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践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运用探索

2014-04-10 09:24叶向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基础课理论课案例

叶向红

(韩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潮州 5210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肩负着引导大学生适应人生新阶段,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他人、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方面全面提升素养的任务。基础课是一门与社会形势紧密相关的、与时俱进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对教材内容真正信服并愿意去践行,引导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在生活中验证、践行道德理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的基本方式,是基础课一个首要的教育目标。因此,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运用,让理论紧贴生活,是改善基础课目前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基础课教学改革,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基础课教学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当前,基础课已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之课,经过多年探索,在教学实践方面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在实际中还是存在着若干的问题。

(一)受重视程度不够

公共理论课在高校处于较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公共课程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前景关系不大,另一方面不像公共英语课有考级的压力,课程考核相对轻松,容易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压缩、扶持力度小。

(二)部分学生不关注、不重视

一部分学生认为公共理论课只是一些抽象的、生硬的理论,是空谈大道理、与社会脱节,既不可信,也不实用。当今社会存在的不少陋习、不良现象又让学生开始质疑理论的真伪,质疑读书的价值。一些公共理论课课堂甚至成为学生休息、娱乐、做作业的理想场所。

(三)教材的空洞性和滞后性

目前通用的基础课教材理论性强,强调说教和灌输,教学内容变成了纯粹的记忆和生搬硬套,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让学生陷入“知行脱节”的境地,认知水平是一回事,行为方式又是另一回事。重理论而轻实践,又阻碍了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思政课大课堂上课的限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都实行大班上课,一个班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一百多人,学生个体差异性大,课堂教学无法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同时大班上课也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并不多,无法把握学生的主体需求,教学效果低下。

基础课的教学决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袁贵仁部长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改进教学方法”的具体要求,强调在课程教学中要“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1]所谓实践教育法,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实践教育法也可叫实践锻炼法,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2]由于课程设置所限,基础课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思政课的课堂应成为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知识、体验共享的过程,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直接相通,真正帮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既使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理论知识,又通过各种途径体验知识、实践理论,最终实现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人格精神的完善。

二、基础课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首先,课堂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将学生的理论知识、道德法律观念纳入个人的行为体系、纳入规范的社会生活中。正如美国库克大学副校长黄天中博士讲: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习得和领悟的过程,而这种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征。通过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道德法律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观念及素质的过程,也是课堂实践教学的活动过程。

其次,课堂实践教学符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育人规律,有利于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空泛、教条、与现实脱节等弊端。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理念,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和适当的情感疏导。在校大学生都已是成年人,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完全可以在实践生活中对已有知识进行论证、批判、吸收、创新,形成自己完整的认知体系和价值判断。

最后,拉近了社会与学校、社会与课堂间的距离。课堂实践教学把现实的素材加入到教学中,使教材中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通过体验社会获得的感性材料,通过不同形式在课堂中进行展示,社会也就不再是与自己毫无关联的所在,而是真真实实的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也一下拉近了,更有利于学生更快融入社会,更积极地面对社会。

实践教学的目标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要实现两个飞跃的过程。一是把价值观念、道德法律规范原则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精神需要;二是实现从自我意识到外在实践的飞跃,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和法律行为,也即是认知—认同—实现的一个转化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国现代哲学家冯契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转识为智、化理性为德性”的思想,就是说要学以致用,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理解理论、贯彻理论,把理论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德性。实践是认知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不竭动力。基础课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大量不同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论学习的成果,既避免教学流于抽象和空洞,又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既有利于教师生动地教,又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

三、基础课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举措

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基础课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四个方面是本人通过几年的基础课教学实践探索出的一些具体方法。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为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既真实又典型且包含有疑难问题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开展个人、小组、班集体等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从案例中寻找答案和解决实际问题,从案例中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方法。[3]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畅所欲言的学习空间,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所选取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才能唤起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尝试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原动力。案例的讨论不必拘泥于所谓正确的结论或者唯一的途径,而更侧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在讲述关于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专题时,以“大学生船娘”、“大学生回乡务农”等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研讨,探讨大学生多样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就业观各抒己见,互相点评,最终引导大家反思个人的就业观和择业态度。案例教学的最后离不开教师及时的归纳点评。一是对案例中所蕴含的各种观点及分歧进行梳理与评析,并结合教材阐明自身的观点;二是对讨论中部分学生所暴露出来的一些思想问题或偏激观点要及时做好引导教育工作,把正确的观念润物细无声式地传递给学生。

2.情境教学法。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种种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假设,并检验其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4]由教师选择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关的话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是学生在接触社会、观察社会过程中引发的问题思考,将这些第一手的鲜活素材引入课堂,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信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按照自己在情境中的角色要求,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种直观体验式的实践学习,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特定认知的形成。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道德时,学生对现实中的道德往往存在困惑,在道德日趋功利化的现实中,如何坚守道德底线?如何坚持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这是我们师生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我选择了几个不同个案,如跌倒的老人扶不扶、在义与利的冲突面前等让学生进行情境的模拟体验,在互动交流中让他们认识到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以及如何在冲突中进行正确或相对正确的选择。实践证明,情境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也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培养和形成。

3.实践调研法。课堂实践,一方面可以用课堂讨论、情境模拟把社会带进课堂,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课堂内的问题带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求答案。学生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困惑,往往是我们教师展开思想教育最好的素材。把课本中的疑难问题带到现实社会中,围绕一个特定的选题进行调查研究,如大学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校园公德情况调查等选题,通过信息收集、实地调查、数据汇总、分析整合,最终形成调查成果。这一过程会促使学生对选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产生探索的兴趣,这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践调研我主要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4-6人之间,人太多会出现部分人不干活的现象,人太少又不利于形成多方有效的交流和信息整合。这种小组合作会让学生学到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东西,特别是个人诉求与团队荣誉的协调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去主动探究、深入调查,是学生知情意行综合发展的过程,又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进行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调研时,还要注意所选课题的可行性和可控性,同时也应对成员分工有严格要求,明确每个成员的具体任务,以此作为检验实践成果和成绩评定的依据。

4.倡导志愿服务活动。今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也是履行服务社会责任的体现。在每个学期初我会布置一项实践的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应参加至少一项志愿服务的活动,在活动中去广泛发掘善的力量。在学期末会举行一次活动感受分享专题会,分享自己活动的感受和收获。很多同学在交流中纷纷表示,志愿服务在付出的同时更是自己的一次心灵成长,精神的满足,道德的愉悦更体现在精神上。学生感言:“在此之前,‘助人为乐’在我看来只是空泛的言辞。但这次旅程,却让我发现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帮助别人节省更多的时间,一个微微的笑脸就能让我满足于劳动的愉悦。就算再苦再累,只要对方报以诚挚的微笑,就能驱散一整天的阴郁心情。”

实践教学的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同时,合理的考评机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对课程考核也相应作了改革,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纳入到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中来,即期末的考试只占总评成绩的30%,平时表现占到总评成绩的70%,而平时成绩很大一部分都源于课堂实践。

[1]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4-6.

[2]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25.

[3]项福库.案例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6):70-72.

[4]喻问琼.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106-108.

[5]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第一期研修班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05-20(1).

猜你喜欢
基础课理论课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