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爱众香薰:“全民阅读书香文丛”集评

2014-04-10 06:30梁颖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读书

·馆配好书·

书爱众香薰:“全民阅读书香文丛”集评

在今年第十九个“4.23世界读书日”问世的《全民阅读书香文丛》(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版),包括《书声迢递》《书卷温情》《书窗内外》《书斋夜读》《书林信步》《书来话多》六册读书随笔集,知识性、人文性和可读性俱佳。“文丛”为三十二开平装本,封面图案,或为一丛林木,或为一束花草,通过设计,将“书香”的涵义传达给读者。打开书本,则书人书事,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1 知行合一的《书声迢递》

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婉约女史继《梅樱短笺》(中华书局2012年版)之后,又结集了《书声迢递》,两书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丰厚的文史积累和清雅的人文关怀。作者之父钱行先生在后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本书作者前几年在中华书局出版过一本《梅樱短笺》,其中许多篇章是写日本文化的。现在这书中又有《汉籍输入日本史话》等好几篇中日文化交流的文字。显然这与作者曾经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等做过访问学者的阅历有关。

《书声迢递》分为“读书”“行路”“看戏”三辑,既有作者沉积多年的阅读感悟又有多国的游学记录。作者将对多种“史书”的评介,对人、物、词的考证,在多国游学、行路中的印记以及观影、看戏剧后的品鉴串联起来,印证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箴言,传递出一种知行合一的阅读精神。钱行先生为本书解题说:

书名为《书声迢递》,这“迢”,就是远。它是一个空间概念,在这本书里,有写到中国、日本、法国、美国等等,可谓远矣。它也是一个时间概念,这本书中有讲古代史的,有游古迹的,这是历史传来的消息。而且,这递,除了传过来,应当还有传下去之意。作者或许希冀这书中声音,也能往远处传递、向后代传递吧。书声迢递,从远处来,往远处去;从前人来,往后人去。让书声迢递吧。

第一辑“读书”收文18篇,有通过读书古训、言论典故来反映读书与求学精神的《读书:亘古常新的精神追求》,作者旁征博引地向读者列出了三条读书之要:一是读书为学的首要意义是修身弘道;二是读书需求广博,为学需求通达;三是读书为学须与“思”“习”“行”相结合。还有对近代著名历史著作的评介和解读,如《究原委以见传统》是对钱宾四先生(1895-1990年)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解读和品评;《陈垣先生的“古教四考”》是对陈垣先生(1880-1971年)关于中国古代四种外来宗教的四篇考证性专论文章即《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妖教入中国考》和《摩尼教入中国考》的解析等。

此外,还有对人物、词语、物件的考证,如《漫话金山高氏南社人物》《鲁迅为何到仙台去学医?》《从“支那”的名称说起》《游目诗海话“白日”》《与君共此一香炉》《春凳闲话》等。如在解析近代以来以为侮辱性词语“支那”时,作者写道:

“支那”一词带上了近代中国灾难与屈辱的历史阴影,成为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侮辱性的名称。但是,“支那”一词的源起与本意,与侮辱、轻蔑、践踏并无关系。……正好相反,寓含着异域国家与地区对东方古国中国的最初认识和景仰。

根据作者的考证,“支那”一词实为中国古代丝织品“绮”的梵语称谓,正因为中国丝绸在古代世界的辉煌而被其他国家冠以“支那”,与当今之义相去甚远。

第二辑“行路”由丰富多彩的行路记录集结而成,恢弘的展览、古老的建筑、特色的民俗等等,真是让读者大饱眼福,随着作者的笔尖感受着异国他方的风情和文化。

本辑共有10篇文章,呈现了世界著名艺术殿堂法国卢浮宫,梦幻迷人的水城威尼斯,“世界文化遗产”正仓院展,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在《“小跑”卢浮宫》一文中,作者写道:

卢浮宫,这个拥有四十多万件藏品的艺术殿堂,每次实时展出的是约占馆藏十分之一的四万件文物。无论你是用两个小时、一天、一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想要“全部看完”恐怕是不可能的。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不要错过最重要的,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再能由此及彼逐渐扩展深入,不失为一种参观“攻略”。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是时下颇为时尚的流行话。其实它道出的,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古老理念。无论是闭门“读有字书”,还是出行“读无字书”,只要心存求知之念,总是能够随处留心皆学问,落花水面即文章的。“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钱女史借由自己的笔墨,向读者证明了“读无字书,悟有字理”的可贵。

本书第三辑“看戏”由6篇关于电影、话剧的品鉴小文集成。常有人生如戏言,在一幕幕电影或话剧的放送中,常常会被人性最纯真的本能所打动,或是矢志不渝的爱情,或是寸草春晖的亲情,或有对人性的思考,或有对社会的反思。影、剧中的人物形形色色,环境千变万化,最终凝固作者心中的却是那最为珍贵的人间至情和对生命的敬重,透过文字作者将这些感悟和感动传送到读者的眼前。关于电影有《漫话〈苹果〉》、《〈左右〉抉择时的命运意识》;关于话剧有《看话剧〈简·爱〉》、《再识易卜生》等篇。

在《〈左右〉抉择时的命运意识》一文中,一位为了挽救白血病女儿生命的母亲,在现任“最好的丈夫”应允下,毅然与已婚前夫再生一个孩子来挽救她。生命诚可贵,母亲伟大的母爱几乎毫无例外地令人同情,感动观众。但作者却由此做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她指出:

一个懂得进退的母亲,在珍惜女儿生命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尊重和珍惜她生命中的其他因缘际会,比如上天赐给她的“最好的丈夫”,比如前夫对女儿的有情有义,比如兼顾今后生活的正常展开……就本片而言,在挖掘生命意义,理解母爱奉献,尊重生活逻辑等方面的不足,或许正是国产电影今后更上一层楼,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可见作者善于从观影看剧的过程中,借助人性的通感,加以理性的思考,再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概览全书,作者善于用典,长于考证,乐于发挥己见。她在后记中坦言道:“本书中每一篇文字写成之际,我总是第一时间用电子邮件发给我父亲看,勤于电脑笔耕的他,也总是在第一时间读完,给我回信,或质疑一个用典、用词,或指正一个笔误。”由此我们足见作者对汉字和文章的敬畏,看到敬惜字纸这种人文精神的可贵传承。(张婷)

2 知识、情趣兼长的《书卷温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万宇博士的随笔文集《书卷温情》(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共收录文章二十八篇,分为“新时代的‘旧时月色’”“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和“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三辑。

写文章贵在有“我”,从作者的文章里可以感受到她对所写命题的真切关注和独到思考,读她的书,就像在与一个真诚的人交流,有情有理,以情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以理启发读者思考。也许,这就是万宇在本书中一再提及的“书的温度”吧。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万宇,她的主攻方向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和阅读学领域,有着较为宽泛的阅读视野和良好的文艺修养。细读本书,深深地感受到她是一个独具慧眼的性情中人。

本书第一部分是“新时代的‘旧时月色’”。所谓“旧时月色”就是指旧书文化。在这一部分,作者品评了若干研究旧书的优秀作品,也关注了中国旧书业的发展。的确,旧书不是一点仅供少数怀旧人士把玩的旧时“朦胧月色”,旧书中自有新世界。优秀的旧书都是前人思维智慧的结晶。而我们,唯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的更远。阅读优秀的旧书,能借我们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新世界”尽量看得明白、真切。而旧书文化也是文明的火种,历史的印记,是我们难以回避的责任。

我想,我们现在大力提倡阅读经典,其实经典不正是这“旧时月色”的一部分吗?经典是能为社会主流的审美所赞同,战胜了时间和空间走向我们的那一部分旧书。然而,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的志趣不同,审美不同,在人类文明浩如烟海的智慧成果中,能被绝大多数人赞同,并冠以“经典”头衔的书籍简直少之又少。因此,大部分优秀的旧书仍然湮没在书林学海之中,等待着能够欣赏它的人去发掘、品读。而且,在现在这个瞬息万变、愈显浮躁的社会里,旧书正好可以给我们下下心火,让我们冷静地反观一下前人的生活状态,看看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不致迷失在不断追逐的脚步里。

第二部分是“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所谓“有毛病的人”,其实就是一群爱书成癖,在喧嚣都市的角落里坚持深阅读、慢生活的人。作者从这些“有毛病的人”说开来,以独到的眼光品评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人和他们的作品,内容丰富有趣,涉及阅读的癖好,民间小杂志的趣味,城市书店的探寻,书籍装帧艺术探究,元曲欣赏等多个方面。

古人曾言,“人而无癖,不足以交”。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无癖”的人往往薄情冷漠吧。万宇的文章里蕴含着真诚的感情和独到的思考,拳拳热心流露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得到万宇本人应该是爱书成癖的,她品评什么内容的书籍也是跟从自己的爱好。而所品评的书籍也应是有“癖”之人的心血之作。因此,这些读书随笔读来就很有温情和趣味了。

第三部分是“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也是我最喜爱阅读的一个部分。这一辑的文章既具趣味性又具专业性。有趣味性,是因为作者有宽泛的阅读视野和良好的文艺修养,文笔清新流畅。专业性是因为这些篇章提出了很多通过阅读开拓儿童精神生活的独特见解。如她解读的“绘本教学不是语文课”,“最好的绘本课是妈妈上的绘本课”,“对儿童读经的思考”,提倡“由父母亲自为孩子制作个性化,能够传承民族、家族记忆的精神食粮”等问题,都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并具有一定的家庭实践价值。

西谚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孩子是时代的嫩芽,是未来世界的繁花和硕果。为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植下人文的慧根,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向更美好层级进化的精神投资。也因此,万宇的这本随笔集,不妨倒过来,按着先第三辑、然后第二辑、第一辑的序次来开卷阅读。(王萍)

3 《书窗内外》的书人书事

《书窗内外》的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赵普光博士,他主要从事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帆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评介说:“他对五四文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独特理解,不仅充分显示了他扎实的史料功底,同时也可以看出他长期的深刻思考结晶。使我更加感佩的是,普光的勤奋是一般年轻学者所少有的。正因为他‘甘坐板凳十年冷’才有了许多扎实的学术成果。”

本书是作者的读书随笔集,分为“阅读之思”“书人之间”“学海一苇”三辑。作者仔细研读近代与现代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并关注时下文坛中的中青年作品,谈书论艺,读人阅世,表现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显示了融学问、见识、情趣于一体的情怀。

作者在平日的阅读中累积了大量的思考,从各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构成了“阅读之思”这一辑。在《关于读书与研究的随想》中,将自己要讲述的话题精细地分成四个方面,分别是阅读、求学、交流以及论文写作。关于阅读这方面,作者认为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所谓“有字书”,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白纸黑字的所有书刊典籍。而无字书,则是指书本以外的所有方面,社会、人生、自然等等。在阅读的同时,作者善意地提醒我们:一定要做到能出能入,既能进入到书中,也能跳到书外,我们通过读书,让自己聪明起来,获得智慧,而不是越读越“呆”。正如清代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不准》有云:“为官者必用读书人,以其有体有用也。然断不可用书呆子,凡人一呆而万事隳矣。”若要时刻保持敏感和聪慧,须要时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身边的事情。

作者认为在如今铺天盖地的书籍杂志中,我们最好少读删本、节本、重版本、新版本,尽量读全本、足本、初版本、原刊本。选本、节本、删本在编辑的过程中,删去了很多篇目和内容,造成了信息的巨大丢失。所以当我们看到的书籍不是全貌,而是加入了编辑者意见观念的变形体之后,那我们基于失真的信息上研究出的结论,又有多少可信度呢?本篇文章中,作者关于阅读方面的最后建议是,让读者没有禁忌,没有禁区地“越界”读书。真正的经典,事实上也都是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拥有多种发展阐释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深陷于一个方面的专业书籍,“杂”而“博”地读书,对于读者提升自身的素养和学识具有极大的裨益。

“阅读之思”这一辑中的前三篇,作者主要是在分享自己关于阅读方面的心得体会,后四篇中,围绕的一个中心词是“书话”。何为“书话”?书话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独特的“文”(创作)、“学”(研究)合一的写作体例:作为文学创作,丰富与拓展了散文的空间和内涵;作为文学研究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知堂书话》的四种版本及其他”这篇文章中,作者极其详细地介绍比较包括岳麓版、百川版、海南版和人大版在内的四种版本的联系和差别。

在接下来的三篇文章中,作者针对书话家黄裳、姜德明以及何为的书话成就,做了全方位的挖掘和剖析,让读者对此三人的作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进入大学后,交往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学生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经验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交际困难,容易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再加上目前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市场不景气,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等,导致许多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缺乏安全感,精神负担加重,有的甚至会产生烦躁、恐惧、无助、焦虑、自卑等心理;另外,人格不完善导致的特定阶段心理素质的脆弱和个性缺陷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又一诱因,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对挫折和失败缺乏心理准备等使大学生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10]。

第二辑名为“书人之间”,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书籍和读书人之间的故事。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中的《世间几人真书痴》。文章讲述的主人公是一位“下岗工人”王成玉。作者在开篇这样介绍他:“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在辗转奔波打工之余,竟然写出了两本学术专著。王成玉以他几十年来的买书、读书、研究心路铺陈于纸上,读来颇为感人。”他有着常人没有的毅力和令人惊讶的对于书的痴迷。他从来没有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他只是单纯地痴迷于读书这件事,享受着读书的带来的乐趣。对于王成玉,赵博士非常坦诚地表达说:他的文字我内心里并不是很喜欢,他的文章火气太盛,抒情过多,特别是他的行文中不时透露出的身份自卑感较强烈,以及由此深藏心中的自卑所带来的敏感和自尊,时见“不平之气”。而这,正是寄予王成玉在今后写作中修炼提升自己的逆耳忠言。

最后一辑“学海一苇”,共有六篇文章,论及六部文学著作,在介绍、引用作品的同时,作者融入了大量的思考,让文章内容显得饱满充实。

其中《废墟上的精灵》一篇,作者把1898年到1918年之间的二十年,称作是“现代曙光孕育的年代,是太阳喷薄欲出前躁动的年代。”这二十年间,出现了思想文化观念的诸种变革,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现代知识分子的起源萌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春秋时代相比的年代。这二十年间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学术成果,例如杨洪承教授的《废墟上的精灵》在现代知识分子的孕育萌生、思想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理路等方面实现了新的开拓和超越。作者以这篇著作为基点,延伸分析了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成长历程,辨析了近代思想的文化源流以及其与五四新文学诞生的内在联系等等方面,各种观点的论述十分清晰而深刻。

在《书窗内外》中,作者以自己严谨的研究态度,丰富的学术知识和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现出了斑斓的文学世界,让读者在品味他独到的经验、分析和见解的同时,也获得了愉悦的阅读体验。(陆红如)

4 《书斋夜读》的思想理性

苏州藏书家、作家祝兆平先生的“夜读斋”,坐落在苏州城南的一座三层小楼里,二百多平方米的空间中藏有一万五千余册图书。他说自己的藏书,根本上是为了买书而读。他信奉“读书主要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启迪人类思考”的启蒙主义,因为“知识再多,没有独立思想就是一个两脚书橱,如果将自己拥有的一点可怜的知识用到为某种指令附庸和考据地步的话,更是精神文化和人格上的堕落”,只有当精神独立,思想生出自由的翅膀,知识才能转化为“力量”。

他的新著《书斋夜读》分为“书人印记”“灯下闲览”“书话书事”三辑。在书中,作者以其“夜读斋”珍藏的名家签名本图书为品读对象,围绕书人书事,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无论是对著书者学问人品的品评,还是对图书价值思想的挖掘,都透露出作者关注社会、针砭时事的心愫和自由驰骋的读思。

其中最能启发读者遐思的,当数作者对买书、读书的论说。他将买书视为人生中最高明的一种投资,试想那些花费几元、数十元就能收入囊中的图书典籍,是人类中最有知识、最有思想的精英们耗费了多少精力、心血和脑汁才写就的,他们为此可能投入了数年乃至一生的阅历和思想。如此低成本、高收益、风险小的投资,“世界上还有这样不赔尽赚的买卖吗?”

而他对自己少年时代阅读经历的回忆,亦是一代人精神阅读史的写照。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荒”岁月中,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带有“资产阶级堕落情调”和“修正主义思想”的中外禁书来看,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小仲马的《茶花女》、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前苏联作家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雅和舒拉》《母亲》等,从这些当年“供批判用”的内部出版物中他读到了自己真正想读的东西——温情主义和人道主义,以及民主、自由、公正、平等、科学、道德等普世价值。同那借助“反面教材”“内部读物”完成思想觉醒的青年一代一样,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时代,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世界,神游海外,完成了人文价值观的初次启蒙:“只有读了这些书才知道原来世界是如此的,原来历史真实是这样的,原来所谓敌人也并不像宣传中说的或想象中的那么坏,所谓伟大人物也不一贯正确,有的甚至一点也不英明;才知道原来历史是由多种多样写法的,甚至原来的历史结论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往往变成相互走向自己反面的定论。”(《私人阅读经历的记忆片段》)

在书中,诸如陈乐民、周有光、钟叔河、陈四益、陈徒手、董桥、邵燕祥、蓝公武,以及《念楼学短》(钟叔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2010年版)、《忽然想到》(陈四益文、黄永厚画,三联书店2011年版)、《周有光百岁口述》(周有光口述、李怀宇撰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书人书事,均在他笔下得以演绎成文。

书中品评的图书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都是作者熟悉敬重的学者、思想者直接惠赠的签名本。比如蓝英年先生在其译著《邪恶势力》中题下的是一段令人唏嘘的话:“尼古拉二世的垮台是因为内部腐败所致,与革命无关。”陈四益先生在《瞎操心》的扉页上题道:“读《瞎操心》的人,一定也是喜欢瞎操心的人。”谢泳先生在他的旧作上题写:“十年前在苏州与兆平兄相识,当时是参加一个报告文学的讨论会。……这是我十几年关于报告文学的一些思考,现在看来不免幼稚,但那种激情还是让我们怀念的。”这样的文字在别人看来或许是无意义的,但在作者的人生,却是“珍重而温馨的”,题赠者们襟怀坦荡,谈吐直率,时时以国计民生为念,因此与他们的相处成为作者学习为人处世的课堂,他们惠赠的签名本,便成为作者的一段私人记忆,“一种精神和情感经历的收藏和重温”了。

作者说,“读书的真正快乐在于童心,不为著文而读书才是纯意义上的读书”。所谓“童心”,在于不带任何目的地读书,只是为了有趣,或者是一个经年积累的习惯。以读书为短暂人生的最佳消费手段,一种最享受的人生品质,一种最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些在买书、求书、读书心路上写下的文字便是一种读思和心绪的遣怀,饱食书理之后才能更多思考的本能需要。(马德静)

5 实话实写的《书林信步》

《书林信步》的作者林伟光,现为《汕头经济特区报》编辑。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笔名任我行、任之,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纸上雕虫》《诗意栖居》,书话散文集《书边散墨》《书难斋书话》。曾有自画像辞:

天性好静,好于故纸堆中讨生活。纸上雕虫二十秋,任情任性任我行。虽躲进小楼成一统,偏心尚未灰冷,时时打开窗户,看风起云生,看人世沧桑;聊些不咸不淡闲话,写些不三不四文字。

他在本书序言《观照散文》中说:“在所有的文体中,散文是最没有神秘性的,几乎连贩夫走卒、初习写作的稚童,只要乐意也完全可以操作”,但“真正好的,能够给我们心灵震撼的竟何其少哉;更多的滥情煽情矫情,说教说谎说假之平庸作品,使我们从眼睛到心灵都弥漫着疲倦”,因此,他是读得多而写得勤。

在《书林信步》的后记中,他提示读者道,本书其实是“《书难斋书话》的续集”。《书难斋书话》(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是作者编选的一部包含有五十余篇发表作品的随笔文集。所谓“书难”,是因为他的读写之所早已“书多为患”,含有自嘲之意。在该书的自序《文学的“啼笑因缘”》中,他表示,自己的兴趣范围,主要还是在文学阅读方面,“几乎是不设禁区,尽可能地博览”,然后就是持之以恒,笔耕不辍。

在《书林信步》的题为《观照散文》的自序中,他更提出了“散淡的写作”的观点,即从“自由的理念”出发,坚持用自己的真诚的心,从生活中直接发掘和升华“美”,由此看来,本书也就是林先生坚持从书林中发掘和升华“美”的心得集了。他说,“写作时要贯彻自由的理念”,“倘一辈子都带着枷锁写作,就不如不要写了”。

《书林信步》分为“闲情岁月半床书”“书架上活色生香”两辑,作者以淘书、读书、谈书、写书为乐,由于大量阅读周作人、孙犁、张中行、汪曾祺、黄裳诸名家的文章,因而其文笔简约,字里行间不乏书卷气。他在收录在本书中的《闲话书话》一文中说,我写如知堂老人周作人所谓的“看书偶记”,坚持的两个标准,一是“必须打动过我的心”的书,二是自己读过后有所体会,“哪怕是不成熟的偏见”的书,如在本书中,他就写了孙楷第、流沙河、黄苗子、郁风、彭国梁、王稼句等爱书如痴的书人,以及写《醉书随笔》的许定铭,写《纸上的行旅》的薛冰、写《雁斋书事录》徐雁等。但他所追求的“书话”,有时更近于随笔,即既有“思想性”的追求,更注重“艺术性”的探求。

这种形式美的探求,最典型的体现在作者对于文章标题的命名上。诸如《如花初发别样春》《华光灿烂若云霓》《两山排阀送青来》《一行如月看多时》《草色山花心自闲》《旧时明月今日风》等等,非得读者用心开卷展读,才可知作者的笔墨所及。从内容上来分析,则本书大概可归纳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散文、书话、诗歌,乃至打工文学、博客写作、手机文学等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的独立批评;二是对“阅读”的体悟,包括“阅读”与“悦读”的辨析,为何而读,阐述了自己“为乐而读”的读书理念;三是有关藏书票、书名、畅销书等问题的思考,并针对若干读书人和藏书家及其著述发表了褒贬意见。

如对于他所尊敬的黄裳先生,作者秉笔直书道,《珠还记幸》的“修订本”与其初版本相比,是抽换了10篇文章:

只是如此形式的再版,却苦了我们这些喜欢黄裳的普通读者。对于已购《珠还记幸》初版者,譬如我,却怎么也舍不得那占了三分之一的新作,几番拿起放下的踌躇后,就只好乖乖就范了……对于没购过却早慕此书者,以为这就是《珠还记幸》,殊不知其中已有旧貌换新颜之别了。……当然新版的印刷装帧技术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原有的名家手迹,在初版中只能是约略可以领会,而于新版里却是风情毕现,岂止赏心乐事而已。除此,还增收了诸如迅翁“立此存照”手迹、知堂钢笔手迹、卞之琳信函手迹等原物,使《珠还记幸》更臻完美。因此,《珠还记幸》这样的修订本,自不同于哪些泛滥了的修订本。不过,是否妥当,我还是保留自己的观点。

对于“读书好”的观点,大概从来没有人会明目张胆地发表不同意见,但多年来,社会上却并未形成浓郁的读书风气,作者认为原因只有一个,即没有解决好“为什么读”这个本质性的问题。当前功利阅读的盛行,于读书风气的形成作用不大,反而有副作用,因为一旦达到目的,读书兴趣大减,甚至把书束之高阁。

由此作者指出读书的两种境界是,“为用而读”和“为乐而读”。前者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揭示了学与用的因果关系,即“为用而读”。但读书的至佳境界则是“为乐而读”,对于真正体验到读书乐趣的人来说,人生快乐还得向书卷中寻求,“为乐而读”才是可持续的,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影响深远的。

针对现在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快读”现象,他在《涵咏工夫兴味长》一文中呼吁,要提倡“悦读”:

快读就如坐在车上,两旁的五光十色的橱窗,尽管漂亮、悦目,却常常一掠而过,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形之下,留给我们头脑的只是一堆漂亮、零碎的印象,除了炫目之外,其他已无从记忆了。而悦读则不然,是立定脚跟的鉴赏,左右、上下、正反,多角度,多侧面,把自己的身心都投融进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产生一种阅读后的舒畅。

“书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也大可不必按照别人规定的来作,洒脱一点岂不更好?”从作者的“悦读观”到其“作文观”,可知“读什么书”的首要因素是“为乐而读”,要按自己的兴趣把选中的书当“闲书”来看,至于读后有所思有所写自然也就水到渠成,是一种自由发挥的“实话实说”了。《书林信步》的作者信步书林,宁静而从容,而我则通过他的随笔,分享到了来自书林中的丰富“叶绿素”,在获得人文知识给养的同时,也得到了自由阅读和静心写作的心态熏陶。(陈欣)

6 书人情长的《书来话多》

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先生所著的《书来话多》,是作者藉其雁斋所收藏的作家、学者签名本,对孙犁、姜德明、涂宗涛、朱永新、张建智、吴定安、范凤书等人的旧书新著加以多元化品评后的随笔集,封面上的一丛兰花正如他的文风,透露着作品中饱含的温文尔雅气息。

全书共有38篇文章,分为“人文的底蕴”“书香的魅力”“渐行渐远的故事”“读读孙犁,看看姜德明书话”“前言与后语”五辑,向读者彰显了淡泊明志、知书识理的乐趣。由于每篇文章的文名几乎采用一致格式,以高度囊括全文思想颇具诗意的一句话开头,以冒号间隔正副标题,给读者一种整齐规范的形式美感。有的文章还插入了所评之书的照片。

第一辑“人文的底蕴”,作者品评的是《金陵五记》《钟山诗文集》《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湘乡曾氏卷》《芗草集》《安徽藏书家传略》《苹楼藏书琐谈》《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中华文明读本》等书,通过其中金陵和钟山的诗文,湖南湘乡的耕读,江西金溪的芗草,安徽的民间藏书、天津苹楼等,向读者展示了各地深厚的人文底蕴。

第二辑“书香的魅力”,品评的是张建智《绝版诗话》、薛冰《旧家燕子》、韦泱《旧书的底蕴》、桑农《随遇而读》、朱永新《书香,也醉人》以及翁长松等人的书事随笔集。其中张先生对诗如敲罢了三声晚钟的真诚,薛先生对故纸堆中旧书刊的钟情,韦先生书林寻芳客、旧书有情意之通感,桑先生随遇而读的隐士姿态,朱先生对阅读的重视和推广等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辑“渐行渐远的故事”,是有关陈去病、陈衡哲、郑献徵、萧乾、亮轩,及阿滢主编的《我的中学时代》、阮义忠摄影随笔集《失落的优雅》、张曼玲忆父录《中国布衣》的读书随笔作品。其中最长的一篇,要数作者对陈思和回忆录《1966—1970:暗淡岁月》的品评,作者通过挖掘陈先生早年人生经历及其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向读者刻画了一个文革时期怀抱着“隐忧”成人的霾色少年经历,表达了对一个宽松清平社会状态的向往。

第四辑“读读孙犁,看看姜德明书话”,着重介绍了孙犁与姜德明先生以及其作品。本辑一共9篇文章,2篇话及孙犁先生所著,1篇谈及孙犁先生与姜德明先生的渊源,1篇关于受孙犁先生影响颇深的韩映山作品,余下皆为品评姜德明先生大作。作者用其历练而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勾勒了一个热爱家乡,以文字剖析灵魂,受人敬仰的孙犁,并通过对姜德明先生的作品的解析,展现了姜先生收藏之路、读写之路,读者还可据《敬惜字纸津京书》一文了解到孙先生与姜先生渊源之深。

第五辑“前言与后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被湮没的篇章》《风情民国老期刊》《梧桐影文选》等所写的序言,第二部分其主编的《全民阅读推广手册》暨《全民阅读参考读本》(海天出版社2011年版)、《阅读的人文与人文的阅读》(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所写的前言和编后记。

总之,“书爱众香薰,知识最乐群”、“花香何及书香远,酒味怎如诗味长”,“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多年来,徐先生以其家藏琳琅开卷笔耕,仅自2009年以来,就问世了多部书话、书评集,如《秋禾话书》(三晋出版社2009年版)、《纸老,书未黄》(海天出版社2013年版)、《旧书陈香》(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与读者分享其书林所得、读书之乐。而《书来话多》则是他去年在《藏书报》开设“秋禾书话”专栏文章的结集。总之,徐先生著述本书及其倡议主编的这套“全民阅读书香文丛”,向读者全面展示中国传统书香魅力的同时,也包含着他努力从事阅读推广和读物推荐的良苦用心。(梁颖)

〔1〕 谭华军.春来书香浓:《全民阅读书香文丛》导读[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3)

〔2〕 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

〔3〕 徐雁.全民阅读推广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