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探索

2014-04-17 02:24叶长城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公务活动公务用车用车

叶长城

(南京市民政局,江苏南京 210000)

0 引言

公务用车,简称公车,是指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用国家公共财政购置的,用于公务活动的需求、提高办事效率的车辆。主要分为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用车和公务人员公务活动业务用车2大类。

我国当前公务用车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弊端日益突显,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严重障碍,成为公共财政的严重包袱。由此引发的效率低下、公车私用、运行成本高等现象,也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内容,将公车改革列入政府工作年度计划。2013年11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2014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短短10个字,意味着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为我国的公车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指明了方向,进一步表明中央对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决心和力量。以"货币化改革"为主的车改方案更是引起了社会争议,公车改革何去何从,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深思。

1 改革的阻力

近几年,各地公车制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也是举步维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阻力不可小视。公车作为特殊的公共物品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公车的差别太大;由于使用人级别不同,公车消费差距也比较大;公车的私人消费和职务消费很难截然区别开。由于这些差别,公务用车制度在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阻力。

(1)观念上的阻力。落后的“官轿”情结难消解。旧时官有九品轿有九等,如今公务小汽车也被一些人赋予了官轿的含义,有车的单位和单位里有车的领导干部,很容易被视为有职有权有地位的象征,已经成为官场潜规则的一部分。

(2)利益上的阻力。公务用车的保险费、养路费、燃修费和驾驶员工资年消耗在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接近20万元。也就是说领导干部享用一辆公车的价值,远远地超过了其全部工资福利的总和,与十分有限的用车补贴相比,公车使用者要失去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既得利益者失去太多难以接受。

(3)财政阻力。行政经费分配悬殊难以平衡,越是经费来源渠道多或预算外收费多的部门车辆配备越多、档次也高,反之则越少而低。本身就是财政预算失控的结果。公务用车的失控和泛滥,部门单位之间用车条件的显著差异和苦乐不均,使得他们对公务用车改革的政策预期也大相径庭。

(4)职级上的阻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应该通过货币化、市场化的途径解决领导干部履行公务活动中必须、合理的用车费用,领导干部公务活动中过度、奢侈的用车费用和公务活动以外的一切用车费用均应剔除。但庞大、复杂的干部职级等次难以理清,依这样的原则进行公车改革,虽然成本最低但却很难实施。如果把领导干部原来享用公车的条件按价值变现给个人,同时兼顾各个级别、各种类型干部的用车需要,这无疑于把公务用车补贴按行政级别薪金化、福利化,又违背改革的初衷。改革的政策设计必须把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3者统一起来。

(5)硬件上的阻力。公务用车改革后,即使经济发达、干部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车改之后领导干部也未必人人都买私车。公共交通如何为公务活动提供经济、高效的服务,政府部门必须从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务交通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安排。

车改阻力的存在充分说明,虽然公车的界定在理论上是清楚的,准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复杂性。这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争取公车改革的效果。要把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放在整个政府改革中通盘考虑,并且需要财政预算、收入分配和干部人事等相关领域改革的跟进与配套,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更为明确的宏观政策。

2 存在的弊端

纵观当前公务用车改革,主要有内部有偿服务、取消公务用车实行交通费补贴和在编制管理、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渐进式改革等几种做法。但从目前各地情况来看,存有弊端以下几点弊端。

(1)公务用车的买卖是否适宜。一方面,有的人认为公务用车的车改价格较市场价低,卖给个人后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且有的地方公务用车的买卖范围仅限于部分领导干部,这种改革的办法有失公允。另一方面,买了车的领导干部认为,现在花一大笔钱买了车,行驶几年后车辆报废,个人没有经济支付能力再添置新车时该如何解决。

(2)交通补贴费的多少。按照目前推行的发放交通补贴的做法,一方面,不少人认为,一些参改的干部每月的交通费补贴比大多数人的工资还高,和下岗职工的收入相比更是显得偏高了;另一方面,客观地说,忙闲不一的同级干部的补贴标准同一个样也显得不尽合理,并且也不能排除少数领导干部拿了补贴又变相地向下级单位要车的现象发生;再就是,改革之后尽管拿了一定的交通补贴,但超出部分却要自己掏钱,实际上是“明增暗降”,个人吃亏,与公务活动用车的实际要求相比,交通费的补贴是满足不了的。

(3)公车司勤人员的分流安置的难易。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都配备有专门的驾驶人员,长期以来,这部分人员大多数都专门从事驾驶工作,普遍存在工作单一、文化素质不高等问题。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使这部分人失去了“铁饭碗”。

(4)交通安全隐患问题的防范。众所周知,领导干部外出办事、开会、接待等工作繁忙,大部分时候以车代步。取消专职司勤人员后,需要领导干部自己驾车上路,而领导干部并非专业驾驶人员,个人驾驶技术是否过硬,事关交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路况欠佳、线路不熟的情况下,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媒体不断曝出领导干部驾车违章肇事的案件,已经敲响了领导干部驾驶车辆的警钟。并且此类违章肇事案件的影响不只是经济损失上的,还有政治上的影响,的确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

3 结语

公务用车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市场化,但是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可承受能力的超前式改革不仅会造成改革成本高,还可能引发不稳定等诸多负面影响。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也要积极借鉴国外有关公务用车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走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路子,以此达到降低行政成本,减少国家财政支出,节能减排,提升政府的公众形象,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之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公务活动公务用车用车
2019年全国两会用车“全面体检”
公务活动中应高度重视“函”的使用
越来越严的“禁酒令”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用车
寻衅滋事大众T6对决奔驰V级
政府采购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存在问题分析及维修费用控制
天天用车翟光龙:王兴教我的那些事
51用车李华兵:雷军和姚劲波教我的事
我省公布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