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地名浅说

2014-04-10 23:55赵仕法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苍山金沙江丽水

赵仕法

“丽水”地名浅说

赵仕法

“丽水”作为地名专词,在古代文献中,大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作为河流名称,“丽水”主要是指金沙江,元朝设置的丽江路(今云南省丽江市)缘此得名。除此之外,在史籍中至少还指称三条河流:浙南的好溪,甘肃的逆水和广东的铜鼓江。丽水作为政区名称,专指浙南处州府丽水县(今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丽水县是浙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的建置,肇始于隋朝的栝苍县,因栝苍山为名。“丽水”得名始于唐朝,县名缘于县治东的好溪,而非某权威地名词典所认为的县北丽阳溪。属于山水地名,也是避讳地名。

地名 丽水 河流 金沙江 好溪 逆水 铜鼓江

古地名“丽水”,内涵丰富。作为河流名称,“丽水”主要是指金沙江,除此之外,在史籍中至少还指称三条河流:浙南的好溪,甘肃的逆水和广东的铜鼓江。作为政区名称,“丽水”专指处州府丽水县(今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丽水”作为地名专词,在古代文献中,大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韩非子》卷9《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是以丽水之金不守,积泽之火不救。(同上)

经典童蒙读物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之句中,“金生丽水”典出于此。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上述引文说明,至迟在韩非子生活的公元前3世纪已经出现了“丽水”这一地名专词。

史籍上,“丽水”大多与“金”有关:

麸金出丽水,盛沙淘汰取之沙,赕法男女犯罪多送丽水淘金。(唐樊绰《蛮书》卷7《云南管内物产第七》)

泸南贡丽水之金,漠北献余吾之马。(《旧唐书》卷138)

丽水多金麸。(《新唐书》卷222上》)

由上可见,丽水之金,颇负盛名。又由于地处蛮荒,在古代作为发配之地,“赕法男女犯罪多送丽水淘金”。

丽水,是金沙江的古称:

(丽江)路因江为名。谓金沙江出沙金,故云。源出吐蕃界,今丽江,即古丽水。(《元史》卷61)

金沙江源自丽江府,由西而东环(北胜)州治,一名丽江,即古丽水也。(《明一统志》卷87)

金沙江自乳牛山入喀木地,又东南流,经滇之中甸,入塔城关,亦曰丽江,丽江府之名所由昉也。(清孙人龙《乾隆丽江志略序》)

正是由于丽水“多金麸”“出沙金”“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1],自古为沙金产地,因此自宋以来得名“金沙江”[1]。

金沙江一名丽江,元朝设置的丽江路(即今云南省丽江市)得名缘此。

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犁石下,名犁水,讹犁为丽。流经巨津、宝山二州,江出沙金,故名。元宪宗三年征大理,从金沙济江,即此。(《明一统志》卷87)

(通安州)又有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名犁水,犁讹丽。(《明史》卷46)

金沙江,源出吐蕃界,至共龙川犛牛石下,南流渐广,故名犛水,后因讹为丽水云。(清冯甦《滇考》卷下)

上述引文不仅说明了金沙江“江出沙金”的得名缘由,叙述了“元宪宗三年(1253)征大理,从金沙济江”的历史事实,而且还说明了丽水“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原名犁水,“讹犁为丽”而为“丽水”的得名缘由。

对于丽水,历代文人墨客也多有吟咏:

取我于丽水,淬我以轻霜。(唐韦岫《金赋》)

仍闻丽水中,日日黄金生。(唐于濆(《古征战》)

昔丽水而隐晦,今跃冶而光亨。(宋范仲淹《金在镕赋》)

五岳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淼,丽水生金。(宋晏殊《章懿皇太后神道碑铭序》)

丽水之金遇善冶而后贵,荆山之玉遇善琢而后珍。(宋何梦桂《金玉诗序》)

作室之材求之邓林,成器之金出于丽水。(元柳贯《王晦谥文靖》)

世称玄圃之玉、丽水之金、南海之象犀明珠,凡致之难而见之罕者,是皆宝也。(明梁寅《宝艺斋记》)

风姿清润蓝田玉,文采光辉丽水金。(明黄淮《次韵二首》)

名驹汗血元无价,丽水生金信有源。(明王鏊《和周少宰伯常得孙》)

在文人骚客的笔下,“丽水之金”罕见难得,品质纯正,是文采光辉之象征,与邓林之材、南海之象犀明珠、昆冈玄圃蓝田之美玉并称,是世上稀有之宝物。

古者造琴之法,削以峄阳之桐,成以檿桑之丝,徽以丽水之金,轸以昆山之玉,虽成器在人,而音含太古矣。(宋陈旸《乐书》卷120)

正是因为“丽水之金”的久负盛名,古代造琴要用“丽水之金”来装饰。“丽水”成了品质纯正之金的代名词。

除金沙江外,在史籍中,“丽水”至少还指称过三条河流。

浙南瓯江的重要支流好溪,在隋开皇年间(581—600)曾改名为丽水。

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故皇朝因之,以为县名。(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27)

缙云郡之东南十五里,抵古祠曰“好道”。询于旧,云置自后周,莫详年月。好溪本曰恶溪,……是时陆擅蛇虎,水制蛟螭,道茀路绝,一境相恐,吏民始为建庙……州内昉定,畏途坦夷,安流涟漪。遂名溪曰好溪,路曰好道,里人因以署庙焉。计其岁月,逾六甲子矣。(唐段成式《好道庙记》)

(丽水)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新唐书》卷41)

恶溪 出(丽水)县东北大瓮山,西南二百一十里至括州城下。谢灵运《答从弟书》云:“出恶江,至大溪,水清如镜。”《舆地志》云:“恶溪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岩壁立。”(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99)

好溪,发源于现今浙江省磐安县大盘山西南,流经缙云县,在丽水市莲都区古城村注入大溪,全长129公里,流域面积1340平方公里,是瓯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好溪原名恶溪(恶江),后周(指北周,557—581)时期改名为好溪,隋朝开皇年间(581—600)改名为丽水。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仙才”段成式出任处州刺史,倡建好溪堰,引水灌溉农田五千余亩,民众甚为得利,复改溪名为好溪。

丽水,也是甘肃逆水和广东西部铜鼓江的别称。

金山,在(昌松)县南一百八十里,丽水出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40)

乌逆水,一名逆水,今名丽水,源出(昌松)县南金山,《汉书·地理志》云:金城郡允吾县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流至枝阳入湟。是此水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2)

逆水,亦称丽水,发源于昌松县南金山,注入湟水。昌松县,治所在今甘肃省古浪县。昌松县东南,有允街故城,因为“城临丽水,一名丽水城”[2]。

丽水江,在信宜县东北八十里,源出白马山,流入宜州界。(《明一统志》卷81)

丽水,在信宜县。《舆地纪胜》:在县东北八十里,源出白马山。《旧志》:东流入东川水。(《大清一统志》卷347《高州府》)

铜鼓江即丽水江,源合新垌、贺垌诸水,西流至铜鼓村下入东江。(清光绪《信宜县志》卷1《舆地志七·山川》)

信宜县,治所在今广东省信宜市。丽水江,就是铜鼓江,源出白马山,全长19.76公里,是东江的重要支流。

丽水作为政区名称,专指浙南处州府丽水县(今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丽水,山县也,地当瓯闽咽喉。“虽僻在万山,而民风优美,风号文明”[2],是名副其实的“处属首邑”、浙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丽水县的建置,肇始于隋朝:

括仓,平陈置县。大业初,置永嘉郡。有缙云山、括仓山。(《隋书》卷31)

丽水县,本后汉松阳县地。隋平陈,乃分松阳县之东乡立括苍县,取括苍山为名,属处州。(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27)

隋分松阳之东界置栝苍县,带栝州,以栝苍山名县。(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3》)

隋开皇九年,乃废(临海、永嘉)二郡为县,分松阳之东乡置栝苍县,始以栝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明万历《栝苍汇纪》卷2《沿制纪》)

隋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也就在这一年,析置栝苍县。

栝苍县,因栝苍山为名。

括苍山,在缙云县东七十里。《隋书·地理志》:括苍有括苍山。《唐书·地理志》:丽水县有括苍山。即此。东跨仙居而控临海,南境大山也。(《大清一统志》卷229)

“括苍为处郡之崇山”[3],也是浙江省的名山。因为境内有栝苍山,析置新县时以山为名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古代史志中,山名、县名最早使用的是“括仓”,以后是“括苍”“栝苍”混用,究竟应该是“括苍”,还是“栝苍”?

《名胜志》载:处州称栝[4]。栝字从木,宋熙宁间,得古碣,云:栝,松身柏叶,即椤木也。以山多此木,故名。(清乾隆《浙江通志》卷107《物产七》)

由此可知,“栝字从木”,山名、县名应为“栝苍”。“括苍山色翠如葱”[5],栝苍山上多栝木,山名、县名反映的是栝木苍翠的现实和美好期盼。也正因此,明清两朝处州府县方志均采用“栝苍”,而弃用唐宋史书的“括仓”和“括苍”。

有研究者以现在的丽水鲜有栝木、今天丽水大山峰的栝木是从江西庐山地区引种的,来“证明栝木不是栝苍山的原生物种”。这有悖于事实。

(丽水县)惟木有栝,有柏,有杉,有檀,有桂,有榆,有槠,有槐,有樟,有榧,有樗,有栎,有杨,有柳,有桧,有榅,有桑,有柘,有椿,有桐,有梧,有梓,有冬青,有观音柳。多松、多桕。(明万历《栝苍汇纪》卷7《物产》)

栝,山多产此,故以名州。匠者斧斤交至,转成希觏矣。(清道光《丽水县志》卷13)

明万历《栝苍汇纪》卷7《物产》论及处州府其余九县“物产与丽水同”,龙泉“多栝”。清雍正、光绪两部《处州府志》在记载丽水县的“木类”物产时,都把栝木列在首位。这说明,在《栝苍汇纪》成书的明万历年间及其以前,以至清朝雍正、光绪时期,栝木虽不是丽水县乃至整个处州府最多的树木品种,但是最主要的树木品种之一,只不过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斧斤交至,逐渐成了稀有之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文化典籍中也有称栝苍县为“苍县”的:

处州,今理苍县。(唐杜佑《通典》卷182《州郡十二·缙云郡》)

(缙云郡)领县五:苍(有苍山、恶溪、石门山、瀑布水);松阳(吴旧县);缙云(有缙云山);遂昌;青田。(同上)

引文中的苍县,即栝苍县,苍山,即栝苍山,皆因避唐德宗李适(音guō)嫌名而省称。

丽水得名始于唐朝:

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括州,置总管府,管松、嘉、台三州。括州领括苍、丽水二县。七年,改为都督府。八年,废松州为松阳县来属,省丽水入括苍。(《旧唐书》卷40)

这是“丽水”县名第一次见诸史志,但正如后代方志所质疑的:

《丽志》按,《唐书·地理志》:平李子通置栝州,领栝苍、丽水二县。丽水之名始见,而不详建置之年。《元和郡县志》《通典》诸书均无其文。(清光绪《处州府志》卷1《沿革》)

《旧唐书》卷40《地理志》只记载了栝州领括苍、丽水二县,没有记载丽水县的建置究竟始于哪一年,而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和唐杜佑《通典》等史书又没有记载,难怪后代的人们要生出这样的疑问。但这一疑问可以从方志的有关叙述中窥见端倪:

唐初李子通窃据,州县多所更置。既改松阳为松州,复置遂昌以属之,又分栝苍、丽水为二县。(清同治《丽水志稿》卷1)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时,包括现今浙江南部在内的江南部分地区仍在李子通的占据之下,丽水县的设置就是李子通所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定李子通后,唐王朝暂时没有改变它。但四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唐武德八年(625),撤销丽水县的建置,回归栝苍县。

初,县治在今县西三十五里资福村,复徙建于茭山之左,其后兴废不一。元大德六年,知县尹民望始建今治。(明万历《栝苍汇纪》卷4《次舍纪》)

丽水故城,府西三十五里。唐初,置丽水县,属括州。武德八年,省入括苍县。今其地有古城冈、县头山、旧城塘之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4)

李子通擅置的丽水县,县治在府西三十五里的资福村。由于作为县治的时间很短,又值时势动荡,不可能大造城池。又由于时代久远,到了顾祖禹所处的清代直至现在,资福村只留下几处相关的地名,而没有其他的文化遗存,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宗讳“适”,大历十四年即位,改括州为处州,括苍县为丽水县。(宋《册府元龟》卷3《帝王部·名讳》)

大历十四年(779),唐代宗驾崩,唐德宗李适即位。这一年的闰五月癸未日[3](公历7月2日),为了避讳,栝州改名为处州,栝苍县改名为丽水县。

“丽水县”名称的由来,从前文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27引文中可知,缘于县治东的好溪。

好道庙碑,在丽水县东十里。唐大中十年,刺史段成式作。《庙记》今存。(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1)

唐大中十年(856),丽水大旱,刺史段成式斋戒沐浴,来到“郡之东南十五里”的好道庙虔诚祈雨。写于当年九月的《好道庙记》,叙述了好道庙的来由。有研究者据此否定恶溪“隋开皇中曾改为丽水”,进而否定丽水县名缘于好溪。

仔细研读段成式《好道庙记》,只能得出恶溪在北周时期改名为好溪的结论,与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隋开皇中改为丽水”并不矛盾。何况,当时战事频仍,时势动荡,朝代更迭,朝令夕改致使地名混乱也不是个例。因而据此否定丽水县名缘于好溪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史志上有一种说法,丽水县名缘于县北丽阳山下的丽阳溪:

(白云)山之麓为丽阳山,上有龙潭、石室、天井,下环清溪,亦名丽阳溪(县之名丽,以此)。(明万历《栝苍汇纪》卷7)

(白云山)其东为丽阳山,丽水出焉。县所由名也。(清光绪《处州府志》卷2《山水》)

丽阳山,位于丽水县城北,海拔720米,“山水秀丽”,与白云山、寿元山等共同组成丽水县城的北部屏障,现在是省级森林公园“白云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丽阳山是庙山,山麓向阳处建有庙宇,古称白塔庙,不知始创于何时。唐大中四年(850),丽水大旱,刺史徐戬率大小官员赴白塔庙祷雨,雨随车至。“公以邑有丽溪,庙居其后,遂改为丽阳庙”[6]。丽阳庙,因居丽溪之阳而得名。丽阳庙所处之山即称之为丽阳山,发源于丽阳山的小溪因而称之为丽阳溪,也就顺理成章。丽阳山“山水秀丽,故名”[4],这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丽阳庙命名时,“丽水县”的名称已经使用两百多年了。丽水县因丽阳山丽阳溪而得名,显然是错误的。丽阳溪历史上曾被称为丽水,这是事实,但从现存史志来看,不会早于明清时期,与丽水县的得名无关。有权威地名词典称“大历十四年(779),避德宗李适(kuō)讳,改括苍县为丽水县,以县北丽阳溪得名,为丽水一名之始”[5],与史实相乖,实在是谬之千里。

1986年3月,丽水撤县设市,丽水县更名设立为县级丽水市。2000年5月,因丽水地区撤地设市,设立地级丽水市,县级丽水市更名设立为莲都区。至此,作为浙江省老地名之一、使用了一千两百余年的“丽水县”的名称正式成为历史,而“丽水”作为市级行政区域名称保留了下来。

[1]宋应星.天工开物(第十四卷)[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156.

[2]杜佑.通典(卷174)[M].北京:中华书局,1984.922.

[3]刘昫等.旧唐书(卷12)[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20.

[4][5]陈桥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66,271.

赵仕法 丽水学院文学院 副教授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苍山金沙江丽水
开挂的“金沙江”
丽水发现新物种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苍山
苍 山
烟云几许著苍山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吕敬人连环画《括苍山恩仇记》选页
行走金沙江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