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特征及未来发展研究”(10YJA870005)研究成果之一。

2014-04-10 06:30张雅红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纲要政策图书馆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特征及未来发展研究”(10YJA870005)研究成果之一。

张雅红

(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十一五”期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为传承文化发展、保障公民文化基本权益、提高精神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制定了政策指南,对图书馆事业体系的建设、发展、服务、管理体制起着巨大的规范和推进作用。本文分析了《纲要》对图书馆事业的指导作用及价值,从政策的角度探讨了《纲要》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及图书馆理论界、各行业主管、各事业部门的认识和反应,总结了《纲要》指导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思想特点。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图书馆事业 政策特点

2006年9月13日,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关于推动文化建设的指导精神,针对“十一五”时期的文化发展建设需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纲要[1],确定了2005-2010年之间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目标任务,从八个方面指出了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并明确了实现目标的组织保障及政策措施。在“十一五”建设完成之后对这一重要文化政策作一回顾,有助于加深理解和领悟当前我国“十二五”时期的文化建设政策特点。

1 《纲要》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1.1 优化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新时期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中关于加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相关规定,为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

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种社会要素中,宏观环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其中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国家政策构成了图书馆政策的基础性影响政策和政策环境[2]。建国后我国图书馆体制的构建既继承了根据地传统,又借鉴苏联模式,图书馆分别归属于文化、教育、科技三大系统主管,由于各行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基础不同,致使相关政策主体、政策形式存在缺乏最高部门统筹性规划和协调平衡,缺乏统一的政策环境,事业体制缺陷影响至今。《纲要》有针对性地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责任,明确了加强文化建设服务领域的组织保证,从原则上统一了各类图书馆发展的政策依据,提出了政府文化工作要“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政策的保障下,为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3]。同时,《纲要》强调了政府要承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角色地位,有助于保障图书馆发展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有助于改善基层图书馆条件。

1.2 明确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方向

在新时期的文化政策方向方面,《纲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目标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原则,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把图书馆建设的重点落实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布局标准上,“建设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保障自由获取文化知识的权利”。《纲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维护每位公民平等的文化权益,把“惠及全民”上升到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图书馆在发展进程中,要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前提下,以促进实现“公平、公正、民主、自由”作为自身的社会职责,通过合理、实用、高效的、科学化的协调发展和安排,通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活动,保障社会成员自由平等获取文化资源。我们可以把《纲要》看作是以《公共图书馆宣言》为核心的现代图书馆理念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的演绎,看作是国际现代图书馆运动中形成的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念的中国化表达[4]。

《纲要》对图书馆制度建设提出了“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指导思想。它从政策到措施,从宏观到微观,都围绕着“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文化性和人本性,是党和政府对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方向。

1.3 指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有不足

《纲要》结合我国国情,在整体上肯定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成就的同时,明确了所面临的不足,包括严重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财政拨款地域差异较大、图书馆资源匮乏等问题。

1.3.1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上的不足

按照国际标准,在城市主要居民区,步行3~4公里应有一个较大的图书馆,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所图书馆辐射半径通常应是4公里。而据我国文化部网站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图书馆数量、服务辐射半径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5];另一方面,在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和服务质量上,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2.5册,人均拥有藏书量不少于3册。而我国很多市、县级图书馆藏书量远远低于国际图联颁布标准[6],更不用说偏远地区。针对这种情况,《纲要》较为完整地规划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征、目标、原则,把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纳入到基本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要求“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欠发达地区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和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实施农村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并指出“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政府要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提出了利用图书馆实现保障基本文化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服务“普遍均等”的途径及保障措施。

1.3.2 图书馆网络资源的覆盖面、数字资源的不足

《纲要》针对我国基层图书馆网络资源、数字资源匮乏的现象提出了改进措施。提出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公共文化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十一五”期间,文化部、国家发改委将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扶持2.7万个乡镇建设乡镇文化站,发改委规划投入40亿,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遍及城乡各地[7]。通过政策引导,保障基础图书馆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服务需求的服务体系,提高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点覆盖率,有效延伸技术服务,使图书馆真正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所规划的“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目标。

1.3.3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有待改进、拓展

新世纪以来,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迅速,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在数字环境和网络环境中,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并代表性地体现在图书馆的“服务网络”与“延伸服务”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调整、资源的共建共享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纲要》相对应地提出要“加快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的大容量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完成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文化共享工程,通过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实施,提升各级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及服务能力,为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提供有效的途径[8]。这直接推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1.4 规范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任务

《纲要》提出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指出了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任务。提出建设先进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图书馆的工具作用,图书馆制度是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9],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是连接图书馆与社会的纽带[10],图书馆的社会任务,是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就要以“普遍均等”和“惠及全民”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在服务过程中要城乡兼顾,面向基层,发挥对乡镇、社区文化建设的示范作用,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特别是要加强为农村、青少年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内容,促进服务公平[11]。这种以需求为主导,以政府为主体,准确实现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健全富有效率的覆盖全社会的服务运行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是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任务。

《纲要》特别强调了平等服务的思想,要求“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体现了政府在保障弱势群体文化权利上政策思路的转变,将原来单纯文化援助改为建立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和长效机制制度,体现出我国政府由管治型执政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政策转型的变化,这有助于制定和建立社会公正,彰显出我国文化政策步入到“普遍均衡”的文化服务时代。

2 《纲要》影响下的我国图书馆事业社会环境变革

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图书馆给予很大的关注,文中提到“图书馆”一词就有13处之多。加上“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专项基金”、“送书下乡”、“文化立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相关词汇,显示了国家对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视[12],彰显了国家认识到发展图书馆事业对于创造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和创造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认识到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图书馆责任的意义。

2.1 图书馆主管部门的认识和反应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界已逐步从制度的层面认识到图书馆是为了保障公民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权利(文化权利之一)而提供的一种制度性公共产品[13]。图书馆界长期关注、研究、探索、实践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财政保障、法律保障、组织保障、技术保障、人员保障等政策,在《纲要》文本中都予以体现。《纲要》要求“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要求各级政府要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要求“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200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框架,提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和保障公共的基础文化的权利,满足公共基础文化的需求;2007年8月,中央两办发布《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被提升为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2010年4月,温家宝总理发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一文,强调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这是向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整个文化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是《纲要》得以认真贯彻落实的实际体现。

2.2 图书馆理论界的认识和反应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馆理论界开始更多地思考服务目标与社会责任,明确体现在“理论界自觉反思公共图书馆定位与服务目标,主张向《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基本理念回归,指出了现代公共图书馆是一种从知识与信息的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14],认识到制度文明是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本质属性”、“社会责任”、“时代任务”等重新检视。尝试通过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活动,建立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图书馆制度,“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社会目标承担责任,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图书馆系统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

《纲要》在社会文化、人类文明、社会需求及图书馆功能、图书馆整体发展、合理布局等多个方面,都突出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给出了解决当前出现的图书馆建设问题的思路,推进图书馆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协调社会各领域的支持,使图书馆服务既保持传统图书馆与当代网络技术下图书馆的贯通,又借鉴西方图书馆学的科学性实现与中国图书馆学的相互融合,在对图书馆理论原有体系反思、实践、总结,形成对图书馆新的认识[15],这标志着我国新的图书馆价值观开始形成。

2.3 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政策调整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推动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纲要》对文化事业发展基于“完善文化发展,健全宏观调控”的政策部署,要求“公共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这些方面的实施也决定了图书馆能否在发展中合理保障、完善对其服务对象承担的责任,保证服务质量。

在《纲要》政策指导下,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新时期的服务继续向普及化、深入化方向发展,同时深入实践研究,转变原有思维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服务结构、服务模式、技术手段,探索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模式,全方位”的图书馆服务建设体系。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建设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协作组织体系,总分馆制等管理体制,“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16];②公共图书馆为构建覆盖全社会比较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把重点放在基层图书馆建设上,使图书馆建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图书馆服务体系[17];③在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普遍均等”的服务理念,本着尊重读者自由,捍卫读者权利,保障读者利益,实行图书馆免费公益服务,实现读者自由利用图书馆“免费、平等、无障碍”权利;④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数字资源建设、中西部地区县级支中心、村级基层点及文化资源共享的投资力度,促进中西部基础图书馆的发展,提升装备水平和服务手段,并通过与基础图书馆建设的结合,为区域性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18];⑤推进全国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程和积极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纲要》的政策引导,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的调整与开放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提升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2.4 社会对图书馆认识和要求的调整

由于图书馆长期对社会相对封闭,使公众对图书馆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社会对图书馆投入欠缺又直接导致图书馆发展资源严重不足,发展滞后。这些又影响到图书馆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导致队伍涣散,致使图书馆只能处于较低层次的维持和低速的发展状态。

为改变这种状况,“十一五”《纲要》明确了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性质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要求社会加大投入,要让人民分享文化发展成果。面对机遇,图书馆界也围绕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优化发展模式,改变传统办馆思想和管理方式,以服务为基础,维护读者权益,加强和改进服务,实现人性化、便捷化,保证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的实现。在技术层面,以读者满意度为目标,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需求,通过服务水平的提升来体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扩大社会对图书馆的认知度,并通过社会协调机制和法律改善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3 《纲要》指导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思想特点

3.1 政策思想的权威性

《纲要》是党和国家关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划政策,是指导制定图书馆事业政策的政策,是图书馆制定具体政策的原则和方向的依据。《纲要》的指导性、适用性、超前性的政策思想为优化图书馆制度和管理政策,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保证高效、平等、开放的服务任务提供了政策条件。《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推进和引领文化改革发展、满足文化自身模式、文化社会模式的变革而提出的政策思想,为图书馆事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实施保障。体现了政府为保障群众的文化基本需求、为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文化发展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决心,符合我国文化的国情,代表了人民的文化要求。《纲要》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对国家的社会作用和基本任务,并系统、明确的对图书馆各领域梳理出详细的发展框架,指明了发展方向、目标,并给予了实施原则,是新时期图书馆政策体系的纲领,具有其它一般图书馆事业政策所力所不及的政策效力。

3.2 政策思想的稳定性

要保证图书馆事业稳定健康地发展,除了依靠党和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方针、政策、任务,从根本上协调和优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运作机制外,实行强有力的图书馆法规、标准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并且对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法为政策提供保障,定型化法律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0]。图书馆立法,使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层次,会更加规范图书馆行业的法规、标准,保障图书馆长期规范管理,维护读者利益,促进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因此,《纲要》第四十七条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加快文化立法步伐,抓紧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图书馆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还强调“增加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快了图书馆立法的进程。

3.3 政策思想的引导性

《纲要》针对当前图书馆发展信息化的现状和条件,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图书馆事业的总体目标,又确立了近期的任务重点,尽可能地对工作进行量化和分解,具体指导,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通过重点环节突破、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支撑和政策保障,使文化发展的各项指标和任务落到实处[20]。面对图书馆业务向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纲要》对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信息化政策完善作出了具体的定位和政策性要求,指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援,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要求图书馆“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快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究,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究”。《纲要》的资源建设和共享政策思想,和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政策中的“公共获取政策、布局政策、经费与投资政策、文献收集政策、书目信息报导政策、文献传递政策、技术支持政策、管理政策”等有机构成互为一体,形成统一规范的政策体系[21]。根据这一要求,中国图书馆学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依据政策的标准,通过图书馆建设、发展和工作状况,按照规范的评价程序对图书馆个体或群体进行“图书馆评估”,通过综合评价以实现对图书馆发展状况的整体性把握,验证图书馆政策的科学性与指导性,以推进图书馆政策与时俱进和求实创新,实现管理、思想、技术与服务不断改革创新,对我国图书馆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4 政策思想的连续性

政策是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事业实践的发展实施不同而不断补充、完善的,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领域政策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连续、稳定的政策环境,如:《文化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等历次党代会《报告》,历次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提出的文化阶段性的国家发展计划,国家发展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年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十一五”时期,2006年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9年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开始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些政策中蕴含着对图书馆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纲要》是这些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与文化发展各领域的科技信息、教育、文化建设、政策理念与直接相关的规划、政策相互交融、统筹结合。在《纲要》思想指导下,我国各领域具体的图书馆政策也有较大的改善,如:在图书馆标准建设方面,《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于2008年8月发布实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2009)》对指标体系、评估分值、评估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2006-2009年就有17部地方公共图书馆条例和规范颁布实施。这些新政策的制定,通过制度和规范解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等重要问题,使得各类图书馆在各自服务领域中的工作环节和层次上、服务深度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

3.5 政策思想的示范性

作为党和政府对文化体系建设制定的系统、规范的发展纲领和政策指导,《纲要》给予“公共文化服务”前所未有的地位。在社会和谐宽容的政治环境下,《纲要》对图书馆的任务、管理、组织、功能和发展都进行了一系列新的设计和政策规划,使图书馆事业政策从本地区、本行业扩展到事业整体发展,把切实解决城乡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不健全问题真正纳入到文化战略发展的视野,通过总分馆制、集群化管理模式发挥图书馆的辐射作用,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建设新的评估机制,引进网络服务。并以多元化思路探索图书馆事业管理机制,突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图书馆法律制度、图书馆文化、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的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整体建设与协作。这其中体现了这样一条清晰的思路——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22],显示了图书馆政策与社会环境政策的对接,体现出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从技术性政策向理念性发展的进步,对以后图书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示范作用。

《国家“十一五”文化规划纲要》以建设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对图书馆业务工作、服务方向等各领域的中长期的规划政策,对图书馆职业理念、技术性的规范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学化的指导,为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和制度完善提供了政策基础。作为政策性总结,它有利于巩固“十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成果,为后十年的更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对整个“十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进入“十二五”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609/13/t20060913_8548614.shtml.[2006-09-13]

〔2〕〔12〕 范兴坤.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南京大学,2010

〔3〕 张琦.《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J].图书馆建设,2008(1):30-33

〔4〕〔9〕 李国新,范并思.迎接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纪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表一周年[J].图书与情报,2007(5):1

〔5〕〔6〕 李博.图书馆从“天堂”回“人间”[N].中国经济导报,2012-8-16(A03)

〔7〕〔8〕 白雪华.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J].图书与情报,2007(5):12-13

〔10〕 周和平.充分发挥大城市图书馆作用带动事业全面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3):3-8

〔11〕 龙世谱.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振兴图书馆事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5):190-192

〔13〕 蒋永福.图书馆学话语的谱系学分析——图书馆语言三大族系概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12-16

〔14〕 范并思.政府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根本性转变[J].图书与情报,2007(5):2-3

〔15〕 蒋永福,田文英,孙瑞英.知识权利与图书馆制度一制度图书馆学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5(1):5-8、51

〔16〕 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图书馆[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3):5-11

〔17〕〔18〕 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08[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26,27

〔19〕 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2

〔20〕 吴建中.网络信息传播与社会责任感[N].文汇报,2009-03-03(5)

〔21〕 肖希明.推进我国信息资源共享政策体系建设.情报资料工作,2005(6):5-7

〔22〕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J/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hc/article_2011091445263.html.[2011-09-04]

The Influence of 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Program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Eleven Five”to China Librarianship

Zhang Yahong

The“eleven-five”period is the important stage of our cultural development,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program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eleven five”for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guarantee of citizen rights,improvement of the spiritual demand,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established policy guidelines,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librarianship such as it's service andmanage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Outline”on library,discussed the Outline's influences to our library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action of impromoting library science,the business sector from a policy perspective,summed up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Outline”.

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program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eleven five”;Librarianship;Policy characteristics

G259.29

A

张雅红,女,(1968~)河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猜你喜欢
纲要政策图书馆
政策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图书馆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