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问题初探*

2014-04-14 11:20王大洋卢秋婷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实效性大学生活动

王大洋 卢秋婷

(1:吉林建筑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长春 130118; 2: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长春 130117)

1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1.1 社会实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载体

2010年2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思想政治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大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应具有坚定的爱党、爱国的政治思想;应热爱劳动,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应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贯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1.2 社会实践是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当具备至少以下几方面能力:充分的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与陌生人交流;在活动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需要积极思索并解决;在团队活动中,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学生应当具备组织与协调能力,发挥团队优势.在实践中,学生们无论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受,都能使自身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1.3 社会实践是培养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意识.现代大学生知识主要通过书本获得.他们很少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对国情和民情了解甚少,对社会的复杂程度认识不够.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应在学生们步入社会之前就进行培养,社会实践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1.4 社会实践是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有效提高就业技能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不绝于耳.社会实践既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体验社会、体验工作的平台[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就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践方式也多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活动等.学生们提早与社会接触,与用人市场接轨,能够提前掌握就业形势,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达到学以致用.

2 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负面因素分析

2.1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

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自发的社会实践与被动的社会实践.自发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目标较为明确.一部分人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一部分人为将来就业做准备,还有少部分人是为了锻炼自己.近5年来,笔者对所带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一届学生中,参与社会实践以获取经济报酬为目的的占19%;为将来就业打基础的占8%;为锻炼自己的为6%,其余67%的学生被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大多表现出应付任务、完成作业的心态.学生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社会、学校、家长及老师的正确引导,故积极性不高.

2.2 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因循守旧,缺乏新意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仍以发放宣传资料、政策宣讲、慰问孤寡老人和文艺演出等为主,相比经济迅猛发展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实践形式缺乏新意.究其原因是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尚不足以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资金支持、政策保障以及技术指导不到位;学生实践与社会生产之间的供需关系尚不平衡.

2.3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实效性不强

在学校主导以“暑期三下乡”为代表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出发点是好的,目标是明确的,意义是重要而深远的.但由于活动实施者的态度问题等原因,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多数学生多以分散返乡调查为主,这种放羊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义较浓,实践效果不佳,难以真正起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2].笔者对几年来的学生实践报告进行了梳理,其中有个别实践报告内容与网上雷同,少数实践报告内容明显不切实际.另外,由学生干部组成的学校重点社会实践小分队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变成了一次集体旅游.

2.4 当今社会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社会实践环境

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物质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不够,思想不一致,导致各方无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能优势互补,无法对实践给予更大的帮助.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能够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团中央、团省委及团市委的统一指导,能够有序地组织开展活动.但接下来,单位、社区、工厂、农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否接受,是否给予支持就参差不齐.另外,学生家长出于对子女的溺爱及安全等问题的考虑,往往也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障碍.

3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新思路

3.1 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就当代大学生整体而言,在思想上,他们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并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乐于奉献,勤于思考,勇于面对困难并独立思考.但青年人又具有其自身特点,如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是兴趣难以维持长久;他们能够主动投身于劳动之中,但是拈轻怕重的情况普遍存在;他们乐于融入集体却又极力张扬个性.如何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实践形式值得考究.笔者认为,应当从3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思想、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第二,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与组织发展、评奖评优工作挂钩.无故不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或参与社会实践弄虚作假的学生在组织发展和评奖评优的过程中不予以考虑,从而在客观上刺激学生们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第三,目前有些高校已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进行开展,学生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相应学分.然而,仅凭一份实践报告绝对不足以认定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可以考虑结合实践单位的反馈和辅导员老师的调查走访及社会反响的分析等方面因素来全面衡量学生实践的情况,做出准确评价.

3.2 创新实践形式,加大科技含量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已经较为固定,缺乏新意.在此背景下,学生参与热情逐渐下降.传统的实践形式多数是散发传单、文艺演出、慰问孤寡老人和义务授课等,这些实践活动无疑是对大学生们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但科技含量较低.笔者建议,在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当安排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除了开展帮扶活动以外,努力开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活动,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另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可以参与到普通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学术上具有较深研究,且大多在年龄上与本科生接近,易于同本科生们达成共识,有助于提升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传统的简单劳动性质的社会实践应当适当减少,因为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可以通过较高科技含量的实践活动达到此目的的.

3.3 社会实践要“接地气”,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社会实践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过多注重表面现象,没有针对社会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需要,没有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缺乏实效性.这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学以致用、体现自身的价值[3].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不能脑子一热想什么就做什么.在做准备工作时要切实了解社会需求,了解百姓实际需要,以免出现“学生实践,百姓讨厌”的情形,使人们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产生误解,以致于影响民众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满意度.作为学校来讲,对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的个人应当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如上文所述,在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到位情况下,对这些学生评价“不合格”,取消相应学分;如果学校发现相关部门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不追求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可以通过削减实践活动经费,给予部门相关领导批评教育的办法予以警示;如果高校在组织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应付了事,资金、物质支持不到位或者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予以严肃处理,力争在教育系统范围内营造求真务实“接地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氛围.

3.4 社会各方提高认识,形成长效联动机制

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并付诸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途径,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渠道,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4].在政府主导下,社会有关单位、社区、工厂、农村等应当与学校、学生家庭加强沟通与联系,形成协调互助的长效机制,多方形成合力,营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社会氛围.首先,学校应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可以聘请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组织学生实践;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反馈的学生实践情况;这些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增加就业能力,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用人单位应当为学生实践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创设大学生实践基地;可以与高校联合进行科研立项,通过大学生实践的载体,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农村、社区等可以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求计划,向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提出需求信息,这样学校在制定学生实践活动方案时将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只有学校、社会相关单位及部门共同提高认识,加强合作,互相配合,建立长效联动机制,才能真正达到社会实践的育人目的[5].

4 结语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不断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只要社会各方提高认识,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待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困难,我们的人才培养事业必将蒸蒸日上.

参 考 文 献

[1] 蔡东伟.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96.

[2] 彭艳红.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

[3] 王 芹.80,90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J].科教文汇,2009(1):86.

[4] 韩先满.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J].科技信息,2007(34):202.

[5] 张 青.积极应对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51.

猜你喜欢
实效性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