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情引发群体事件的影响因素及导控研究

2014-04-17 02:24尹海鸥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2期
关键词:群体性舆情网民

邓 洁 ,王 小 ,尹海鸥 ,许 赞

(1.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

0 引言

网络舆情是新时代衍生出的一个全新词汇,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由于网络传播自由、开放、传播迅速等特点,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微博、博客、论坛、新闻等发表自己对某事的见解以表达诉求,交流想法。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则是互联网。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往往是由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问题引起的,随着在网络中网民间的相互讨论和传播产生发展和变化。当某一事件或问题,可以包括关系到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反映社会生存环境、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等,经过微博、博客、论坛、新闻等报道和发布后,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必然就会引起网民的讨论、传播,进而使得更多的网民参与其中,使该事件或问题在社会中得到普遍关注,网络中的舆情就此形成。而网络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等特点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群体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备受公民关注,公民利用网络追踪了解事件的发展情况,同时在此过程中,会赋予自己的主观思想色彩将所想发布到网上,与他人交流共享。一些人甚至成立组织群体,强烈反应他们的观点,以求引起政府或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造成事件扩大化,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李天一事件”就是很轰动的由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事件,事件发生的开始就引起了网友们的足够重视,随后网友们利用网络关注着事情的发展,并且利用网络论坛,留言,微博,网络聊天等发表见解,并追溯所有与其相关的事件和人物,由于父母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此次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1 互联网舆情引发群体事件的影响因素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自然是不容忽视的。网络媒体以较强的吸引力和独特夸张的话语权实现了对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揭示和渲染,以其独特的力量,强烈的推手作用,影响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激化。互联网舆情引发群体事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它涉及的范围之广,会为社会以及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变化,而这些变化有好有坏,有的会带来正能量,有的则需要力量将其“镇压”,那如何让好的影响继续“发酵”让不良影响“悬崖勒马”就需要人们去研究影响群体事件的因素有哪些。本文针对一些典型的事件进行剖析,找出其影响因素。

网络舆情是体现了网民对于社会时事的关注,体现了网民对于涉及切身利益的关注,体现了网民对民生关怀的关注。在网民关注社情民意、关注切身利益的同时,群体性事件也在被同时推动着。网络舆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给网民传播信息、网民面对问题如何抉择、与其他网民沟通信息、监督政府等。从网络中传播的信息,网民可以了解到关于某一事件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决定自己对于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态度。在这同时网民可以和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网民达成某种共识,对于自身的利益进行维护。当然网络舆情与其他媒体所起作用的一个相同点就是对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从而维护自身利益[1]。

1.1 弱势群体的博弈无力

社会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远离权利中心,当其与社会的强势群体发生利益冲突,弱者无法维护自身权益时,会通过网络手段表达自身不满,借助群体的力量引起社会关注。例如2009年邓玉娇的事件在网上掀起的一股强劲的舆论风暴,邓玉娇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受害者,因为政府人员对其进行骚扰,邓玉娇将其杀害,于是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审判结果引起了广大网民的不满,在舆论的力量下局势发生了转变,二审以防卫过当将其定罪,免除了刑法。舆论逐渐消退。

1.2 维权意识的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民生、时事的关注度更高,了解渠道也更加方便和多样化,从而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也随之增强。当一个事件的发生影响自身权益波及个人利益时,很多时候人们则会选择在网络上申述权益。而这种队伍逐渐壮大之后,便引发了群体事件。

1.3 媒介间的议程设置

网络引起的关注程度与媒体的接入存在直接关系,网络媒体报道,传统媒体积极响应,社会关注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相反,网络媒体报道,传统媒体没有应和,社会关注度较低,影响力小,传统媒体介入事件的报道,就会大大加快对事件真相的披露过程,一方面媒体是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专业信誉和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得他们有能力对有关事件进行深入挖掘、跟踪和较全面的采访;另一方面鉴于媒体对社会公众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其介入后导致社会强力机构,如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关注和干预,从而影响事件发展乃至舆论的走向。媒体的积极应和将案件推入公众视线,其大量的跟踪报道让人们得以了解更多更广的信息。传统媒体的声音、网络媒体的声音、公众的声音都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导致群体事件愈演愈烈。

1.4 道德审判性

在网络舆论中大多数人都以声张正义、追求公平的出发点审判事件,人们的一切认知一切观念生活都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之中,然而社会中常常会发生与人们的认知发生碰撞的事,就会引起激烈的议论导致舆论的形成。例如之前风靡的“校长事件”,校长猥亵小学生事件导致很多网民自发性举出了“校长开房请找我”的宣言。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小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声讨,所以在很长时期内引起高度重视。

1.5 群体集化性

对国家而言,敌对势力利用QQ、MSN个人空间、博客等形式把意见相近或相同的网民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制造各种反对政府和社会的言论,制造恐怖事件,最终引起或激化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1]。昆明火车站事件这一起严重的砍杀事件,就是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舆论煽动,利用QQ群、个人空间、发帖等形式煽动舆论,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1.6 政府应对能力低下

对政府而言,有些群体性的事件是突发的,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控制事态的发展,由于互联网舆情难以控制,干部缺少责任心,基层组织涣散,政府缺乏预警机制和危机意识,对群体事件处置技术水平较低,不能令群众满意。

面对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三亚等地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工事件,由最初的出租车司机小规模群体性抗议,到最后形成了2个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现实社会的全城出租车司机罢运,与网上以出租车司机为主要话题的群体性讨论。政府由于没有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个事件,没有加于防范,从而导致这两个事件互相“感染”,增加了事件对抗性,为解决事情增加了难度[2]。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有较深的影响。

2 互联网舆情引发群体事件的导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彭知辉认为网络舆情常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针对以上分析,加强对因群体性事件而引发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是目前控制互联网舆情的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可以从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管理、提升网民素质等方面进行。

2.1 完善网络立法

自我国引入互联网至今已有十多年,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此同时,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等现象也日益增多。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制定网络法促进互联网和谐发展,才能有效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互联网行为相关的法律政策,但是对于急速发展的互联网是远远不足的。因此需要更加完善加强网络立法,保障和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2.2 加强网络管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引导有方,就能为我所用;引导不当,就会深受其害。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是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传播工具,其变化是迅速的,传统的管理手段并不能很好的适应于网络。相关法制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因此技术层面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不断开创新的管理技术,与互联网快速发展水相适应,实现对互联网的高效管理。

2.3 培养网民素质

遇到需要尽快解决的失控的互联网舆情时,紧靠法律和对互联网的管理,并不能保证舆情被及时控制,还需要网民具有较高的网络道德意识,需要网民具有自律精神。网络作为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存在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在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带有情绪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很容易在网上形成一边倒的呼声。网民应该具有一种理性的思维,对事物的真假、丑恶有自己辨别的能力,不随意跟风,运用自身的自律自控精神,将虚假言论止于此。网民的素质提升是对网络环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2.4 抵御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

面对恶势力的蓄意破坏行为,必须提高警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敌对势力善于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开展各种破坏国家民族团结、社会生活稳定的事件。对于那些蓄意攻击我国政府、破环我国社会团结、扰乱我国人民生活安定的网站必须严厉对待,轻者警告重者强制关闭;对于利用虚假舆情煽动网民闹事的不法分子应当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2.5 建立健全政府职能部门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政府部门应当提高信息、事物处理的透明度,并正确的引导舆论。让网民了解到政府真实的、具体的政策,减少网民对网络中各种舆论的误读、误解,从而避免网民跟着其他网民一起参与其中,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进而有效的控制了舆论的发展。

2.6 建立健全舆情监管部门

在现今网络迅速发展的时期,舆情监管部门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对网络中所存在的舆情进行监控、管理,对网络舆情定期进行分析、评估,对网络舆情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等进行归纳、总结,对网络中所讨论的热点中的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部门需要制人力、物力、制度、技术的全力保障。需要以切合实际的制度为基础,专门的技术和人员为主力,充实的物力为保障,最终对于网络舆情作出全方位的监管和控制。

亦可以从实际操作来引导舆论,众多舆论以及舆论代表在网上盛行,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而我们也可以充分把握这点为我们所用,放大正面舆论,培养优秀的引导领袖,引导网民走向正确的道路。

3 结语

在全球网络一体的这个大环境下,要做有素质的合格公民,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做利人利己的事,而不是在网上对某事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引发恶性的后果。要理性看待每件事,通过网络关注社会动态以及国家政府的发展,是良好公民的表现,但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能听信他人教唆,成为解决群体事件的绊脚石。政府也要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引导舆情相好的方向发展,同时,面对发生的群体事件,要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危害国家及群众的利益。

[1]黄蜺,郝亚芬.群体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新闻知识,2010(1).

[2]韩晓娟,王丽娟.不良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影响及治理机制研究[J].前言期刊,2012(17).

[3]徐庆雯.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极其应对[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3).

[4]向杰.网络舆情及其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秦微琼.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6).

[6]彭知辉.论群体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

猜你喜欢
群体性舆情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舆情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舆情
舆情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