使儿童从小获得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伦理道德知识,以及养成崇尚礼仪良好品质,松桃苗族农村地区的群众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的古歌诵唱对苗族儿童进行教育。笔者在调查中碰上当地苗族的一场婚宴,席中,在主人给客人添菜的时,客人唱:“我们来了把你们来吵/我们来了不让你们安……热的送给了我们吃/冷的留下给自己”。主人则这样回:“朋友要人陪/客人要人伴……总得要人来斟酒/总得要人来添菜”。由于松桃苗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相互帮助的良好习俗,一家有喜事,左邻右舍及留在寨子中的人都会过来帮助招待客人,小孩也会随着大人一起,这使得参与婚宴的不仅有成年人,更有随客人而来的儿童和寨子中的儿童。这些儿童在主人与客人一唱、一回的古歌诵唱中以及主人与客人的相互谦让中感受到了主客之间的那种相互尊重,让他们在无形之中受到了苗族礼仪的教育,这种情景式的教育远比课堂上教师的道德说教要深刻得多。

不仅如此,在婚礼中,主人还请“礼郎”来唱诵礼词,在《苗族古老话·婚姻礼词》中“礼郎”这样唱:“他们已来到了这里/他们就在旁边/女的陪亲讲话/男的陪客烧烟……世上对客人都是这样/历来待亲戚都是这般/当用的就得用/不该节省的就不必节省/做得到什么样子/就要做成什么样子/盘得成什么场面/就要盘成什么场面”。从这首古歌中,苗族儿童知道了苗族待客的礼俗。教育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考察一个民族的教育,就要先考虑其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系统。苗族儿童从小生活在苗族的社会文化系统之中,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渗透于苗族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他们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使他们形成了崇尚礼仪、崇尚人与人之间真诚、互爱、团结的人际关系的好习俗。乡村不仅是乡村教育的物理空间,更是乡村少年发展的精神场域,是乡村少年精神与人格发展的基本背景[4],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苗族儿童,因为亲身观察、体会,很自然地习得了在乡村生活的基本礼仪,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完成了道德上的教化。

(二)团结、进取及热爱自由的道德教育

苗族不断迁徙的民族发展史,使得苗族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崇尚礼仪的同时形成了团结、进取及热爱自由的道德品质。在考察时,笔者在古歌文本《苗族古歌?部族变迁》中发现这样描述松桃苗族的迁徙发展史,“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众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宁/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一支苗人住旺几的城池/一支苗众留在蔸乃的地方……从句吴的水乡迁来,沿水乡边的陆地找地方……一支留在溆浦(今湖南的一个县)/去麻阳就住麻阳(今湖南的一个县)/……一支去往平款/一支去往酉阳……一支来到镇竿(今凤凰县)/一支来到料高(今松桃县蓼皋镇)。”这首古歌告诉了我们松桃苗族隶属于湘西苗族的一支,从北方迁徙而来。而它迁入之地,又多是荒僻山区,自然条件恶劣[8]。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这支苗族在松桃这一代扎根下来。为了生存和发展,其祖先在边远的大山深处或山泉较充足的半山隘口开荒种地、建立家园。通过这首古歌,苗族儿童可以了解祖先那种勤劳勇敢、追求幸福生活而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在古歌《石柳邓》中,这样描述苗族人民为争取自由而努力抗争的精神,“苗家生来骨头硬/守卫坪垅三个月……柳邓护旗不离身……血战七天又七夜/梭标捅断刀卷刃/骨头打断还有筋”。这首古歌表达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表现了古代苗族人民正直、勇敢以及热爱本民族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苗族人民形成了团结、进取及热爱自由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苗族古歌多是在苗族生活的喜庆、祭祀或丧葬等重大活动中由歌师、巫师等人演唱,这些活动场面较大、场景特殊,参与的群众年龄阶段多,诵唱氛围严肃,这种情景式的教育,使得苗族儿童在一种自然的情境中、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习得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丰富了苗族儿童的生活经验,更让苗族儿童习得了祖辈那种团结、进取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实现了苗族文化的传承。此外,由于苗族社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以古歌为依托的习俗,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又反过来渗透在苗族群众的个人和群体的生活之中,规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进而形成一套文化生成和执行系统,影响着苗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在这样一种环境熏陶和影响下,加上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苗族儿童逐渐获得了团结、进取及热爱自由等道德品质,而这是当地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提供的。

儿童道德知识的习得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及孕育其中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从小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中成长,要使其成为一个品德完整的人,就应该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知识和那种寓教育于生活的教育方式。

[1]松桃苗族自治县介绍[EB/OL].http://www.songtao.gov.cn/zjst/stjs/3412.shtml.

[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

[3]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04,(8).

[4]钱理群,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王军.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6]杨正伟.论苗族古歌繁荣的文化渊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7]郑英杰.苗族伦理思想初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8]杨茂锐.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C].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

OnTraditionalCultureofHmongandtheInfluenceoftheMoralEducationonChildrenofHmongRuralAreaACaseStudyoftheHmongAncientSongofMiaoAutonomousCountyofGuizhou

WU Zhan-jie

(DepartmentofEducationandScience,TongrengUniversity,Tongren,Guizhou554300)

Many parents becam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Hmong rural area of Songta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It makes children of these regions lack normal family education,and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of forefather’s guardianship and school education weaken gradually.Children’s spiritual life and valu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infiltration of film,television,media and lifestyle and values of the young people who work outside.In order to make children of these regions get moral knowledge and form right behaviors,we must make full use of 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these childre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oral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Hmong ancient song and custom that hides in the Hmong ancient so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mong; ancient song; moral education

2014-01-11

铜仁学院2011年院级科研立项项目“苗族传统文化对苗族社区儿童教育的影响研究”(TH1114)。

吴占杰,1976年生,男,苗族,湖南凤凰人,讲师,硕士,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民族文化与教育。

G750

A

1671-9743(2014)03-0001-03

猜你喜欢
古歌松桃苗族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酉阳古歌
松桃:男子如松 女如桃
Туристический фестиваль культуры народности мяо в уезде Сунтао
苗族民歌
铜仁市委离退局调研员罗用娉一行到松桃调研指导工作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