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即墨的历史沿革

2014-04-11 04:49伊昕舟
史志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临淄胶东齐国

伊昕舟

古城即墨的历史沿革

伊昕舟

“即墨”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存有众多历史遗迹。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青岛从即墨分割出去,历史上先有即墨、后有青岛,也有“千年即墨、百年青岛”之说。

即墨 古城

“即墨”是位于山东胶东半岛上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现为青岛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即墨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东临黄海,南依崂山,近邻青岛,素有“青岛后院”之称。

1953年,在即墨姜家坡村首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据考古研究显示其为龙山文化。此后,又相继发掘了南阡遗址、东演堤遗址、泥洼遗址等12处大汶口文化遗址,石原遗址、徐家沟遗址、三官阁遗址等7处龙山文化遗址。2007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和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共同发起了对即墨金口镇的北阡遗址的考古发掘,这次发掘中出土了距今约7000年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陶片、灰坑等成果,这说明,早在7000多年前,远古先民就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夏商周三代,胶东地区是东夷族的势力范围,称之为“莒”。据《春秋·隐公二年·正义》记载:“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即墨”之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玉海》引《郡县志》云:“故城临墨水,故曰即墨。”据考证,这条墨水河位于今天平度市古岘乡大朱毛村一带,传说此河“水色如墨”,因此而得名。夏、商、周三代为莱夷地,属青州。春秋时期系莱国之棠邑。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齐师伐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正与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1]。棠地入齐。公元前489年,齐国大臣田乞派朱毛杀死了国君晏孺子,并拥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朱毛是有拥立之功的重臣,受封于齐国东部为大夫,成为即墨城的始建者或扩建者而又居此城颇久,故又称“朱毛城”。据清同治年版《即墨县志》:“《左传》襄公六年围棠,注:棠之为国、为邑、为乡,名与时移,而其在墨则确然可据。”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进行改革,实行“五都制”,将全国分为五个大区,每区设一都大夫,掌管一区的行政军事大权,每区设一都城,为一区的中心。即墨便是五都之一。战国时期,即墨开始繁荣起来。《战国策》记载:“齐有即墨、琅琊之饶,渤海、泰山之险,联袂挥汗,与临淄并夸殷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亦有记载,公元前348年,齐威王以万家加封了勤政廉洁的即墨大夫,说:“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即墨之名始称于世。是时,即墨常与临淄并举,“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2]。曾有“朱毛城,临淄土”的说法,据传当时修筑城池所用的土石砖瓦都是从临淄运来的。即墨城邑地处姑、尤河畔,一望平川。肥田沃野,物产丰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既是粮食产地,又为商业重镇,处与吴越贸易的前沿,其富庶繁华可与都城临淄媲美,成为齐国东部最重要也是最富庶的地区,有“齐下都”的美誉。在考古发掘的一部分齐国早期货币——“齐刀”上还刻有“节(即)墨之法化(货)”等字样,说明即墨已是齐国境内具有货币铸造权的城邑之一,也从侧面反映出即墨的政治经济地位。

根据《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中后期,张仪向齐湣王建议,若“秦悉赵兵渡清河,指搏关,临淄、即墨非王所有也!”可以证实当时齐秦相抗时,即墨已经和齐国国都也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几个城市之一的临淄并称,张仪既以二城指代全齐,则即墨城无疑是齐国第二大城,也就是今胶东半岛地区唯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公元前284年,燕师攻齐,上将军乐毅攻齐五年,连降七十余城,唯即墨与莒未下。即墨大夫战死后,城中人推举临淄人田单为将坚守孤城。燕惠王即位后,中田单的反间计,改以骑劫为将,骑劫寡思少谋又狂妄自大。田单乘虚而入,以“火牛阵”大败燕师,杀死骑劫。陆续收复失地,将襄王从莒迎至临淄,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即墨城被围困长达三四年之久,城内尚有健儿近万,未有饥馑。田单能收集一千多头牛,头缚尖刀,尾束苇草,灌油脂,傅以龙纹衣,在城墙上凿数十个大洞,五千壮士由洞中而出……这些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即墨城规模之大,居民之多,屯集之富,防守之坚。战国中后期,是古代名城即墨繁荣辉煌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不封诸王而“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世史家“言秦郡者分为二说:一以为三十六郡乃秦一代之郡数;一以为始皇二十六年之郡数,而后此所置考不与焉。”[3]而《晋书·郡国志》认为“秦亡前郡至四十”,所考郡名,在原齐地只列出琅琊与齐二郡。这也就成了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判断即墨在秦只是县级政权的根据,可是按地理位置又无法判断它属于琅琊抑或齐郡[4]。王国维先生著《秦郡考》,他认为“三十六郡之分在始皇二十六年,齐国亡于是年之春”,“距燕之亡亦不过岁。二国新定,未遑建置,于齐略分为齐与琅琊二郡,其于区划固未暇也。迄于疆里既定,则齐尚得三郡”,其中之一为胶东郡。王国维先生判定,秦朝曾在齐地设胶东郡。“胶东”做为地名见于史籍,始于《战国策·燕策·苏代谓燕昭王》:“(秦)兵败于林中,重燕赵,则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胶东,指齐国东部胶水以东的半岛全境。1948年,谭其骧先生著《秦郡新考》,进一步论证了秦在故齐东部胶水以东设了胶东郡,郡治即墨城,辖胶东半岛全境。范文澜先生对谭的论证持赞同观点,故在范著《中国通史简编》中的《秦朝疆域图》以及谭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的秦朝图幅里,都标有胶东郡。至此,秦设胶东郡,即墨城是郡治,而非县城,已成史学界共识,道光《重修平度州志》等旧史书的推断,就不足为据了。

楚汉相争之时,故齐田氏子弟多参与反秦斗争。项羽因与田荣有嫌隙,故在分封十八诸侯时,不封田荣,而将齐地分为临淄、济北、胶东三国,“三齐”之称始于此。田荣的侄子田市追随项羽,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5]。这是即墨城成为诸侯王国都城之始。韩信伐齐时,派曹参东下即墨,杀齐将田既,韩信为“三齐王”。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着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6],故封自己的长子刘肥为齐王,定都临淄,共七十余城为汉初第一大国。即墨也隶属其中。到了文帝时期,刘肥已死,文帝将齐国分割,封刘肥的孙子刘雄渠为胶东王,都即墨。后来由于景帝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倚靠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平定叛乱。刘雄渠是叛乱首逆之一,兵败自杀,胶东王除名,即墨又成了胶东郡城。前元四年(公元前153),景帝封第十子刘彻为胶东王,这就是后来名垂青史的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景帝又封第十二子刘寄为胶东王,即墨再次成为胶东王都。据史书记载,刘寄就封之后,大规模扩建即墨城。刘寄的谥号为“康”,今平度民间也称即墨古城为“康王城”。刘寄及其子孙传国六世,共一百五十多年,与西汉王朝相始终。西汉中期是即墨古城繁荣辉煌的第二个高峰期。西汉末年,王莽代汉,改国号为“新”,托古改制,对全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所有的王国与县侯,撤销、合并、重置郡县,并大量改易郡县名。降胶东国为郡,改名“郁秩”,即墨改名“即善”,而郡治也从即墨迁到了郁秩(今青岛平度)。至此,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上古名城即墨失去了它一直作为山东半岛地区行政中心的地位,降级为县城,再未恢复,即墨开始走下坡路。

东汉建立后,对新莽时期的政区进行了恢复和调整,撤销合并了一些郡县。胶东、高密、淄川三个王国都被合并到北海郡中。郁秩、即墨等县也就成了北海郡的属县[7]。光武帝刘秀大封功臣时,将贾复封为胶东侯,食郁秩、即墨等六县。章帝建初元年(76),章帝封贾复的两个孙子:贾邯为胶东县侯,贾宗为即墨县侯。郁秩县改称胶东侯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墨往日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沦为一个普通县城。三国时期,即墨隶北海国,属曹魏政权。西晋时,隶属长广郡。十六国时期,即墨一带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内,隶属关系转换无常,大致先后属于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燕等国。刘宋时期,属北海郡。兴皇四年(470),北魏文成帝占领青州后,对魏晋十六国以来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胶水以东地区析为光州,治掖县,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即墨成为长广郡的属县。北齐天宝七年(556),即墨被废并入长广县。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重设即墨县,新即墨辖境约当汉晋时的不其县(今青岛城阳),县城在今天的即墨城,属东莱郡。唐之五代时期,即墨隶属关系均没有变化,一直属河南道莱州东莱郡。北宋时,属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金入主中原后,改京东为山东,即墨属山东东路莱州定海军东莱郡。元朝,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先后隶属益都路、淄莱路、般阳路、莱州府等。太祖二十二年(1227),属胶州府胶西县。世祖至元二年(1265),即墨县再次被废,析其地分属掖县、胶水(今青岛平度)。约在至正九年(1349)恢复建制。至元十七年(1280),忽必烈采纳姚演的建议,下令开凿胶莱运河。至元二十二年(1285),胶莱运河全面竣工,南联胶河,北接胶莱北河,横贯山东半岛,沟通了胶州湾和莱州湾。“海运十万石,胶莱(河)六十万石,而济(济州河)之所运三十万石”[8],运河的开凿,对即墨地区的经济开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明朝初年,即墨属山东布政使司,初隶益都路,洪武九年(1376),归胶州领属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为防倭寇入侵,在县城东二十公里筑城守备,设鳌山卫(今鳌山卫镇),并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今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今青岛浮山所),直隶莱州府。永乐二年(1404),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海防体系,设立即墨营,最终形成了明代山东海防独具特色的“营、卫、所”的体系。倭寇侵袭对即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危害了当地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破坏了当地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为抵御倭寇而修建的各种防御工事和军事建置,提高了即墨的行政和军事地位,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更多保障。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八旗制度,明代的卫所制被废除。雍正十二年(1734),浮山所等裁并入即墨县,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清末又改属胶州。清代晚期,随着列强和清政府统治者逐渐意识到青岛的地理优势和军事重要性,各方面势力争相抢占和开发青岛。青岛的发展迅速凌驾于作为该地区中心的即墨,这一千年故城在近代历史的硝烟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军入侵青岛,强行租借胶州湾。1914年又为日本夺去,至1922年才收回。

即墨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所蕴涵的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随着经济、文化建设的深入而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2001年即墨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访古探幽旅游热潮的兴起,相信即墨必将发挥更大的旅游经济价值。

[1](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六年.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94.

[2](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234.

[3]王国维.观堂集林·秦郡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271.

[4]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建置(卷九,志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96.

[5](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二十四史(卷七).北京市:中华书局,1982.62.

[6](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二(卷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93.153.

[7](刘宋)范晔.(唐)李贤注.后汉书·郡国志四(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3473.

[8](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6).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65.

伊昕舟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临淄胶东齐国
老马识途
胶东面塑——花饽饽
沾化至临淄高速公路北贾枢纽立交段选线研究
富足繁华的第一大都会
齐国强 作品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丹漆纱和素麻:临淄齐故城出土纺织品的一些认识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