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词语“无所谓”的语义指向和语用功能

2014-04-17 00:06
江汉学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民网指向焦点

芜 崧

(长江大学 文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无所谓”是一个古语词。最初只有“所谓”,例如《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谓”即“说”,“所”是助词,“所谓”是一个“所”字结构,表示所说的。大约自战国起就有了“无所谓”的用法了:

(1)景公不说,曰:“敕其功则使壹妄,敕其意则比焚,如是,夫子无所谓能治国乎?”(战国《晏子春秋》卷第二)

(2)只是他说得一边,只认得那人心,无所谓道心,无所谓仁义礼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所争处只在此。(北宋《朱子语类》)

动词“无”带宾语“所谓”,意谓“没有所说的”,此后大面积这样使用,后凝固成了动词,意即“说(算)不上”或“不存在”。至于“无所谓”的形容词用法要晚一些,例如:

(3)(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元《西厢记杂剧》)

(4)甘虎心里着急,想把所有的计谋打探出来,但表面上还得装着无所谓的样子。(民国小说《雍正剑侠图(中)》)

上述二例中的“无所谓”是“不在意、满不在乎”的意思。这两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眼下“无所谓”成了一句时髦的流行语,好几首流行歌曲的歌名乃至歌手专辑的名称都用了“无所谓”三个字①,它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本文拟探讨“无所谓”[1-2]的语义指向和语用功能。

一、“无所谓”的语义指向

(一)形容词“无所谓”的语义指向

形容词“无所谓”②常跟三个要素配合,构成如下语义结构:

甲(感知主体)+对(介词)+乙(感知客体、对象)+“无所谓”(主体的反应或心态)(W)

例如:

(5)韩国逾四成未婚女性(主体)表示对(介词)结婚(客体)无所谓(心态)(王英斌,《世界文化》2007年第1期)

这四要素可以缺位,语序也可以变动。“对”缺位的时候多于在位:当“无所谓”的语义指向单一事物或一个名词时,多用“对”,如例(5)(7);当“无所谓”指向多个事物时,“对”便缺省,如例(6)。“对”的使用与否,对“无所谓”的语义有影响,比如例(5)用了“对”,“无所谓”的意思侧重于“不重视”;而例(9)(13)(14)没有用“对”,“无所谓”的意思便侧重于“无关紧要(不重要)”。当然,有的W式是病句,比如:《家务劳动对孩子无所谓吗》(曹树,《好家长》2001年第2期),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应该是《孩子对家务劳动无所谓吗》或《家务劳动对孩子来说是无所谓的吗》。

在W式中,“无所谓”的语义指向便是介词“对”引介的宾语——主体(甲)的感知对象(乙),这也是全句的信息焦点,它的语义指向有以下几种。

1.“单指”、“多指”与“任指”、“虚指”

“无所谓”有时指向单一的、具体的事物,如例(5)中的“结婚”。有时又指向多个事物,常用一个范围副词“都”将它们纳入到“无所谓”的管辖之下,比如:

(6)这些人属于“觉悟”比较早的无所谓分子,没教育,没技能,没工作,吃爹啃妈,都无所谓。(张鸣《无所谓一族更可虑》,《中国新闻周刊》2006-09-25)

“无所谓”指向了“没教育,没技能,没工作,吃爹啃妈”等四种情况。

有时又指向空泛的而且是大范围的事物,甚至涵盖了某一特定范畴内的所有事物,通常用代词“任何”、“一切”或“谁”、“什么”表示,谓之“任指”或“遍指”,如:

(7)我算是看透了,对一切都无所谓了。(白帆《寂寞的太太们》,毛哲诗例)

(8)自述就喜欢数学,如果不能上数学专业,其他任何专业都无所谓。(龙虎网 2009-06-18)

(9)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行了。(人民网2008-11-03)

有时“无所谓”指向不确定的事物,用代词“什么”或“其他”等表示,谓之“虚指”:

(10)如今生活水平高了,人们吃什么倒无所谓,关键是吃个什么样的气氛。(人民网2008-01-24)

(11)其他东西我无所谓,我只喜欢穿好衣服。(人民网2008-01-10)

2.“同指”和“偏指”③

感知主体对两种并列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进行感知,由正反并列结构“A不A(或A(还是)B)”表示,然后作出“无所谓”的反应(心态);这类“A不A(或A(还是)B)无所谓”(W’)结构的意思是“A也无所谓,不A(或B)也无所谓”,其中的“无所谓”同时指向了“A”和“不A(或B)”,如:

(12)“从个人来讲,上不上市无所谓。”王长田表示,光线业务本身上市与否对其影响不大。(人民网2008-11-17)

(13)只要产品质量过硬,属“洋”不属“洋”都无所谓(TOM 2009-06-18)

(14)其实拍喜剧还是悲剧无所谓,打动人就好。(人民网2008-12-21)

第一例的W’式意思是“上市无所谓,不上市也无所谓”,“无所谓”同时指向了相对的“上市”和“不上市”两种情况;第二例的W’式等于“属洋也无所谓,不属洋也无所谓”,“无所谓”同时指向了“属洋”和“不属洋”;第三例的“无所谓”同时指向“喜剧”和“悲剧”。

而下面例子的情况不同,“无所谓”的语义主要指向不好或消极的那种情况(不A或B),这就是“语义偏指”;W’式的言外之意是“A更(当然)好,不A(或B)也无所谓(没关系)”。比如一个报考了博士生的同志对别人说“考不考得取无所谓”,言外之意是“能考取更好,考不取也无所谓”,其中的“无所谓”是指向“考不取”的;一个正在打官司的人说“胜诉败诉无所谓”,言外之意是“胜诉当然好,败诉也无所谓”,其中的“无所谓”是指向“败诉”的;一个做生意的人说“赚钱赔钱无所谓”,意思是“能赚钱当然好,赔了也无所谓”,其中的“无所谓”是偏指“赔钱”的。看两个实际用例:

(15)按照有关规定,购买处方药必须持有医生开具的处方单,对此销售员的答复是,“带上也可以,不过带不带也无所谓,直接就可以购买。”(人民网2008-03-26)

(16)不少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安全,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是否进行体育锻炼无所谓。(人民网2008-09-03)

前一例的“无所谓”主要是针对“不带(处方单)”的;后一例的“无所谓”是偏指“不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思是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用不着进行体育锻炼)。

有时“无所谓”指向了多于两项的事物,语义仍然偏指消极或不好的一项:

(17)孩子是不是自己的,自己是不是父亲,都是无所谓的。(百合《蓝色星》,毛哲诗例)

上例中,“无所谓”偏指“孩子不是自己的”和“自己不是(孩子的)父亲”。

3.隐蔽(蕴含)性同指和偏指

有时“无所谓”的语义同指和偏指比较隐蔽,有时感知客体(乙)虽然是一个事物(一般由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表示),但它蕴含着并列或正反对立的两种事物(有的是这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两个下位概念),此时,“无所谓”同指它们:

(18)给别人递送名片时,以下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应将名片正面朝向自己;B.应将名片正面朝向对方;C.名片的朝向无所谓(人民网2008-03-12)

(19)白酒香型无所谓(《中国酒》2009年第1期)

(20)“吃什么菜?”“我无所谓,你定吧。”

第一例的“名片的朝向”包含了AB两种“朝向”,“无所谓”同指二者;第二例的“白酒香型”蕴含着两种对立的香型——浓香型和淡香型,“无所谓”同指二者;第三例的“菜”蕴含着荤菜和素菜,“无所谓”同指这两者。此之谓“隐蔽性同指”或“蕴含式同指”。下面的情况则不同——偏指这两种对立事物中的一种,如上文的例(5)的语义等于“韩国逾四成未婚女性表示对结不结婚无所谓”,其中的“结婚”蕴含着“结婚不结婚”两种情况,“无所谓”偏指后者。又如:

(21)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21%的大学生在假期工作。29%的大学生认为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报酬无所谓,如果有,那当然更好。(人民网2008-01-03)

(22)坚持,无所谓结果(=结果无所谓)(赵琬微,《小演奏家》2002年第10期)

(23)评“只要能使国家富强,走什么道路无所谓”(安巍,《红河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例(21)中的“报酬”蕴含着有无报酬,“无所谓”偏指后者。例(22)中的“结果”蕴含着有结果和没结果两种情况,“无所谓”偏指后者。例(23)中的“道路”蕴含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无所谓”偏指后者;如果这话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说的,“无所谓”则偏指社会主义道路。“无所谓”的这种语义指向我们称为“隐蔽性偏指”或“蕴含式偏指”。

语义指向的“公开”和“隐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请看下面一例:

(24)年龄大小无所谓,能力强、品行好,能胜任工作就行。(《人民日报》10版,2009-07-01)

其中的“年龄大小无所谓”(“公开性同指”)也可以说成“年龄无所谓”(隐蔽或蕴含性同指)。同理,上文的例(22)也可以说成“坚持,有没有结果无所谓”。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有可能导致“无所谓”同指和偏指的不同,比如农民工乃至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面对用人单位“钱不多”的话常常回答“钱多钱少无所谓”,其中的“无所谓”当是偏指“钱少”的,因为求职者毕竟不是比尔·盖茨,不可能对钱多“无所谓”(不在乎),而下面一例就另当别论了:

(25)常听到不少人这样说:“钱嘛,身外之物,我不在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太多了会惹麻烦”、“无所谓了,我对钱看得淡,有钱没钱都行”……(人民网2008-01-02)

说话人已经表明“对钱看得淡”(排除言不由衷),因此,他之“无所谓”是同指“有钱没钱”的。

4.偏指和单指的互相转换

(26)求自行车:车况要好,车身干净,旧点也无所谓,名牌最好,一般的(杂牌)也行!我要带女朋友的,所以得结实点哦。(人民网2008-01-09)

(27)求购一辆女式自行车,新旧无所谓,能骑就行,价格在50元左右。(人民网2008-05-05)

经比较发现,两例中划线部分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前一例的单指(划线部分)也可换成偏指——“新点旧点无所谓”的说法;后一例的偏指(划线部分,偏指“旧”,因为对“新”无所谓不合逻辑)也可以换成单指“旧点无所谓”。前一例的“名牌最好,一般的(杂牌)也行”也可换成“名牌杂牌无所谓”,其中“无所谓”是偏指“杂牌”的。

经过我们的调查、检验,很多形容词“无所谓”都是指向反面或消极内容的,这种“单面”结构都可以换成“双面”的正反并列结构“A不A(或AB)无所谓”(W’),如例(26)。这表明,“无所谓”一旦进入W’式,就有可能偏指“不A(或B)”。

既然“无所谓”存在语义偏指的情况,为什么还要用“A不A(或A(还是)B)无所谓”(W’)的形式呢?我们推测,这无非是语言的“多余机制”和对称机制在起作用。以例(15)(17)(27)中的W’式为例,其中的“带(处方)”、“孩子是自己的”和“新”属于冗余信息。另外我们发现,有些由单音节动词构成的正反并列结构常常跟“无所谓”组合(W’式),诸如“去不去(走不走/吃不吃/做不做/赚不赚/赢不赢/扫不扫/洗不洗/看不看/治不治/写不写/考不考)无所谓”,左右各三音节,具有对称美。还有一些W’式是七言结构,如:改不改革无所谓/钱多钱少无所谓/拿不拿奖无所谓/结不结婚无所谓/提不提拔无所谓/发不发表无所谓,等等,念起来都是“4+3”的音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难怪人们喜欢说了。

当然,有些含“无所谓”的格式本来应该是“单面”结构(如“不拿工资无所谓”)的,往往说成了正反并列的“双面”结构(W’式)(“拿不拿工资无所谓”),这可能是因为后者是一种强势结构,说话人出于语言表达习惯而自觉不自觉地说成了这样。

5.“无所谓”的条件和原因

很多时候,主体(甲)产生“无所谓”的心态都是有条件或原因的。从句法层面看,含“无所谓”的句子(W式)与其他语句配合使用,形成逻辑上的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如果满足了某个语义条件,就会产生“无所谓”的心态;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才导致了“无所谓”的心态。比如例(9)中产生“谁当总统都无所谓”的心态,是以“让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为条件的;例(13)产生“属洋不属洋无所谓”的心态是以“产品质量过硬”为条件的;例(14)中产生“拍喜剧还是悲剧无所谓”的想法,是以“打动人”为条件的;例(23)产生“走什么道路无所谓”的心态,是以“能使国家富强”为前提的。

再看导致“无所谓”心态的原因:例(12)中导致“上市不上市无所谓”心态的原因是上市不上市对光线业务影响不大;例(21)中导致29%的大学生“报酬无所谓”心态的原因是“要锻炼自己的能力”。

6.“无所谓”的语义指向与条件或原因的重要程度

在说话人看来,W’式中“无所谓”的条件(原因)与“无所谓”的语义指向(偏指)相比较,其重要程度存在语义级差,即:

某条件(原因)>(表示“重要于”)A>不A(或B)

如上文的例(16),在说话人看来:

孩子学习成绩好>进行体育锻炼(能这样更好)>不进行体育锻炼(不这样也无所谓)

在W’式中,“无所谓”的条件(原因)也比“无所谓”同指的两种情况重要。但两个指向的重要程度不一样:一是不分伯仲,即

某条件(原因)>(表示“重要于”)[A和不A(或B)]

比如例(13)和(14),在说话人看来:

产品质量过硬>(属“洋”和不属“洋”)(二者都不重要)|打动人>(拍喜剧和悲剧)(二者都不重要)

二是两个指向有等差,即

某条件(原因)>(表示“重要于”)A>不A(或B)

比如例(37),在方方看来:

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同>获奖(不在乎)>不获奖(更不在乎)

“有等差”是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也许在当事人眼里“A”与“不A(或B)”难分伯仲。

(二)动词“无所谓”的语义指向(否定对象)

动词“无所谓”常跟两个要素打交道,构成如下语义结构:

甲(被解说对象)+“无所谓”(说不上、算不上)+乙(解说;被否定对象)(M)

需要说明的是,M式中的甲有时处于“台前”,如“职业无所谓高低贵贱”中的“职业”;有时处于“幕后”(隐含状态),比如“我只是谈体会,无所谓报告”中的甲,实际上是指处于句外的行为主体“我”的讲话行为,这句话的意思等于“我的讲话只是谈体会,无所谓报告”。又如例(35)中的甲是处于隐含状态的“把郭广林辞退”,例中的M式为“把郭广林辞退无所谓解聘”。动词“无所谓”是连接甲(无论台前幕后)和乙的纽带。

1.“同指”(同时否定)和“偏指”(否定一项)

在M式中,当乙(被否定对象)是平列的或相对的两种事物,由正反并列结构“A不A(或AB)”表示时,“无所谓”的语义指向是不同的:

(28)都是一家人,无所谓你的,我的|这里的天气全年都差不多,无所谓春夏秋冬(《现代汉语八百词》)

(29)这种花色只是一般,无所谓好看不好看|搞研究工作无所谓假期不假期(《八百词》)

(30)《书摘》……是月刊,这和书不一样,后者无所谓定期不定期。(人民网2008-11-23)

(31)自然科学理论无所谓美丑——“科学美”讨论(王振复,《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

例(28)的“无所谓”是同指(同时否定)“你的,我的”和“春夏秋冬”;例(34)的“无所谓”同指“东”和“西”。而例(29)中,“无所谓”是偏指(只否定)“好看”(意思是“这种一般的花色只存在不好看的情况”)和“假期”的(意思是搞研究工作太忙了,忙得没有假期);例(30)的“无所谓”是偏指“定期”的;例(31)中的“无所谓”是偏指“丑”的。这一类“无所谓(偏指)+A不A(或AB)”格式的语义等于“无所谓+A(或B)”。如:例(29)的语义就等于“这种花色只是一般,无所谓好看”,“搞研究工作无所谓假期”;例(31)的语义等于“自然科学无所谓丑”。我们也可以通过句子的同义变换来证明偏指的存在。请把例(29)与(32)作比较:

(32)我是做个体生意的,其实也无所谓假期,什么时候想休息直接关门就OK了,上班族对于假期比较看重。(网易 2009-04-29)

划线部分可以换成“无所谓假期不假期”;同理,例(29)的划线部分可以换成“无所谓假期”。这证明,(29)中的“无所谓”偏指“假期”是有道理的。例(35)的“无所谓解聘”换成“无所谓解聘不解聘”也说的通。这表明,“无所谓+A不A(或AB)”与“无所谓+A(或B)”具有同义句式转换关系。

2.“无所谓”的原因

有时,“无所谓”指向或否定乙是有原因的:

(33)常昊坦言李昌镐和李世石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无所谓谁更好对付。(人民网2009-02-18)

(34)管理重在功效,无所谓“东”“西”之分(翟丽君,《中国有色金属》2007年第9期)

(35)郭广林原本不是我们学校的正式老师,只是在下面学院代过课,无所谓“解聘”。(人民网2008-11-14)

例(33)中,“无所谓”指向(否定)“谁更好对付”的原因是:“李昌镐和李世石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棋手”;例(34)中,“无所谓”指向或否定管理区分东方和西方做法的原因是:“管理重在功效”;例(35)中,“无所谓”指向或否定“解聘”的原因是前面两句话。

二、“无所谓”的语用功能

(一)形容词“无所谓”的语用功能

1.选择与评价

“无所谓”常常表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或评价,而且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例(5)的“无所谓”是对婚姻的看法:韩国逾四成成年女性认为不结婚“无所谓”(六成认为还是应该结婚);“无所谓”常常体现各种心态,有正常、正确,如例(36)(37)和不良、错误,如例(6)(16)之分。

眼下,“无所谓”成了一种很时尚的评价模式,备受问卷调查青睐。《京华时报》搞过一个读者问卷调查,其中第18题是这样设计的:您对《京华时报》的栏目设置感觉: □A满意;□B一般;□C无所谓;□D不满意,原因是 。(2009年6月2日)如果你选中“无所谓”一项,表明你对《京华时报》的栏目设置的一种模糊评价——“无所谓满意不满意”。

行为主体面对两个或多个选择事项,常常用“无所谓”作出“选择”,谓之“同选”,如“去不去,我无所谓|我住哪一间都无所谓”(《现代汉语八百词》)。在许多机构组织的书面问卷调查中常常在两个对立的选项之后设立一个“无所谓”的选项,让受访者表态。有时,“无所谓”在行使“选择”功能的同时,还兼有评价功能。《江南时报》(2009年6月26日,第24 版)作过一个舆情调查,题目是:“有人认为作为地方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养成上网这‘第五习惯’,你如何看待?”结果回答“很有必要”的26943票,回答“没有必要”的13266票,回答“无所谓”的7464票。这里,“无所谓”一方面是对选项的选择(同指“上网和不上网),同时,也是受访者对地方领导干部养成上网习惯这件事作出的看法或评价。

2.“淡化”与“自损”

行为主体常常用“无所谓”把事情淡化。比如考研考博、竞聘上岗、竞选职务等。在一段时间里,当事人都很紧张,心总是悬着的,于是来上一句“考不考得取(聘/选不聘/选得上)无所谓”,以减轻思想负担,释放精神压力。又如:

(36)我希望大家放下包袱,把训练水平打出来。对比赛处于一种无所谓的状态可能会好一些。(京华时报2008-11-22)

(37)方方认为获不获奖无所谓(《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6期)

例(36)是国家男篮助理教练闵鹿蕾鼓励球员的话,就是让球员把比赛看淡一点,以减轻思想压力,轻装上阵。著名作家方方对作品能否获奖看得很淡,她说:“对我来说,获不获奖真的无所谓。我写小说本来就不是为了获奖。不沾获奖的光而作品得到许多读者的认同,其实是比获奖还要开心的事。”(《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6期)。

“无所谓”常常表示说话人这样一种心态:只要能达到某个目的或实现某个愿望,甘愿作出牺牲或遭受损失,谓之“自损”功能。比如:

(38)只要这部戏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哪怕失败也无所谓。(新华网 2008-11-29)

(39)成方圆坦言,这次是主持得最累的一次,但是这个节目质量高,有看头,所以再累也无所谓。(人民网2008-10-24)

例(38)的“无所谓”表示电视剧《海狼行动》的编导潘军“只要该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哪怕失败也无所谓”的心态;例(39)的“无所谓”表示成方圆这样的心态:“这个节目质量高,有看头,再累也无所谓。”

3.“轻视”与凸显“话题焦点”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往往是轻视、降低什么,必定重视、抬高或强调什么,力求旗帜鲜明、语义对称,于是,就形成了对比命题。这就引出“无所谓”的另一个语用功能。

在两个对比性命题中,表达者把两种事物进行对比,用“无所谓”一方面“降低”或“轻视”了它自己的语义所指,一方面凸显了“话题焦点”[3],同时又引出一个新的话题,用虚词(可隐可现)看重或强调了另一事物(一个新话题焦点),老、新话题形成“对比话题”或“对比焦点”[4],两个话题须用重音来显示:

(40)袜子小点无所谓,鞋子不能小|别的倒无所谓,这个问题得马上处理(《现代汉语八百词》)

(41)赵本山:称号无所谓,观众认可最重要(北国网 2009-06-27)

例(40)把“袜子”跟“鞋子”进行对比,结果用“无所谓”“轻视”或降低了“袜子”的要求(小点没关系),“看重”或强调了“鞋子”的量度(不能小);“袜子小点”和“鞋子不能小”是对比性话题焦点,前者用“无所谓”来凸显,后者用隐含的转折连词“但是”来凸显;“袜子”和“鞋子”要重读。例(40)用“无所谓”“轻视”并突显了“别的(事情)”(话题),用隐含的“但”或句中的“得”、“看重”或强调了“这个问题”(马上处理)(新话题);例(41),在赵本山眼里,“观众认可”比“称号”重要,于是用“无所谓”看轻了后者,看重了前者,“无所谓”既凸显了话题“称号”又引出了新话题“观众”。

(二)动词“无所谓”的语用功能

1.否定

在M式中,“无所谓”对某一对象(乙)进行否定。比如:

(42)我只是来谈体会,无所谓报告|一个小科长,无所谓领导。

其中的“无所谓”分别否定了“报告”和“领导”。

作为否定性命题的M式,否定了一个肯定性命题——“甲(被解说对象)+说得上、算得上+乙(解说)”。比如上述两例否定的命题是:我的讲话说得上是作报告|一个小科长算得上领导。

在科技语体中,动词“无所谓”常与动词“没有”配合使用,构成“没有A+无所谓B”的语义结构,其语义是:用“无所谓”否定B是以否定A为条件的,反之亦然,此之谓“条件否定”。如:

(43)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毛泽东《矛盾论》)

用“无所谓”否定“下”、“祸”和“困难”是以用“没有”否定“上”、“福”和“顺利”为条件的,反之亦然。

2.“谦虚”

中华民族有谦虚的传统美德,动词“无所谓”便是常用的谦虚之词。在M式中,在说话人看来,乙和甲不在一个语义层次,甲够不上乙的档次。比如例(42),在说话人看来,“一个小科长”还算不上“领导”;自己的讲话只是“谈体会”,还够不上“作报告”的档次。又如:我只是随便写写,无所谓(文学)创作|我只是下来摸摸情况,无所谓检查工作。其实,这些话语大多是说话人(或行为主体)的一种谦虚之辞,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形容词“无所谓”也可用于谦虚之辞,对有些事情,即便是有十足的把握,也显得很谦虚,比如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在出国参加比赛前常常对记者说“拿不拿金(奖)牌无所谓”。

3.凸显对比焦点

徐杰、李英哲认为,“否定词有‘否定’和‘强调’两个功能”,“否定的中心就是句子的焦点”[5],在M式中,“无所谓”也具备这两个功能,对自己的否定对象乙既有否定作用又有强调作用;被否定的对象乙就是M式的信息焦点。动词“无所谓”常构成以下两种语义表达式:

第一种:否定、肯定式——“甲+(无所谓A+只/只有B)”(M’)

有否定,自然有肯定,以求语义表达的平衡。表达者从正反两方面对某一对象甲进行解说:用动词“无所谓”否定了一种情况A,同时也凸显了焦点A,并借助副词“只”或“只有(能)”肯定并强调了另一种情况B(另一个焦点),二者形成对比焦点。如:

(44)三宝:音乐无所谓懂不懂 只有喜欢不喜欢(刘子龙,《北方音乐》2005年第1期)

(45)(新媒体行业的投资)无所谓泡沫,只关乎成败(杨永强,《广告人》2007年第12期)

(46)语法学是外来的,无所谓中国特色,只能谈吸收、借鉴。这种看法不对。(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1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例(44)的“无所谓”否定了“音乐存在懂和不懂”两种相对的情况,接着肯定了“(音乐)只有喜欢不喜欢”两种情况,同时,“无所谓”凸显了焦点“懂不懂”,“只有”强调了另一个焦点“喜欢不喜欢”;例(45),表达者用“无所谓”否定并凸显了“泡沫”(焦点),用“只”肯定并强调了“成败”(另一个焦点);例(46)的“无所谓”否定并凸显了“中国特色”(焦点),“只能”肯定并强调了“吸收、借鉴”(另一个焦点)。

第二种:两次否定式——“甲+(无所谓A+无所谓B)”(M’’)

表达者在解说某一对象甲的时候,用动词“无所谓”两次否定了相对立的两种情状A和B(由一对反义词表示),该式等于“甲+无所谓A(和)B”(简缩式)或“甲+既没有A也没有B”。之所以采用M’’式表述,一是出于对否定对象A和B的强调,二是追求一种对称美。例:

(47)《面纱》无所谓始也无所谓终[=“《面纱》无所谓始终”(简缩式)或“《面纱》既没有始也没有终”](离,《甲壳虫》2007年第3期)

(48)作为一种网络话语和网络行为方式,“人肉搜索”本身无所谓好亦无所谓坏(=“人肉搜索”本身无所谓好坏”)(简缩式)(人民网2009-02-01)

(49)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充满神奇、幻想的神话时代。那时,无所谓天,无所谓地(=“那时无所谓天和地”(简缩式)或“那时既没有天,也没有地”)。(网文)

三、余 论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我们还想作两点说明: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无所谓”的对象,该“无所谓”的要坚决“无所谓”,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所谓”思想,包含轻视功名利禄,视钱财如粪土等内容[6],这是应该继承和传扬的;不该“无所谓”的决不能“无所谓”,比如所谓“看破红尘”,对什么都无所谓,对工作、对事业、对生活(婚姻、家庭)等都不感兴趣,无所事事,流于虚无主义,这种人就是上文举到的“无所谓分子”。

其次,在语言中运用“无所谓”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注意摆正主体与客体的位置。比如:《家务劳动对孩子无所谓吗》(曹树,《好家长》2001年第2期),就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应该是《孩子对家务劳动无所谓吗》或《家务劳动对孩子来说是无所谓的吗》。

二是注意表义明确。汉语中语义偏指的单位还比较多,如“妻子、国家、窗户”等偏义合成词、成语“可有可无”(偏指“可无”)、“吸取经验教训”(偏指“教训”)等等,“无所谓”偏指用法的加盟,又增添了新鲜血液。由“无所谓”构成的“双面”和“单面”结构(如“拿不拿工资无所谓/不拿工资无所谓”),又为汉语增加了一种“两可格式”(如“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这不是钱的问题”、“好容易才找着他/好不容易才找着他”、“在没有结婚之前/在结婚之前”、“我先走了/我走了”等)。但是,为了追求表情达意的明确性,要慎用“无所谓”的“双面”用法,比如本来应该是语义明了的“单面”结构(如“考不取无所谓”),却说成语意婉转的正反并列的“双面”结构(“考得取考不取无所谓”),这只能增加听话人的理解难度,也带上了虚伪的嫌疑(“考不取无所谓”给人心胸宽广的印象,而“考得取也无所谓”则给人思维不正常的感觉),是不可取的。

注释:

① 有杨坤演唱的《无所谓》(其专辑同名)、孟志演唱的《原本无所谓》、东来东往演唱的《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赵凯演唱的《怎么能够无所谓》等歌曲。

② 《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词典都认为“无所谓”是动词,我们认为它还可以是形容词。其理由是它具备了形容词的四大语法功能:第一,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无所谓|最无所谓|太无所谓|特别无所谓。第二,作定语:无所谓的态度|无所谓的样子。第三,作谓语:我无所谓|待遇差一点无所谓。第四,作状语:无所谓地说。从现有的情况看,形容词是“无所谓”的强势用法。

③ 老一辈语言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偏指用法。吕叔湘先生举过这样两例:“你此时,依,也是这样办;不依,也是这样办。”“你吃饭不吃饭,到老太太、太太跟前坐一会子……。”他认为这两例“形式上正反并列,意思中仍有所偏,‘依也是这样办,不依也是这样办’,句意侧重‘不依也是这样办’,上句只是一个陪衬。同样,‘吃饭不吃饭’等于‘就是不吃饭’”。(《中国文法要略》443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参考文献:

[1] 毛哲诗.“无所谓”小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2] 毛哲诗.“无所谓”与“没关系”[J].语文知识,2003(6).

[3] 徐炯烈,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 周士宏.试论对比话题与对比焦点[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

[5] 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J].中国语文,1993(2).

[6] 郭士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所谓”思想[EB/OL](2006-12-24).http://doctorjia.blog.sohu.com/26637804.html.

猜你喜欢
人民网指向焦点
焦点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焦点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