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开展途径探讨

2014-04-17 02:24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对口共生效应

张 雪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0 引言

自2001年《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颁布及实施以来,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突破。现今,对口支援工作已步入新阶段,教育部对“对口支援计划”也相应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支援范围须进一步扩大。然而,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也逐步浮现并愈发尖锐,尤其体现在经费支撑问题上,各项支援项目的开展都对经费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那么经费问题为何会成为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一问题?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1 对口支援工作经费“瓶颈”及其原因分析

2001年《通知》指出:“以支援高校为主的支援与合作项目,所需经费由支援高校从各条渠道筹集的资金中统筹安排。受援高校内部基本建设和派出教师进修、攻读学位等费用,主要从西部重点建设高校专项基金中自行解决”。可见,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是在未设置专项经费的情况下,以“战略性政治任务”的形式发动,鼓励东部支援高校“慷慨解囊”,从自身固有的办学经费中抽出一部分无偿支援西部受援院校。

1.1 支援高校陷入成本与受益严重失衡的困境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对口支援政策,支援方以崇高的责任感和道义感来完成国家分配的政治任务,在支援西部院校的过程中,支援方几乎承担了支援工作的全部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为支援方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中直接付出的资费,如:为受援高校提供的科研资金、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双方交流人员的差旅费、招待费、补贴等。间接成本指的是支援方为执行对口支援计划而放弃的可能受益,如:支援高校从日常的开支和人员中抽出部分资费和教师用于支援受援高校。再看看支援高校的收益情况,其主要的收益为政治受益、学校的知名美誉度等,学术受益几乎为零,经济受益一直为负。支援高校付出的成本与受益严重失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状态不宜长久,若得不到改善,广大支援高校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大大受挫,我国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发展定会面临丧失后劲的窘况。

1.2 现行政府主导计划性机制阻碍双方高校实现互利共赢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政府皆代表着人民大众的公共利益,因此,促进本国内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职责和义务也应当由政府担负,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也不例外。然而,在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和计划机制相比较,市场无疑有着绝对的优势,这一点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计划机制有利于政府统一发号施令,迅速启动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隐患。由于缺乏市场的自主引导,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无法在自身院校发展需求以及本地区经济特色的基础上自主结合,谋取互利共赢的途径,最终导致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丧失深入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2 支受双方高校生成“共生效应”,解除经费“瓶颈”

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属于一项政策,也属于一项制度,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然需要一定的资源与之相配合,政策计划通常以政策资源为基础。同样,一项制度的生命持久力也在于该项制度对各个参与方激励的有效性,一项合理的制度安排通常能够使各参与方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大环境中根据自身的优势与需要自主结合、创造剩余、各取所需,最终生成“共生效应”,解除经费“瓶颈”,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共生效应”的含义解析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这种效应也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由此可见,“共生效应”能否生成,关键在于各参与方能否在各自优势和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局面。在我国对口支援工作中,东西部高校一方面各自拥有自身的特色资源与优势,另一方面各自也都存在着自身的发展需求。东部支援高校的优势在于学科专业、师资、先进的办学理念,发展需求在于自身的政治荣誉需要保持、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特色专业学科实力有待提升;西部受援高校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地缘、政策,发展需求在于自身院校的办学水平、学科专业层次、科研实力等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为东西部高校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生成“共生效应”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2.2 东西部高校生成“共生效应”的具体途径与方式

“共生效应”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对口支援工作之中,既要看到西部落后高校的发展与进步,更要顾及东部高校的受益状况。第一,注重提高东部支援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支援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第二,积极为支援高校的支教人员、挂职干部提供充足的施展空间,既可以为受援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和干部的才能;第三,紧紧围绕西部资源转化战略,以西部特色资源和项目为依托,支受双方高校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其中,第3点是东西部高校生成“共生效应”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在这里需要重点论述。首先,东西部高校联合搞科研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务,主动及时地为双方高校反馈市场信息,搭建合作技术平台,引入市场招标竞争机制,政府的角色就是要为双方生成“共生效应”搭好桥、铺好路;其次,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要形成机动良好的工作运行体系,针对联合科研这一计划,双方应成立相应的学术科研团队,由支援高校派出的具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人员作为该学术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其他主要科研成员主要来自受援高校相关研究领域的教师,该团队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相关领域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的课题进行研究;再次,许多东部高校拥有现成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尚未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原因在于若要在东部地区转化这些科研成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相关企业的支撑,然而,西部地区特殊的区域优势和地缘优势可以使这些科研成果以低成本的投入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带动受援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东部支援高校产学研的良性发展。

[1]仇喜雪.激励理论与对口支援西部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80-81.

[2]杨富.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着力点[J].新西部,2011(21):37.

[3]梁勇.高校对口援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可持续“造血型”高校对口援疆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9(2):62.

[4]郑刚,吴小伟.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回顾与前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3):90.

[5]张卫红.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3(3):107.

猜你喜欢
对口共生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