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的几点心得

2014-04-15 07:58吉林职工医科大学吉林卫生学校吉林吉林132011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方剂学中药学主治

程 岩 (吉林职工医科大学、吉林卫生学校,吉林 吉林 132011)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述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衔接基础与临床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医学院校的一名专职教师,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好这门基础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责任。现将本人从事方剂教学以来的心得归纳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1 强调中医基础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方剂虽是以药物为基础,但绝非是药物之间的简单组合与相加,而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辩证、审因施治以后,再审慎选择药物的配伍合用,以充分发挥功效,取得预期疗效。如果对中医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那么对方剂的学习与理解运用则会出现偏差。

中医基础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到对方剂的理解,这里所说的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3门学科。如参苓白术散在主治脾胃气虚加湿之证,亦可用治肺损虚劳诸证,所体现正是“培土生金”之法,就要用到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行生克关系问题;再如麻黄汤、桂枝汤分别治疗的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就要用到中医诊断学中的八纲辨证内容;又如在学习每首方剂的方解时,君臣佐使药物的功效有目的性的选择,用到最多的就是中药知识。所以,在学习方剂学之前,必须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知识的储备,为方剂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强化中药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在上一点心得中,我们知道了方剂学的学习必须用到中药学的知识,药物是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在分析方剂的方义时,学生的中药学知识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对中药的主治、功效及性味归经掌握必须扎实。例如六一散主治暑湿之证,此方药物只有两味,即滑石、甘草。滑石性寒,味甘,入胃、膀胱经,功效特点质重而滑,质重能降滑可利窍,寒可清热淡能渗湿;甘草和中,缓滑石之寒,此方药少力专,唯有对药物的熟练掌握理解,方可知此方之妙。因为中药内容多,难记,概念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人不是机器,人脑更不是电脑,我们的记忆需要不断强化,正如中药的记忆一样,作为教师要时刻强调中药学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时复习中药学的功效主治等内容,进而加强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了解方剂学的发展史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是先要了解它的历史。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所出现的方书均各有不同,熟悉其特点、价值及代表医家,对今后的学习和运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现存最早的方书为《五十二病方》,成熟约在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南北朝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所载之方简单有效,主治以急症为主,其原因就是由于所处时期战乱动荡,历史条件特殊;北宋时期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等等。了解方剂形成的时代背景,对理解其成方思路也是很有帮助的,进而才能更加正确地掌握方剂的精髓。

4 方剂基本结构的深刻理解

方剂的基本结构包括君臣佐使,而方剂中药物的配伍是组方的基础,对其应有深刻的理解。清代名医徐大椿有一篇名著《用药如用兵论》,他说:“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每首方剂的组成不但严密,并且君、臣、佐、使各司其职,立意明确,疗效明显。例如“麻黄汤”治疗的是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嗽气喘等症。方中药物虽然只有,四种但配伍十分得当,立法鲜明,麻黄发汗解表为君,桂枝解肌发表为臣,麻黄善宣卫气,散表寒,桂枝长于通血脉、温经散寒,二药合用发卫气开腠理,解表之力大增。杏仁宣降肺气,炙甘草调和诸药使发汗不宜太过。四药合用表寒得散,营卫得宣,肺气得宣则诸证可愈。

5 督促学生对方歌的背诵

方歌又称方剂歌诀、汤头歌诀,是中医初学者必须熟悉的基础方、代表方或常用方的诵记歌诀。方歌中蕴藏着有关该方的大量信息,包括出处、药物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病因病机、药物剂量等内容,可以说方歌所涵盖的内容占到了方剂学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方歌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易于朗诵。指导学生理解性的背诵和记忆方歌,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是学习方剂课程的一项基本功,正如中医名家所言“心中有汤头,行医不用愁,胸中无汤头,行医扰破头”。不夸张地说,学好方剂学必须背诵好方歌,不背诵方歌方剂一定学不好。教学中,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天天微考、周周小考、月月大考。

6 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方剂的变化

一些方剂是由基础方衍变而来。例如“大承气汤”衍变的“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三方虽同为泻下剂中的寒下剂,但是主治略有不同。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重证,症见燥、实、痞、满。而小承气主治痞满为主,燥实不甚的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则主治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另外还有血府逐瘀汤,六味地黄丸衍变的系列方剂等。让学生通过类比找到系列方剂的异同之处,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辩证用方能力。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7 重视方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有些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等方面有相同之处,在教学中这样的方剂一定要重视辨别,找出区别和联系。同类方剂中可同中求异,如四君子汤类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三方均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均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异功散中加陈皮侧重于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中加半夏、陈皮,重在和胃,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中加半夏、陈皮、木香、砂仁,重在行气温中,主治脾胃气虚,痰湿气滞证。三方配伍的共同点均为补气药与行气化痰药相配,使补气而不滞气,消除痰湿的停留,促使脾胃的运化,宜于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痰湿中阻之证。

8 理论联系实际,常识规律教学

中医方剂学所涉及的内容多数较为抽象,理解起来较难,所以被学生称为“中医课程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这是造成学生方剂学习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何将抽象难懂的内容讲的通俗易懂,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结合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讲解,不失为一种很好方式。如在讲授大承气汤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治法,遇到同学们难于理解时,就以烧开水为例,当水开锅之后会不断被蒸发,把开水比作人体的津液,水被蒸发实际上就相当于津液的耗伤,要想保存津液,就要把柴火从锅底撤掉,水不开,津液自然保留。在大承气汤里重用苦寒的大黄,泄热通便、荡涤肠胃,所起到的作用就相当于把“柴火从锅底撤掉”的作用,这样大肠的津液就可以保存下来,不至于肠燥。引导学生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常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方剂的内容。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只有潜心研究教学,提高自身素质,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传统的中医教学中,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总之,在医学教学当中需要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通过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通过方剂学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其精华,不仅为学生临床各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辨证论治,方证相合,变化应用,得心应手。

猜你喜欢
方剂学中药学主治
《中药学》与《方剂学》教材课程体系比较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如何提高学生方剂学的学习兴趣
浅析经方中厚朴的主治特点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针对中职院校针推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