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为例

2014-04-17 02:24李克林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企业

李克林

(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原则是把大学的科技创新思维、科技管理方法、科技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与政府政策引导紧密结合,助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高校作为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贸委等相关部门提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概念,在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行动,逐步形成了共求发展的产学研运行机制,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符合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1]。

1.1 高校科研人员自主、直接转化模式

高校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以成果立项的经费作为启动资金,成立自己的企业,将研发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高校可积极改革旧体制,推进校内教师成果转化,为科研人员自办的企业提供风险评估、融资等服务。

1.2 高校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开发中心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单纯依靠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活动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较高难度,依靠高校加强与外部知识源的合作,逐步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与企业共同组建研究开发中心,将高校的科技成果从立项到研发,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相结合,双方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科研成果直接转化应用,形成长期的创新服务形式。

1.3 共建“政、校、企、行”合作联盟

“政、校、企、行”合作联盟是政府、高校、企业和行业在功能和资源优势方面的协同和集成化。在组合各种技术创新要素、聚集社会财富创造的过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实现了多方共赢[2]。政府作为“政、校、企、行”合作联盟的积极参与者,从体制机制、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综合考虑,制定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政策法规,构建“政、校、企、行”合作联盟的运行长效机制,促进了整个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1.4 校企双方共建企业经营实体模式

高校与企业共建经营实体,意在通过校企合作组建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最高、最紧密的形式。高校擅长基础理论、技术研究,企业工程开发能力强、资金场地充足,二者优势互补,有效实现了在经营实体内部资本、科研技术、劳动力多方结合,使所有资源充分渗透。

2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践

2.1 服务地方,走差异化竞争发展道路

近年来,坚持服务地方、坚持走差异化竞争发展道路的战略举措,通过“融荣与共”,实现“合作多赢”,分别成立了轨道交通学院、生物医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护理学院等独具特色的学院,立足于地方乃至苏南地区的企业,高起点、高标准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建成了大学的人才特区、“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实践特区和市场化办学的试验特区,最大程度地为地方及苏南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原创动力。

2.2 实体化运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并入选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为首个国家级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前后设有六个分中心。各分中心所属各地方,根据区域行业特点,企业可以自主提出技术需求,高校结合企业需求的研究科技成果,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走进企业生产车间,及时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 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院等平台

注重与企业共建平台,例如与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江苏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面向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绿色催化材料和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开展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建成国内工业催化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工业催化研究和应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4 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

在提升自我产业化水平的同时,注重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先后与多个地方政府开展合作,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贯彻落实科研政策,提升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产业、环境、政策优势和常州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构筑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3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探索

产学研合作对于合作各方都能受益,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活动,是快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3]。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要求要加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力度,落实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

3.1 以产业与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与科技创新理念的转移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最了解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在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以企业和市场为主导形成“订单式”培养模式,以新兴产业为启发建立独具特色的院系和专业,组织老师与企业进行调研和交流,课程教学中以企业为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实习,企业代表参与学生毕业环节的选题、答辩,挑选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2 以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为结合点,实现高校技术转移转化

在新形势下,在经济建设这一主战场,高校科技创新的社会服务职能日益突出,高校与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使科技成果大量转化为生产力,政府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寻找科研项目,把科技成果与市场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以高校为主导、企业为关键建立、完善和扩大产学研合作,以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为目标实行技术转移转化,高校单独或与企业合作成立各类型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开展技术转移的专门机构,直接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包括技术转让、开发、咨询和服务等形式,形成良性循环。

3.3 以校企科技创新平台为建设点,实现校企协同创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联合创办研究所是整合高校和企业资源优势的战略性高级联盟,以知识为纽带,将二者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全面共享和有机融合,不断推动产业、技术和产品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从而实现校企协同创新。企业依托高校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是实现科技成果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利用高校这一平台建立技术研究院,不仅能增强高校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还能促进高校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3.4 以培育和孵化前瞻性技术为出发点,实现新兴产业和技术发展始终领先

高校利用研究项目集聚人才,组建不同学科、不同体系之间的研究团队,培养新生力量,充分挖掘团队人才潜力,提升团队综合素质,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校不单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已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新知识、新技术的辐射源,前瞻性技术的孵化器。高校拥有一批理论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通过鼓励教师兴办中小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型企业或经济实体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既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又利于产品研制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项目,作为行业新技术的“领头羊”引领市场。

4 结语

今后,高校应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优化符合各参与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高校等各类资源优势,克服目前常见的产学研模式弊端,发挥产学研合作模式优势,真正体现产学研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特点,注重操作性,利用产学研创新合作模式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相信通过高校不懈的努力和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还会有更大的创新和突破。

[1]林伟连,邹晓东.我国产学研合作转型升级趋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74-77.

[2]姚延芹.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1(25):52-54.

[3]任保平,张如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1(1):173-175.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成果企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