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来沪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21 09:30孙佳鹏石伟平
职教论坛 2014年28期
关键词:汉语岗位专业

□孙佳鹏 石伟平

为解决新疆大学生就业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四部委于2011 年9 月15 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新疆未就业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赴对口省市培养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0 号),计划两年内安排新疆自治区2.7 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19 个援疆省市培养。 而新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也提出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1], 体现了国家对新疆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发展的决心。 在2011 年启动的这项援疆工作中,上海对口支援的是位于喀什地区的四个农业县——巴楚、莎车、泽普、叶城。截至2014 年初,上海共接收约1300 名新疆学员,通过初步了解,来沪学员在汉语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但是,笔者也发现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影响着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做好教育援疆工作奠定基础。

一、培养成效

为了了解当前培养工作的实际状况,笔者对上海市3 所高等院校(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和上海大学)中来自新疆喀什地区的450 名培养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其中参与座谈的学员共计20 名, 所调查学员中绝大多数(93.64%)为维吾尔族;近80%的人拥有大专学历, 其他为大学本科学历;72.37%的人未婚;60.88%的学员为共青团员,14.67%的学员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 发放问卷450 份,其中有效问卷409 份,有效率约为91%。 调查发现,多数学员都是以自我提高为来沪学习的主要目的,如学习汉语(80.68%)、提高整体素质(75.55%)、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71.39%)、开阔眼界(64.79%)等(见图1)。 由于目标积极而明确,所以当被问及在上海培训期间的学习状态时,绝大多数(99%)学员表示每天都很充实,能够很好地完成培训与学习任务(见图2)。 有了良好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收获便在情理之中,学员收获较大方面主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76%)、国家通用语言(71%)、岗位实习(69%)、计算机(48%)等(见图3)。 大多数学员(85.57%)对培养工作整体情况表示满意(见图4),对岗位实习的满意度高达99.02%(见图5)。 可以看出,学员在上海培养期间学习状态较好,收获很大,满意度较高,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笔者将对学员收获与进步最大的两方面进行进一步阐述。

(一)汉语水平显著提高

学员普遍把学习汉语列为来沪学习的主要目的(80.68%)(见图1),由于来沪学员多为维吾尔族,刚来时的汉语基础非常差,但是通过学习,多数学员(71%)表示自己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均有很大提升(见图3)。 笔者在和部分学员的座谈中也发现多数学员的汉语表达已经十分流利。 这说明,在学员良好的汉语学习动机和较高学习热情的推动下,以及沪上高校较高的汉语教学质量以及良好的汉语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学员的汉语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进步明显

对于这些就业竞争力较弱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学员来说,此次来沪学习机会非常难得。因此,大部分学员(71.39%)都希望通过这一机会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见图1)。 通过学习, 多数学员(76%) 表示自己在专业知识与技能课上收获较多(见图3)。 通过与教师和学员的座谈,笔者了解到通过实用性较高的专业课程、专业领域的专题讲座和顶岗实习,学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得到了培养院校教师和实习单位的好评,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对口程度不高

在专业上,学员原来所学专业和来沪培养的专业基本均为教育、理工、人文社科(指人文社科中除教育类外的其他类别)、 经济管理和农林医学五大类(见图6)。 笔者将学员原来所学和来沪所学的专业进行对比, 发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口情况,如在原毕业高校有53.79%的人为教育类专业, 来沪参加教育类专业学习的比例则高达88.02%, 即有34.23%的学员放弃原来的专业基础转而学习教育类专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就业上,按照《自治区第一批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新培字[2011]1 号)的相关规定,学员培养期满考试考核合格者, 需按照协议预定岗位实行实名制进编上岗,就业岗位全部定向乡镇、街道(社区)的事业单位。根据表1,教育类专业可直接对口就业的事业单位有电化教育、成人教育,但这两类的就业岗位计划共计才30 人, 而笔者所调查的409 名学员中现在学习教育类专业的人数约为360 人,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不对口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学员的顺利就业(见表1)。

图6 原毕业高校专业与来沪所学专业对比情况

表1 自治区2011 年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就业岗位计划表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类型上, 主要分为通用语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通用课程三大类, 总共1500 个学时左右。 通用语言课程主要是强化汉语言学习,500 个学时左右;专业技术课程主要用于提高学员胜任具体岗位的专业技能,400 个学时左右;通用课程主要包括政策理论、 法律法规知识、参观考察活动、 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等内容,600个学时左右。 根据调研结果,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安排过于紧凑。学员除了常规的课程学习外,还要参加各种讲座、参观考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安排过于紧凑导致学员学习比较紧张,尤其对于一些基础不好的学员,可能前一阶段的课程还没掌握,新的课程又纷至沓来,累积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反而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第二,通用课程的学时过多。 参加座谈的学员也普遍反映了通用课程安排过多,而通用语言课和专业技术课又稍显不足的情况。 对此,学员建议将部分意义不大的通用课程删去,由此而空出的课时增补给其他课程。

第三,部分参观考察活动收效不佳。 多数学员(高于75%)认为在运动赛事、大型现代企业和拓展训练中收获不大(见图7)。

图7 收获较小的参观考察活动

(三)教学方式不够恰当

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数学员(60%)最喜欢的是讨论法,还有一部分学员(32%)最喜欢多媒体辅助讲授法,只有极少数人(8%)选择了传统讲授法(见图8)。 虽然培养方案提出应注重师生交流,避免纯理论的讲授式教学,但是通过座谈笔者了解到,在实际教学中,讲授式教学仍然存在很大比例。 来沪学员大多都是维吾尔族,很多学员汉语水平较低,而讲授式教学方式对学员的汉语听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学员并不能很好适应; 维吾尔族学员性格多外向热情,喜欢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与讨论,对于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

图8 最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餐饮服务不到位、费用发放不及时

从总体上来看,来沪学员对培养学校、领队和辅导员的管理方法大多数(78.97%)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见图9)。 但同时,学员普遍对餐饮服务(67%)、费用发放(35%)等方面意见较大(见图10)。结合问卷开放问题的回答,对“餐饮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食堂环境不好”、“食堂没有考虑到民族饮食习惯”、“清真食堂饭菜种类不够丰富”、“价格过高”、“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 对“费用发放”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学校每个月的生活费发放不及时”、“交通费报销不按时”等。能接受和理解78.97%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结合原专业和定向就业岗位,促进专业对口

学员的定向岗位是根据新疆乡镇、街道(社区)事业单位的空编情况来安排,没有空编则进行内部调剂以解决就业问题。就业岗位的多样性以及学员原来专业背景的复杂性给培养院校的专业设置带来了很大困难。 新旧专业不对口及不能对口就业不但会造成教育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且对学员的顺利就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首先,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学员原来的专业学习基础,尽量按原专业安排对口的定向就业岗位, 并根据确定的定向岗位,选择开设相关专业的培养院校;其次,这一过程牵涉多方,还需要新疆及援疆主管部门、援疆学校和来沪学员互相理解、配合和支持,尽量促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紧扣培养目标,重新安排课程内容

来沪培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政策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培训,使学员掌握今后工作岗位必需的工作方法和技能,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层应用型骨干人才。建议有关部门和相关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分别设计培养方案,调整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和课程内容。

1.精简通用课程。 常规的课程学习只是培养学员通用能力的一种方法,在社会活动和其他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则是更为有效的方法。而且作为大学毕业生, 学员已接受过相关课程的学习,重复学习实无必要。建议压缩通用课程内容,精选对学员产生实际影响的通用课程,同时改善授课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增加专业技术课程和通用语言课程。 学员来沪学习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且来沪的最终目的是成为掌握未来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紧扣这一培养目标,以学员就业能力的提高为主线,将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作为此次培养工作的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课时,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同时注意将专业理论和顶岗实习进行有机结合,尽量让学员拥有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汉语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来沪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课时上也应该予以倾斜,建议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的培训早些开始,最好是在学员参加培养前就能有一定的汉语基础。

3.调整参观考察活动内容。 针对目前参观考察活动内容上的问题,首先,培养院校要根据学员的收获程度,调整各类活动的比例,减少对收效较小的运动赛事、大型现代企业的参观,同时增加对收效明显的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场馆的参观;其次,可以考虑增加目前尚未纳入参观范围的地点,如有学员反映希望能够参观各种生产性工厂,了解生产流程和要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最后,组织方式不到位也是部分活动收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参观过程中,在加强引导和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员的兴趣和需要,给予其一定的自由学习时间。

(三)考虑学员特殊性,调整教学方式与手段

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根据授课需要应用多媒体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与普通高校在校生不同的是,新疆来沪学员有相当一部分在大学毕业后有过工作经验,甚至已婚并有子女,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的特殊性,根据学员的接受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整,如放慢语速,仔细观察学员听课情况,针对学员疑虑之处进行耐心讲解。另外,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建议在教学中融入热爱祖国、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等内容,并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学员思想意识的提高, 同时通过德育教育让学员学会感恩、激励学员努力学习。

(四)改善餐饮条件和补助方式,加强人文关怀

1.及时改善餐饮条件。 餐饮条件直接影响着学员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热情。 培养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要定期展开调研、召开座谈会,及时获知学员的反馈意见, 并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与汉族学员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尊重民族饮食习惯,改善就餐环境和卫生条件,丰富饭菜种类,调整饭菜口味和价格。

2.完善补助方式并倡导学员合理使用。 培养学校应及时向学员发放每个月的生活补助,及时报销往返交通费用, 定期公开补助明细及其他相关情况。领队辅导员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学员倡导此次培养机会的来之不易, 学习和提高才是主要目标,应合理使用各项生活补贴,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3.加强对学员的人文关怀。培养院校要充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尊重、爱护新疆学员;领队辅导员和教师要给予学员更多的支持与关怀,经常与学员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状态和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建议,让学员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做好新疆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来沪培养工作,对于缓解新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新疆对基层干部人才急缺的现状,推进东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目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培养院校通力合作,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了解学员的需求和意见并进行动态调整。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舒松.新中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回顾[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2-47.

[3]刘岩.新疆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实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全钰昕.对口援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5]尹玉玲,唐小平.论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性选择——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3(1):28-33.

猜你喜欢
汉语岗位专业
学汉语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走进“90后”岗位能手