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影响校园暴力的基石

2014-04-11 04:49张晓宏
史志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校园

张晓宏

家庭教育
——影响校园暴力的基石

张晓宏

随着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社会、学校、家庭对校园暴力的关注日益增多。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家庭是人的第一教育场所,并且贯穿于人的一生,它对于学生是否产生校园暴力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防治,家庭教育理应起到基石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校园暴力的简述,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教育因素,从国家、社会、家庭三方面提出减少负面家庭教育对校园暴力产生作用的对策。

校园暴力 家庭教育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惯和思考模式等产生极大的改变,使犯罪率增加,犯罪年龄层逐渐下降,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纵观校园暴力行为,大多都因小事而起,经过深层次分析都与学生心理品质长期积弊有关。家庭是人生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能否形成。此外,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它既是日常教育,更是终生教育。因此,分析家庭教育,找出家庭教育的弊端,对于防治校园暴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校园暴力简述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及其附近发生的暴力行为的总称。其内容主要有学生暴力、老师暴力和校外暴力。本文仅限于对家庭教育影响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近几年,校园暴力不断升温,校园血案触目惊心。2009年9月3日,银川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的两名女生罗某、刘某,因琐事发生矛盾,并于9月4日上午在学校约定,下午放学后到宝湖公园外“单挑”。两人放学后到约定地点打架后仍无法解决问题,随即又各自打电话纠集了一帮社会闲散人员继续斗殴,导致一死一伤的惨剧。2014年5月30日,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只是因为老师制止这几名学生的撕书行为,便围殴一名50岁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

从大量的校园暴力事件中不难看出,校园暴力的危害及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给学生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施暴对象承受的不仅是身体伤害,更严重的是由暴力伤害引发的自卑、焦虑、恐惧等精神障碍,而且会使一些原本品行良好的学生成为施暴者反过来侵害弱小的低龄学生,加剧了校园治安环境的恶化。对施暴者而言,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1]。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1.家庭暴力观念的传输。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凸显,多元利益集中爆发,严重冲击着社会公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一些青少年父母在纷繁复杂的各种观念的冲击中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理上处于焦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则是一种缺乏理智的盲动冒险。他们在遭遇利益矛盾冲突时容易意气用事,倾向于暴力维权,缺乏理智,冲动冒进,逞一时之快而不顾后果。孩子本来就有模仿能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更使得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孩子更乐于接受父母的行为示范,加剧了父母暴力行为对孩子的感染和孩子对其不良行为的模仿。如果孩子再遭遇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不难看出,父母对孩子有意无意的传输暴力观念,“示范”暴力行为,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暴力行为埋下隐患,促使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2.家庭不良氛围的潜移默化。

每个人都注定归属于一个家庭,都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家庭是个人最早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健康的家庭环境是促使青少年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础。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原因,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也逐渐增多。离异的父母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对孩子的关注,忽视残缺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有的父母甚是扭曲的认为只要经济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可以弥补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一味的用钱解决孩子的问题,极易是孩子树立错误的金钱观和利益观,导致孩子逐渐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用金钱解决暴力问题的错误观念。有的离异父母则因离异对自己造成伤害而不愿抚养孩子,对孩子放任自流,甚至有的父母因走不出离异阴影对孩子而言相向,暴力相加以转嫁自己的痛苦,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伤害,导致孩子在外以同样的暴力方式释放自己的负能量,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寻求变态的“快感”。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会导致孩子进入学校后不良行为甚至是暴力行为的发生,这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3.家庭教育的功利性。

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三口之家普遍增多,孩子成为父母的中心,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在“四一二”型家庭中,祖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则更胜。这容易使得孩子在家人的宠爱中,变得骄纵任性,我行我素,成为家庭的小暴君,促使孩子形成个人主义观念。

望子成龙向来是父母的夙愿,随着社会的变迁,各种价值观、利益观的充斥着人们的原有观念,在纷繁复杂的多种价值观中,有的父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望子成龙成了“逼”子成龙。家长们渐渐开始笃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进行轮番轰炸,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学会所有的技能。更有一些家长认为“严师出高徒,孩子就是要打出来的”,采取传统的棍棒教育方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大的压力容易造成身心的损伤。家长片面的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把教育的重心完全倒向技能和智力训练,忽视了孩子人格养、身心素质等的养成[2]。功利性的家庭教育以及棍棒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更甚者可能会默认此类教育方式。有的孩子因受棍棒教育长大,在他心灵中认可这一种棍棒教育的方式,其以后在生活工作中也同样会使用棍棒,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更有可能产生一种非常极端的人性扭曲。其最后结果就像德国诗人海涅所说,“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三、消除家庭教育在校园暴力负面影响的对策

1.教育部门要落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没有有冢长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家长的角色转变的成功,也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而家庭学校作为优化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主要阵地。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亲子观,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虽然开办了一些家长学校,但是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费不足等原因,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出现滑坡,部分家长学校规模萎缩,质量下降;一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因各种原因受到削弱;先进典型缺乏扶持而难以坚持,最后自生自灭;有的家庭教育活动锐减,家长受教育面缩窄,以至于家庭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这与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优化家庭教育需求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庭教育的良好发展,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满足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的要求,促使家长学校的有效运行。尤其是政府的重视是家长学校成功运行的根本保证,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以及每个社区都要开办“家长学校”,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家长进行强制性培训。家长要认识到家长学校对于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增强自身教育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2.国家要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化进程,强化家庭功能。

家庭教育不是私事,而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的公共社会事务。校园暴力事件逐年上升的态势与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乏力、青少年法律素质低下不无关系。勒索财物、人身伤害、性侵犯等案件都属于广义上的违法行为,有的甚至涉及刑事责任的承担;即使行为人因达不到法定年龄、缺乏责任能力而不承担法律责任,其行为本身也已经构成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3]。由于行为人达不到法定年龄、缺乏责任能力而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其行为本身也已经构成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可见以立法形式规范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家庭教育、以立法规范家庭教育,在家长法律素质提升的前提下,不仅可以有效推进青少年家庭法制教育,而且还可以防治校园暴力的产生。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建议,立法要致力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体系,建它对家庭教育市场化服务的监管机制和质量标准;要致力于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公共服务的范畴,成为财政开支的一部分;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合作的公共冶理框架,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作用;要明确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要有具体明确的职责舰定,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4]。

3.家长必须端正教育态度,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须由新生一代去承当,而父母亲们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作为孩子的启蒙之师,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正确的家教方法指导孩子。

首先,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是家长们加强与孩子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孩子在家里的权利和地位,建设民主化家庭。

其次,家长要言传身教。孩子首先是在家长的的影响和教育下,认识世界的。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努力践行。

再次,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要适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逆反期,家长们要了解孩子,适度管教孩子,管教若太严,会适得其反;管教若疏忽,也会形成孩子孤僻、冷漠、甚至是有暴力倾向的性格,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管教孩子,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最后,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一经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做到“早沟通,早防治”。父母正确的教育态度,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拥有良好个性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家长要时常审视自己的教养方针,为孩子创设和谐的环境来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

校园暴力不仅会给学生的生理、心理造成损害,长远来看还会危及社会秩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治理势在必行,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防治校园暴力的基石,重视家庭教育的健康性,优化家庭教育的模式,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防治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总之,校园暴力绝非是单方面的家庭教育原因造成的,要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采取措施防治校园暴力,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以便更好地担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

[1]吴柱翎,辛涛.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特殊教育,2009,(6):75—79.

[2]贻祥编著.诺贝尔奖得主家长们的21个教育方法[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史峰,赵银祥.校园暴力与家庭教育法制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8):19.

[4]王大泉.教育法制建设[J].中国法律年鉴,2007, (1):533.

张晓宏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张佳琪)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向暴力宣战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